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926)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振中徐斌蔡景龙张敬朱桂英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瘢痕
  • 5篇瘢痕疙瘩
  • 3篇自杀
  • 3篇自杀基因
  • 3篇纤维细胞
  • 3篇基因
  • 3篇成纤维细胞
  • 2篇双自杀基因
  • 2篇细胞
  • 2篇腺病
  • 2篇腺病毒
  • 2篇裸鼠
  • 2篇激酶
  • 1篇胸腺
  • 1篇胸腺嘧啶
  • 1篇胸腺嘧啶核苷
  • 1篇胸腺嘧啶核苷...
  • 1篇杀伤
  • 1篇杀伤作用
  • 1篇生长因子Β

机构

  • 5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蔡景龙
  • 5篇徐斌
  • 5篇刘振中
  • 2篇张敬
  • 1篇张基勋
  • 1篇朱桂英
  • 1篇王魏
  • 1篇宗宪磊
  • 1篇马道新
  • 1篇王利霞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CDglyTK双自杀基因腺病毒系统的构建及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杀伤作用
2008年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和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整合形成的双自杀基因CDglyTK,通过适当的载体导人靶细胞内,同时给予两种基因前体药物,前体药物在自杀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下转化为有毒性的代谢产物,通过干扰DNA和RNA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促进靶细胞凋亡。我们利用改良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CDglyTK双自杀基因的腺病毒,并观察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杀伤效应,为进一步研究重组CDglyTK双自杀基因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作用提供依据。
徐斌马道新蔡景龙刘振中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双自杀基因基因腺病毒杀伤作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胞嘧啶脱氨酶
腺病毒介导CDgly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裸鼠皮下移植瘢痕疙瘩的治疗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由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5-氟胞嘧啶(5-Fc)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丙氧鸟苷(GCV)基因治疗系统整合形成的腺病毒介导CDgly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皮下移植保留表皮的人瘢痕疙瘩组织块的方法建立瘢痕疙瘩裸鼠模型,术后第7天将20只模型裸鼠分4组,每组5只。A组瘢痕内注射生理盐水;B组瘢痕内注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Fc和GCV;C组瘢痕内注射自行构建的重组CDglyTK双自杀基因腺病毒(CDglyTK);D组瘢痕内注射CDglyTK+腹腔注射5-Fc和GCV;用药持续18d。术后2、7(用药前)、14、21、28、35、42d测量各组瘢痕疙瘩组织块体积;术后42d取出瘢痕疙瘩组织块,HE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cl-2、Bax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用药前和用药后7、14、21、28、35d,D组瘢痕疙瘩组织块体积(mm^3)分别为173±5、172±5、147±5、125±6、112±7和84±9,从用药后14d开始明显缩小(均P〈0.05);而其他3组瘢痕疙瘩组织块体积均明显增大,从用药后7d开始各时点测得的体积均明显大于D组(均P〈0.05)。D组瘢痕疙瘩组织中有大量小鼠组织细胞浸润,胶原结构破坏和成纤维细胞凋亡明显重于其他3组,Bcl-2蛋白质表达明显弱于而Bax蛋白质表达明显强于其他3组。结论腺病毒介导的CDglyTK双自杀基因系统在瘢痕疙瘩裸鼠模型中对瘢痕疙瘩产生治疗作用,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徐斌刘振中张敬宗宪磊蔡景龙
关键词:瘢痕疙瘩基因
鞘氨醇激酶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SphK)1和SphK2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取12例瘢痕疙瘩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标本,原代组织块法培养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组和瘢痕疙瘩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瘢痕疙瘩+TGF-β1组)。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中SphK1和SphK2蛋白的分布;实时PCR法检测SphK1和SphK2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phK1和SphK2蛋白的表达。结果Sphk1蛋白在3组成纤维细胞中均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而Sphk2蛋白在细胞核和胞质中均有表达。瘢痕疙瘩组SphK1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0.0608±0.0190、0.8308±0.109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分别为0.03834±0.0147、0.68004±0.1126,均P〈0.05),但明显低于瘢痕疙瘩+TGF-β1组[分别为0.07904±0.0280(P〈0.05)、1.4267±0.1938(P〈0.01)];SphK2 mRNA和蛋白在3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phK1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GF-β1可促进SphK1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提示SphK1可能参与了TGF-β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
张敬徐斌刘振中王魏王利霞张基勋蔡景龙
关键词:瘢痕疙瘩鞘氨醇酶激活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
保留表皮的瘢痕疙瘩裸鼠模型的建立及观察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选择一种合理的建立瘢痕疙瘩裸鼠模型的方法,能保持瘢痕疙瘩的生物学特性,为瘢痕疙瘩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采用去表皮瘢痕疙瘩组织移植和保留表皮瘢痕疙瘩组织移植两种方法制作瘢痕疙瘩的裸鼠模型,观察各两组瘢痕疙瘩组织体积变化、持续时间等生物学特性变化规律,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模型组织体积变化结果。结果在组织移植后第2~8周,保留表皮组瘢痕疙瘩组织块较去表皮组瘢痕疙瘩组织块的增生明显增快(p<0.05),维持时间更长。HE染色发现保留保留表皮组瘢痕疙瘩模型移植后第8周组织学形态与原瘢痕疙瘩组织相近。结论该裸鼠模型操作方法简单,保留表皮瘢痕疙瘩组织移植方法建立的瘢痕疙瘩模型能获得更长的持续时间且更接近瘢痕疙瘩原有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建立瘢痕疙瘩模型的方法。
徐斌刘振中朱桂英蔡景龙
关键词:裸鼠瘢痕疙瘩表皮
重组CDglyTK双自杀基因腺病毒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携带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基因两者融合基因(CDglyTK)的重组腺病毒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探讨CDglyTK双自杀基因作用的最佳条件和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AdEasy系统构建携带CDglyTK双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分别以10、20、40、80的感染复数(MOI)感染成纤维细胞,观察最佳感染效率的MOI,然后给予无毒的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和无环鸟苷(GCV),分别于给药后24、48、72h行MTT法检测,观察药物作用的最佳时间和最佳MOE。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双自杀基因腺病毒在MOI为20时感染成纤维细胞的感染效率大于95%;给药后48、72hMTT检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48h,转染双自杀基因组的成纤维细胞在G1期的数量与未转染的数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纤维细胞被阻滞于G1期。结论重组CDglyTK双自杀基因腺病毒在MOI为20时能有效地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给药后48h是最佳的作用时间,成纤维细胞被阻滞于G期是CDglyTK双自杀基因影响其生长的主要机制。
徐斌刘振中蔡景龙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自杀基因细胞周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