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70415222)
-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5
- 相关作者:姚大全陈安国沈小七李光郑颖平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地震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被引量:1
- 2008年
-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8.0级地震,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上。通过对震区的现场调查,这次地震在极震区造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和前山断裂即彭县—灌县断裂。通过调查发现,极震区的地表断层产状多为北东走向,以逆冲运动为主。而在极震区以北的四川平武、青川和陕西宁强等余震分布区,地表也发生破裂,但规模和产生的地表变形明显减弱,主要以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形式表现。
- 陈安国姚大全张有林王行舟郑颖平李光
-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地裂缝
- 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特征初探被引量:11
- 2010年
-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的自然变形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和史前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期我省地震部门会同省文物考古部门,对皖西霍山戴家院考古现场进行专题发掘调查,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砂线、砂脉.初步研究显示包括两期变形,且均显示高速变形特征,代表两次地震事件.发生时代约相当于西周晚期和春秋中晚期,前者规模较大,含砂裂缝长轴方向平行于近侧的地震活动断裂方向.本次发现及初步分析填补了东部地区西周到春秋期自然变形事件研究空白.
- 姚大全朔知陈安国沈小七
- 关键词:考古
- 安徽霍山戴家院西周-春秋晚期文化层物质变形的显微分析及其意义被引量:7
- 2009年
- 皖西霍山戴家院西周-春秋晚期遗址发掘调查中,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粉细砂,初定为地震液化遗迹。从变形物质的定向微观分析中发现了大量显微级地震遗迹标志,如负荷构造,流动构造,截断面,有机质悬浮,等等。这些发现和认识从微观角度验证了遗址所在地区西周-春秋晚期曾发生两次地震事件。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对我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的识别和研究方法。
- 姚大全朔知沈小七陈安国郑颖平郑海刚
- 关键词:显微分析
- 安徽考古现场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1
- 2009年
- 姚大全朔知沈小七唐杰平陈安国王志
- 关键词:考古地震事件
- 中国东部史前地震事件的识别问题被引量:2
- 2008年
- 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加上地震周期长,人类活动频繁,地质事件遗迹难寻;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建(构)筑物和公众地震安全要求攀升。本文为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矛盾作了相应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经验预报统计样本局限性分析入手,综述史前地震识别标志和事件时序的分析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强化研究思路,即充分利用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工程所揭露的机遇,抢救性编录、分析。同时与考古、地质等相关部门联手,反演并重构全新世以来天然变形事件时序,用于弥补经验性预报的样本局限,从而科学预测地震趋势。作者的初步实践表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望达到预期目标。
- 姚大全沈小七童远林陈安国
- 关键词:史前地震
- 合肥地区上更新统粘土中构造节理的发现、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借助合肥地区城市扩建工程大规模开挖契机,对揭露的上更新统粘土剖面进行多点详细调查编录,发现其中赋存有数组构造节理;分别采集节理切割、节理充填物和上覆粘土样品进行年代测定和节理发生年代分析,并对节理充填物进行了定向微观分析,结果显示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曾发生3~4次构造变形事件,时间距今分别约为11万年,7~8万年和4~5万年;节理充填物的定向微观分析表明,节理形成后沿节理面又有粘滑和蠕滑变形过程.这些发现和认识对于揭示合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变形历史和变形特征,客观评价该区地壳稳定性,探索中东部地区构造活动习性研究方法,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意义.
- 姚大全刘东旺翟洪涛沈小七童远林郑颖平陈安国李光
- 关键词:晚第四纪
- 汶川8.0级地震崩塌、滑坡的发育特点被引量:12
- 2008年
-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本次地震发生后,崩塌、滑坡对灾区造成的影响巨大,阻塞河流、破坏道路,造成的次生灾害比较罕见,也比较典型,本文将对部分地区由于本次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 李光姚大全张有林王行舟郑颖平陈安国
-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地震断层
- 浅谈新时期下的地震考古及在江淮地区的应用被引量:10
- 2008年
-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大规模工程开挖,以及一些遗址、古墓等的抢救性挖掘,为地震考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工作平台。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地震考古的研究历史、现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江淮地区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历史记录有较多的遗漏,应该充分利用地震考古学手段进行古地震事件的识别;总结了一些古地震事件识别的标志,为延长地震预测预报地震事件的时序资料提供参考,同时对考古手段在目前古地震、历史地震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沈小七姚大全刘东旺翟洪涛童远林陈安国李光
- 关键词:地震考古古地震事件历史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