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40802)

作品数:24 被引量:456H指数:13
相关作者:姚檀栋孙维贞田立德李吉均段克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2篇青藏高原
  • 10篇青藏
  • 6篇降水
  • 5篇同位素
  • 4篇稳定同位素
  • 4篇季风
  • 4篇冰芯
  • 3篇普若岗日冰原
  • 3篇累量
  • 3篇积累量
  • 3篇达索普冰芯
  • 2篇地貌
  • 2篇新生代
  • 2篇沙地
  • 2篇青藏高原北缘
  • 2篇青藏高原中部
  • 2篇黏土
  • 2篇晚新生代
  • 2篇温度
  • 2篇隆升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兰州大学
  • 4篇上海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上海市地震局
  • 2篇同济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12篇姚檀栋
  • 6篇孙维贞
  • 4篇田立德
  • 4篇郑乐平
  • 4篇段克勤
  • 4篇李吉均
  • 3篇方小敏
  • 3篇屈建军
  • 3篇李孝泽
  • 2篇张伟民
  • 2篇蒲健辰
  • 2篇马钦忠
  • 2篇章新平
  • 2篇王敏杰
  • 1篇唐富荣
  • 1篇安芷生
  • 1篇林家骏
  • 1篇张晓君
  • 1篇蒋平安
  • 1篇王弋博

