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915)

作品数:12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翟乐乐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动脉
  • 7篇动脉狭窄
  • 7篇颈动脉
  • 7篇颈动脉狭窄
  • 4篇血管
  • 4篇血流
  • 4篇成形术
  • 3篇血管内治疗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支架置入
  • 3篇置入
  • 3篇老年
  • 2篇血管成形
  • 2篇血管成形术
  • 2篇血流动力学分...
  • 2篇症状
  • 2篇症状性
  • 2篇支架成形术
  • 2篇支架置入术
  • 2篇置入术

机构

  • 14篇北京医院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2篇王大明
  • 11篇王利军
  • 10篇刘加春
  • 9篇陆军
  • 7篇姜学丽
  • 7篇翟乐乐
  • 6篇祁鹏
  • 3篇赵峰
  • 3篇李金
  • 3篇刘芳
  • 2篇姜宏志
  • 2篇陈海波
  • 1篇姚稚明
  • 1篇龚涛
  • 1篇孙树津
  • 1篇彭海静
  • 1篇李雅国
  • 1篇许晓东
  • 1篇严宗毅
  • 1篇祈鹏

传媒

  • 7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老年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老年患者的支架成形术或(和)药物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4月至2006年6月诊治的有后循环缺血症状且经血管造影证实有相关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行内科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还给予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分析其临床、影像学、治疗和随访观察资料。结果共有81例入选本研究,其中男68例,女13例;年龄60~87岁,平均70岁;平均随访28.1个月,81.5%(66/81)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住院及随访期间总卒中发生率为4.9%(4/81),卒中相关死亡率为2.5%(2/81)。本组中有48例(59.3%)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52例次,技术成功率为98.1%,动脉狭窄率由术前(82.4±13.1)%降至(6.4±3.2)%(t=22.4,P=0.00)。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支架成形术或(和)内科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良好。
陆军王大明陈海波刘加春刘芳姜宏志李金王利军龚涛姜学丽翟乐乐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药物疗法
脑动静脉畸形血流动力学分析
2008年
目的报告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临床实测与理论分析结果,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和意义。方法对37例脑AVM患者和同期15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大脑前、中和后动脉的阻力、压力、流速、流量、直径和血管壁面切应力进行测量或测算及统计处理,并以电学和优化原理进行推导和解释。结果病例组参与脑AVM供血的动脉与未参与供血的动脉相比,流速加快,流量增大,压力降低;病例组参与脑AVM供血的动脉与对照组的同名动脉相比,阻力降低,直径增粗,血管壁面切应力趋向守恒;上述变化可由电学原理推导证明或优化理论解释。结论动静脉直接交通是脑AVM低阻力的结构基础,并导致AVM血管高流速和流量,而参与脑AVM供血的动脉直径增粗和血管壁面切应力趋向守恒是遵循能耗优化普遍性原理的适应性改变。
王大明凌锋孙树津严宗毅张洋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电学
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支架成形术和(或)内科治疗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且有相关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85例,均给予内科治疗,其中58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其临床、影像学、治疗和随访观察资料。结果6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住院及随访期间6例(7.1%)发生脑卒中,无脑卒中相关死亡。本组中58例患者共置入支架67个,支架成形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狭窄率由术前(86.8±9.3)%降至(10.9±2.5)%(t=21.1,P=0.000);术后30天内2例发生支架相关脑卒中;58例支架成形术患者平均随访28.3个月,50例(86.2%)症状改善或消失,2例发生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域脑卒中;36例复查颈部血管超声,2例显示支架内再狭窄;10例复查DSA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综合临床干预短期疗效良好;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方法可行,相对安全。
陆军王大明陈海波刘加春刘芳姜宏志李金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干预性研究
颈动脉扭曲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背景颈动脉扭曲被认为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扭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治疗结果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扭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安全性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支架相关死亡或残疾。共植入自膨式支架24个,术后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5.63%降至11.25%;扭曲角度(Metz观测分类法)由术前<90°全部纠正至>12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术前头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完全消失;未发生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临床随访6~72个月,除1例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血小板聚集试验呈阿司匹林抵抗、1例脑血管造影显示再狭窄),2例失访外,其余17例患者CT血管造影(10例)和B超(7例)检查均显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再狭窄和扭曲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治疗一定程度的颈动脉扭曲,其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减少脑缺血发作,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王利军王大明刘加春陆军祁鹏姜学丽彭海静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颈内动脉扭曲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和临床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建立颈内动脉扭曲的血流动力学理论分析模型,研究扭曲动脉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动脉扭曲和脑缺血的关系。