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xk2007227)

作品数:38 被引量:135H指数:7
相关作者:张世明王中虞正权李向东周幽心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泰州市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动脉瘤
  • 19篇手术
  • 16篇动脉
  • 13篇手术治疗
  • 10篇血管
  • 10篇颅内
  • 9篇显微手术
  • 8篇选择素
  • 8篇人工合成E-...
  • 8篇外科
  • 8篇显微手术治疗
  • 8篇颅内动脉
  • 8篇颅内动脉瘤
  • 7篇显微外科
  • 6篇缺血
  • 6篇外科手术
  • 6篇细胞
  • 6篇脑缺血
  • 5篇夹闭
  • 4篇蛋白

机构

  • 40篇苏州大学
  • 2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0篇张世明
  • 17篇王中
  • 16篇虞正权
  • 15篇崔岗
  • 15篇周幽心
  • 15篇李向东
  • 13篇周岱
  • 11篇黄亚波
  • 9篇刘建刚
  • 8篇吴江
  • 4篇胡小辉
  • 3篇许政
  • 3篇焦磊
  • 3篇曹洁
  • 3篇代大伟
  • 3篇惠品晶
  • 3篇曹海波
  • 3篇马冕
  • 2篇高广忠
  • 2篇朱巍巍

传媒

  • 15篇中华神经外科...
  • 12篇中国临床神经...
  • 7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3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诊疗体会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总结小脑桥脑角(CPA)脑膜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切除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CPA脑膜瘤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和MRI是CPA脑膜瘤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但是需要与听神经鞘瘤鉴别。43例均在全麻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SimpsonⅠ级切除16例,SimpsonⅡ级切除18例,SimpsonⅢ级切除9例。3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19例恢复良好,9例基本同术前,2例偏瘫,2例植物生存。32例中2例肿瘤复发。结论头颅CT、MRI是CPA脑膜瘤的主要诊断依据。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CPA脑膜瘤的首选方法;术中运用神经内镜、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提高患者治愈率。
葛志强张世明王中周幽心虞正权崔岗李向东刘建刚
关键词:脑膜瘤小脑桥脑角显微手术面神经听神经
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Zea Longa法建立脑I/R损伤模型。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组(治疗组)。治疗组大鼠采用股静脉注射人工合成E-选择素10 mg·kg-1。应用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血清中NO含量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数。结果①NO:以对照组NO含量为正常生理数据,模型组脑缺血2 h/再灌注2~24 h NO含量呈上升趋势,24 h时达高峰,72 h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NO变化趋势同模型组,NO含量较模型组减少(P<0.05),较对照组增多(P<0.01)。②NOS:以对照组nNOS、iNOS阳性细胞数为正常生理数据,模型组nNOS阳性细胞在脑缺血2 h/再灌注2 h后开始表达,12 h达高峰,至24 h开始降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模型组iNOS阳性细胞在脑缺血2 h/再灌注2 h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多,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24h达高峰,至72 h出现下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nNOS、iNOS阳性细胞变化趋势同模型组,但较模型组减少(P<0.05),较对照组增多(P<0.01)。结论大鼠脑I/R损伤后脑组织NOS活性表达增多,NO浓度升高导致脑组织损伤;人工合成E-选择素通过降低NOS表达,减少NO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和脑I/R损伤,起脑保护作用。
马冕张世明
关键词:人工合成E-选择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溶酶体相关蛋白随损伤时间表达的规律,检测自噬体、溶酶体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损伤周边区(皮质)自噬溶酶体相关蛋白Beclin 1、cathepsin B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内自噬体的形成和溶酶体的激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4 h Beclin 1阳性细胞增加(P<0.01),24 h达高峰,5 d仍有较多阳性细胞(P<0.0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h cathepsin B阳性细胞增加(P<0.01),12h达高峰,5 d仍有较多阳性细胞(P<0.01)。透射电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 h即可见到损伤周边区神经细胞内自噬体形成、溶酶体增多,12~24 h最为明显,持续到5 d。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现为自噬溶酶体相关蛋白Beclin 1、cathepsin B阳性细胞数随损伤时间而变化,以及缺血半暗带内自噬体的形成和溶酶体的激活。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激活自噬溶酶体途径。
乜全民张世明
关键词:自噬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ECLINCATHEPSIN
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40例报告)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其中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4例,合并后交通动脉瘤4例,合并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瘤1例,合并基底动脉瘤1例.结果 按GOS评分评定手术患者预后,恢复良好33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4例;术后随访2 - 46个月(平均21.3个月),行头颅CTA或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 经翼点入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根据患者术前Hunt - 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医院的设备条件,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过程中应用微血管多普勒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曹洁张世明王中周幽心虞正权崔岗李向东周岱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微血管多普勒