传媒

  • 6篇冰川冻土
  • 5篇中国科学(D...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7篇2001
  • 5篇200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被引量:76
2001年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时出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隆起是导致上述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 适应于高原隆升的大气环流变化是干旱化过程进行的机制. 随高原和周边山地的隆升, 中国内陆和塔里木盆地持续干旱化和沙漠化, 沙漠逐步扩大至今天规模, 并在距今约50万年前有一次突变,全球变化仅是叠加于这一变化趋势之上, 并在长期变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演化上, 均表现为西风环流越强, 降水越大, 但水热搭配似仍与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相似.
方小敏吕连清杨胜利李吉均安芷生蒋平安陈秀玲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古土壤青藏高原隆升干旱化沙漠化
喜马拉雅山朗塘流域降水中δ^(18)O的变化被引量:29
2001年
喜马拉雅山朗塘流域坚景和亚拉降水中δ18O的变化以及δ18O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 在天气尺度下, δ18O随降水量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离散性. 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而变化. 在季节尺度下, 坚景的δ18O/降水量变化率小于天气尺度下的变化率. 在雨季, 由于大气水汽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基本保持平衡,降水的蒸发富集作用较轻. 从而降水中平均稳定同位素的大小并不依赖于取样间隔. 降水量效应的模拟结果显示, 朗塘流域的降水并非来自于低纬度海洋水汽的初始凝结. 受水汽在爬越喜马拉雅山时强烈的洗涤作用(rainout),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被极大地衰减.
章新平中尾正义藤田耕史姚檀栋姚檀栋韩健康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降水
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川积累量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温度的响应被引量:11
2001年
利用从青藏高原南部提取的达索普冰芯重建的积累量 ,研究其与印度夏季风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了近百年来积累量的变化趋势 .应用子波分析方法对达索普积累量及高原温度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积累量与高原温度变化都具有多尺度特征 ,在 10~ 2 0a尺度上 ,高原温度与达索普积累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通过分析印度季风降水与高原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达索普积累量对高原温度变化的响应 .
段克勤姚檀栋蒲健辰孙维贞
关键词:达索普冰芯青藏高原温度印度季风积累量子波分析
青藏高原南北降水中δD和δ^(18)O关系及水汽循环被引量:68
2001年
根据青藏高原南北不同地区降水及河水中δ D和δ18O, 建立了青藏高原从北到南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大气水线, 并解释了不同地区大气水线的差异性与水汽来源的关系. 分析了青藏高原南北降水中过量氘( d )的季节变化特征; 揭示了青藏高原降水和河水中d的空间变化,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d在唐古拉山南北两侧显示出不同的变化特征.这种差异是与不同区域水汽来源或水汽循环有关.
田立德姚檀栋孙维贞M. StievenardJ. Jouzel
关键词:青藏高原过量氘降水稳定同位素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和剥蚀变化及其与山脉隆升关系被引量:20
2003年
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是一个涉及高原隆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盆地的地层沉积序列推算了高原北缘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系晚新生代以来的山脉剥蚀幅度变化特征,得到了青藏高原北缘山系隆升运动差异的传播比,它们基本上反映了晚新生代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隆升运动的差异程度。高原北缘山系垂直运动速率的计算值与实测资料对比是相吻合的。进而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山系构造缩短变形、剥蚀变化与山脉隆升的关系。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二期隆升时祁连山的高度在2400~3100m的范围内。
马钦忠李吉均
关键词: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山脉隆升
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演变被引量:7
2002年
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表明 ,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川前缘带的大片风沙地貌 ,直接发育在冰碛之上 ,并以冰碛为主要物质来源 ,与冰川运动和冰原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是相关冰川和冰原形成演化过程的良好反映与记录 .结合沙丘沉积序列中的沉积构造测量、粒度分析及腐殖质夹层的14 C测年等结果 ,初步得出 :普若岗日冰原至少形成于 18kaBP ;冰原降水可能主要来自西风降水 ;18kaBP以来 ,冰原在总体上处于收缩过程 ,在约 10 8kaBP来 ,冰原西缘的零平衡线的年均水平退缩速率约为 0 88~ 1 0 2m·a-1,铅直升高速率约为 2 4~ 32mm·a-1.
李孝泽姚檀栋屈建军张伟民
关键词:普若岗日冰原风沙地貌
甘肃省太子山林区植被恢复措施与土壤酶活性和肥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论述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区云杉幼林—油松林和云杉成熟林—杨桦林下土壤化学性质与其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林下土壤供肥能力、营养元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状况,为维护地力、提高森林生产力,提供有关土壤生物化学活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王弋博王春燕李勃杨东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土壤肥力退化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的经向变化被引量:21
2002年
分析了从南亚经青藏高原到毗邻的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经向剖面上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的时空分布以及与温度、降水量、水汽来源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南亚 ,温度效应均不存在 .在所统计的站点中 ,大约一半的取样站具有降水量效应 ,但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季节变化并不与降水量强度的变化相一致 .在季节变化中 ,δ18O的最大值往往出现在雨季到来之前的春季 ,最小值则出现在雨季后期或雨季结束的秋季 .在青藏高原中、北部和毗邻的我国西北地区 ,各取样站均具有显著的温度效应 ,且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几乎一致 .说明在这些地区 ,温度是制约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由于来自源区水汽的直接凝结 ,南亚地区降水中平均稳定同位素成分相对较重 .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季节差异较小 ;从青藏高原南坡的坚景到唐古拉山 ,由于翻越喜马拉雅山时水汽受强烈的洗涤作用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急剧减小 ,达经向分布中δ18O的最低值段 ;从 31°N到青藏高原北部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随纬度而增大 ,并最终过渡到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变化型相类似 .
章新平姚檀栋中尾正义韩健康谢自楚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温度降水量水汽来源
兰州市TSP和可吸入颗粒物的状况及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00年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1999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分析了该地区TSP和可吸入颗粒 物的质量浓度及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并与1993年春季同一时期测得的数 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TSP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近几年可吸入颗粒物的 粒径分布有了明显变化,粗粒子呈下降趋势,细粒子呈上升趋势;气象因子对TSP质量浓度 的影响十分明显.
奚晓霞权建农白延林贺志明王世红刘艳华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可吸入颗粒物气象因子
中国北方红黏土研究进展及问题被引量:7
2010年
当前有关中国北方黄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就其下伏红黏土序列的研究却存在不少分歧。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国北方红黏土序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着重从铁锰胶膜角度来分析其可能会给红黏土研究带来的影响,旨在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一定启发作用。
王敏杰郑乐平郑洪波杨守业
关键词:红黏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