方法以颈内动脉的生理解剖参数为原型,建立动脉扭曲的几何模型,根据血液流动的边界条件,对扭曲动脉的血液流动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颈内动脉扭曲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各15例进行临床实测,用微导管和压力传感器测量颈内动脉扭曲前后的压力,用血管造影机计算扭曲动脉的直径和长度。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动脉扭曲程度的加重,血流的压降增大,伸长长度增加;临床实测结果显示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颈内动脉扭曲可以造成动脉扭曲远端血压下降,在一定情况下,严重的动脉扭曲可能是脑缺血发作相关因素之一。
王利军王大明赵峰刘加春陆军祈鹏朱辉翟乐乐姜学丽
关键词:颈内动脉血液动力学现象数值模拟
颈动脉迂曲流动的模拟实验研究
在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25%存在颈动脉伸长畸形。颈动脉和椎动脉的伸长(elongation)畸形可分为三类:1)迂曲(tortuosity),动脉迂曲成"C"形或"A"形;2)盘曲(coiling),动脉迂...
赵峰宋世英王利军王大明
文献传递
氯吡格雷不同预处理时间对支架置入患者血小板激活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预处理时间不同对支架置人患者血小板激活的影响。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40例择期颈动脉或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n=24)术前服用氯吡格雷(75mg/d)/〉5d;B组(n=16)为3—4d。在支架术前即刻、术后0.5、18h和6d的外周血中,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单核细胞一血小板聚集体和纤维蛋白原受体、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结果术后18hB组的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纤维蛋白原受体及可溶性CD40配体均高于A组(分别14.59%掷8.70%,P=0.012;4.87% vs 2.42%,P=0.024;5.79ug/L vs 2.64ug/L,P=0.020)。术后0.5h可溶性CD40配体B组高于A组(0.49ug/L vs 0.31ug/L,P=0.033)。结论支架置入术前应用75mg/d氯吡格雷3~4d可能达不到充分的血小板抑制,服用氯吡格雷超过5d将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抗血小板效果。
刘芳刘加春王利军李金许晓东刘燕黄一宁王大明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氯吡格雷血小板激活颈动脉椎动脉
颈部动脉扭曲与脑缺血被引量:1
2008年
颈部动脉(主要指颈动脉和椎动脉)扭曲是指颈部动脉的过度伸长扭曲,经常呈“S”形或“C”形,少数情况下扭曲的动脉可成锐角。颈部动脉扭曲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注意,当时耳鼻喉科医生做咽喉部手术时误伤了扭曲、凸向内侧的颈动脉引起大出血。以后逐渐认识到颈部动脉扭曲可能和脑缺血有关,神经科和血管外科医生开始关注颈部动脉扭曲。
王利军王大明
关键词:脑缺血外科医生咽喉部手术耳鼻喉科椎动脉大出血
颈内动脉狭窄处扭曲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处扭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且狭窄处伴扭曲的12例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处理颈动脉狭窄伴扭曲,分析其临床、影像学、支架成形术和随访观察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2例颈内动脉狭窄伴扭曲的患者全部成功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无支架相关死亡或致残.12例患者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4枚,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5.6%下降至11.2%;扭曲角度(Metz观测分类法)由术前<90°变为>120°;无围手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卒中发生,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临床随访6~72个月,发生支架同侧和对侧TIA各1例;5例患者行DSA检查,其中1例发生再狭窄并在支架远端发生新的扭曲,再次支架置入治疗,2年后CT血管造影(CTA)复查未见扭曲和支架内再狭窄;另外7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未见再狭窄和扭曲.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伴扭曲,技术上是可行、安全的,可能有助于减少脑缺血发生,但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王利军王大明刘加春陆军祁鹏李达姜学丽翟乐乐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评价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因素,分析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回顾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我院行SPECT检查且经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颈动脉狭窄68例,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是否合并椎基底动脉狭窄(VBS)、侧支循环是否开放和支架成形术前后等情况时相关rCBF的变化。结果单侧颈动脉狭窄按不同因素分组时相关rCBF下降例数的卡方检验:狭窄90%~99%分别与50%~69%和70%~89%患者比较,P值分别为0.046和0.020;合并VBS和不合并VBS患者比较,P值为0.927;侧支循环开放与无侧支循环患者比较,P值为0.222。颈动脉单侧狭窄与双侧狭窄患者比较,P值为0.046。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相关的rCBF下降区76%的患者得到改善,神经功能状况的改良Rankin评分由入院时(1.4±0.7)分降为术后的(0.4±0.3)分(P〈0.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可能是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rCBF的因素,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狭窄相关rCBF,临床相关症状亦显著改善。
祁鹏王大明姚稚明刘加春王利军李伟陆军翟乐乐姜学丽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老年人脑血流灌注支架成形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