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颈总动脉吻合后炎症因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正>血管吻合手术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吻合口狭窄,常导致手术失败。引起血管吻合口狭窄的因素很多,吻合口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局部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TNF-α和IL-6是炎症反应中重要的炎症因子,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
刘建刚张世明张金顺
文献传递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治疗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V-P分流术治疗各种脑积水186例中,在术后2周到3年内发现的17例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V-P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分流管堵塞4例,颅内感染7例,颅内血肿4例,脑脊液引流过度2例。经过治疗后,12例痊愈,1例偏瘫,1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前要充分做好手术准备,术中要严格消毒、规范操作,术后要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杨俊张世明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
显微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94例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后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94例AVM破裂出血后经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36个月,随访患者81例,其中恢复良好者63例;轻残10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58例患者术后复查DSA或MRA提示畸形血管团全部切除。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马冕张世明王中虞正权周幽心崔岗李向东周岱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显微手术
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颈总动脉吻合后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颈总动脉吻合后炎性因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手术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分离颈总动脉后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手术组颈总动脉吻合后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颈总动脉吻合后股静脉注射人工合成E-选择素。术后4h、1d、3d和7d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术后14d取吻合口血管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阳性表达个数和积分吸光度值(IOD)。结果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组,血清中TNF—α水平在血管吻合术后4h、1d和3d时低于手术组;IL-6的水平在血管吻合术后4h、1d和3d时低于手术组;PCNA阳性细胞数和IOD也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手术组。结论人工合成E-选择素能够抑制动脉吻合后的炎性反应,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血管吻合口狭窄。
刘建刚张世明张金顺
关键词:人工合成E-选择素动脉吻合血管平滑肌细胞
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脑血管病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多种炎症因子参与某些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人工合成E-选择素具有抑制某些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本文就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脑血管病作用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代大伟张世明
关键词:E-选择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吻合动脉瘤
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兔颈总动脉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兔颈总动脉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5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9组(每组6只),对照组;实验1、2、3、4周组;治疗1、2、3、4周组。用弹性蛋白酶(EA)滴注法建立兔右颈总动脉瘤模型,并用CTA和HE染色观察模型动脉瘤的形态学改变和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平滑肌a肌动蛋白(a-SMA)表达,Real—timePCR检测骨桥蛋白(OPN)和MMP-2mRNA表达。结果大体测量和CTA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实验组相比,其动脉瘤高度和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治疗组动脉瘤壁MMP-2蛋白表达与同期实验组相比均有减少,治疗1、2周组动脉瘤壁PCNA蛋白表达低于同期实验组,而治疗3、4周组动脉瘤壁PCNA蛋白表达与同期实验组比较表达升高;治疗组动脉瘤壁a-SMA蛋白表达低于同期实验组。Real—timePCR结果显示:治疗组动脉瘤壁OPNmRNA表达与同期实验组相比均有增加,而治疗组动脉瘤壁MMP-2mRNA表达分别低于同期实验组。结论人工合成E-选择素可以抑制兔颈总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数目和层数的减少,有效促进兔颈总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进而对动脉瘤壁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曹洁张世明黄亚波曹海波马冕
关键词: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人工合成E-选择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