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06GG2202036)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杜怡峰杨健军胡浩然韩晔程林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省交通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随机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4、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发病后3、7、14 d血清NSE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7、14 d S-100蛋白含量降低(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 杨健军杜怡峰韩晔胡浩然
- 关键词:磷酸丙酮酸水合酶S-100蛋白
- 血管活性物质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及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其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3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为亚低温组36例及常规组37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加用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活性物质神经肽(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降压素(NT)、内皮素(ET-1)水平,并与32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73例患者治疗前NPY、CGRP、NT、ET-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15d逐渐下降;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30d亚低温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血管活性物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其可能机制为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
- 张桂茹侯训尧王敏忠庞月玖刘雪平
- 关键词:神经肽神经降压素内皮素-1
- 亚低温对缺氧/复氧内皮细胞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和黏附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缺氧/复氧内皮细胞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黏附率的影响。方法以ECV304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简易缺氧室,以缺氧模拟体内缺血性损伤,建立缺氧/复氧内皮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33℃及37℃缺氧/复氧组。各组又分为缺氧6,12,18h后再复氧6h3个亚组。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两组各亚组ICAM-1的表达并应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各亚组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的黏附率。结果①在缺氧6,12,18h亚组,37℃组内皮细胞表达ICAM-1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高于33℃组〔(0.185±0.026)vs(0.120±0.064)、(0.329±0.057)vs(0.218±0.027)、(0.443±0.068)vs(0.326±0.019)〕(P均<0.05)。②在缺氧6,12,18h亚组,33℃组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黏附率明显高于37℃组〔(29.41±1.77)%vs(22.30±3.25)%、(43.66±2.57)%vs(34.51±5.06)%、(62.92±4.82)%vs(49.68±4.34)%〕(P<0.05)。结论亚低温能有效抑制缺氧/复氧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缺氧/复氧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有关。
- 沈伦乾闫鹏杜怡峰
- 关键词:亚低温胞间黏附分子1
-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含量变化。方法随机将收治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O、ET的测定,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ugl Meyer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thel指数评分。结果在治疗后第3、7、14天亚低温组NO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在治疗后第7天亚低温组E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第3、14天亚低温组E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thel指数和Fugl Meye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亚低温组NIHSS评分比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亚低温组Bathel指数和Fugl 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 杨健军程林赵修敏卢英云杜怡峰房淑欣
- 关键词:脑梗死亚低温治疗一氧化氮内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