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GL076) 作品数:22 被引量:665 H指数:13 相关作者: 郭文 江增光 张小林 李红波 王丽 更多>> 相关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社会学 历史地理 更多>>
智慧旅游背景下江苏省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旅行社集团化被认为是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智慧旅游为战略背景,系统分析了江苏省旅行社业面临的战略环境,针对江苏省旅行社业集团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性措施和建议。 江增光关键词:智慧旅游 旅行社 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研究述评 被引量:19 2016年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其碳排放(碳足迹)的测度和控制对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对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梳理,探讨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国内外关于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的研究已有较好基础,但已有研究的核算结果缺乏不确定性分析,信度、效度难以确定,旅游业和旅游消费的碳强度和生态效率尚未厘清,其原因在于,已有研究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系统边界、核算口径、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有3个方面发展:明确界定概念内涵和外延、统一系统边界和核算口径以及构建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测度的方法体系。 董雪旺 张捷 章锦河 成升魁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消费 碳排放 碳足迹 民族旅游村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神圣空间的生产——对翁丁佤寨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 被引量:41 2018年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法对翁丁佤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的神圣空间生产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翁丁佤寨传统仪式实践的神圣空间形态具有多维一体的属性结构,村民的自然生态观体现在生态亲和中的自然敬畏并形成仪式惯习,政治生活观体现在以老人集团为符号的村寨仪式治理形态中,日常生活体现了人神对话的仪式化交往,在人观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共融共存的哲学理念。(2)旅游介入后,传统仪式实践和现代性进行了协商,不可化约的神圣性逐步趋向世俗化,传统政治治理形式遭到消解,并出现结构性张力,资本带动日常空间更迭,并使地方空间发生转向,因失去价值而走下神坛的传统仪式实践被村民当作赚钱和娱乐的工具被大肆利用,带来了社区同共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分化与隔离。(3)消费主义时代资本正以自身的逻辑重构着地方,相比于传统人神系统中的心态平和,村民宁静的心态被旅游发展打破,昭示着村民思维方式、心理内在感知以及多元地方感的空间生产。研究呼吁国家在引领地方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必要对象征民族风俗习惯的各类仪式加以引导,并选择性地吸纳在以旅游扶贫为意义符号的仪轨和村寨自身文化自觉建构过程中,寻求传统与现代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平衡。 郭文 杨桂华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行社脱媒与再居间化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智慧旅游被认为是旅游业的二次革命,在中国处于旅游信息化的战略发展阶段。以中国智慧旅游发展为战略背景,分析了旅行社业面临的"脱媒"困境,以及智慧旅游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旅行社业"再居间化"的应对策略。 江增光关键词:智慧旅游 旅行社 旅游者符号实践初探——以杭州西湖“西子”诗词为例 被引量:13 2015年 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提出旨在进一步凸显旅游者在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中的主体性。本文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诗词为例,初步探讨了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论支撑与研究价值。旅游者符号实践并不是对已有符号记忆的被动接受,而是借助旅游者的亲身体验,不断将其运用到旅游实践中去加以检验、深化和再创造的动态演进过程。符号学理论、实践理论和(身体)现象学理论构成了旅游者符号实践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撑。符号实践是旅游者符号体验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过去与现在、已知与可能、我者与他者、代表物与对象等诸多二元关系的中间环节和关键枢纽,既关系到旅游者的符号体验质量,也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陈岗关键词:旅游体验 近十年国内外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地居民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研究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对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005-2014年为时间段,以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Elsevier综合类学术期刊、Emerald全文期刊数据库、PQDT博硕士论文全文库等为检索工具,对国内外期刊所发表的典型文献进行了归纳与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提出了建议。 江增光关键词:旅游地 感知 湿地社区居民权能感知与态度及政府管理关系研究——基于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社区居民的调查 被引量:1 2019年 文章以社会互动与社区互动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江苏省无锡市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社区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半结构访谈和数据分析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湿地居民权能感知、态度与政府管理间的影响关系,并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发现,居民权能感知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差异;政府管理与居民权能感知互为因果且显著正相关;居民权能感知在政府管理与态度间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结论显示,经济利益仍是湿地居民的重要关切。居民有效增权有益于提高地方政府与社区居民间的互动质量,改善居民的支持态度、提高政府湿地旅游开发管理水平。 江增光关键词:湿地 政府管理 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与实证研究——基于对周庄古镇的调查 被引量:33 2015年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SPSS 18.0和AMOS 17.0数据统计软件对周庄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进行了统计和处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以及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感知差异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显示:1周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总体上存在由利益关联、价值效能和情感眷恋组成的三维结构。2在感知次序上,呈现"利益关联→价值效能→情感眷恋"递减分异规律,本质上反映了深层结构是一种经济表层→社会感知→心理感知从外而内的感知规律。居民并未因具有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权能而表现出对旅游开发的全面认同,在社会认同感知和心理认同感知层面还未得到深入,反映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感知结构。3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因参与旅游内容或程度不同对三维结构同样存在依次递减的分异规律,且每类群体间存在差异状态。研究认为,高质量的社会空间感知具有认知结构的全面性,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力提出新的诉求,提高居民空间参与程度和感知需要从有限参与→发展参与→充分参与的路径逐步改善。研究对周庄古镇旅游理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发。 郭文 黄震方 王丽关键词:文化旅游地 古镇旅游地废弃物的环境影响研究——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周庄、锦溪、千灯为例 被引量:13 2015年 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周庄、锦溪、千灯3个古镇为例,采用5种旅游废弃物排放量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其环境库兹涅茨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古镇旅游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旅游收入之间关系存在差异。旅游发展生命周期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的周庄,污水、粪便、垃圾排放量与人均旅游收入分别存在"U型"曲线关系、"U型"曲线关系、单调上升线性关系;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锦溪相应指标表现为"倒U型"曲线关系、"N型"曲线关系、"N型"曲线关系;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千灯则表现为单调上升线性关系、"倒U型"曲线关系、线性上升关系;3个古镇气态旅游废弃物环境影响较小。2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古镇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之间均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3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古镇旅游废弃物环境质量影响具有差异性。周庄水环境指标COD、NH3-N呈现下降趋势,TP年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锦溪水环境指标COD、NH3-N年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千灯水环境指标COD自2009年后显著降低,TP呈现下降趋势。4加强旅游废弃物治理是实现水乡古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张宏 侯国林 黄震方 方叶林 涂玮关键词:环境影响 EKC曲线 水乡古镇 旅游与生计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2 2016年 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具有重要影响,旅游与生计研究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1994—2016年间收录相关主题的文献为基础,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和Carrot2对旅游与生计研究的前沿热点、知识基础和合作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与生计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管理和地理等学科领域;"乡村旅游"、"保护区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等是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热点议题;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保护区管治"、"成本效益分析"、"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等研究领域。 苏飞 应蓉蓉 杨欣 郭文关键词:旅游 可持续生计 知识基础 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