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1-24)

作品数:20 被引量:122H指数:7
相关作者:朱小源陈深杨健源曾列先苏菁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乾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水稻
  • 7篇稻瘟
  • 7篇稻瘟病
  • 7篇瘟病
  • 6篇抗性
  • 6篇基因
  • 5篇叶枯病
  • 5篇枯病
  • 5篇白叶枯
  • 5篇白叶枯病
  • 4篇病菌
  • 3篇稻种
  • 3篇性基因
  • 3篇育种
  • 3篇秸秆
  • 3篇抗病
  • 3篇抗稻瘟病
  • 3篇抗性基因
  • 2篇稻白叶枯病
  • 2篇稻瘟病菌

机构

  • 15篇广东省农业科...
  • 5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乾安县农业技...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水东北勘测...

作者

  • 14篇朱小源
  • 13篇陈深
  • 12篇杨健源
  • 12篇曾列先
  • 10篇苏菁
  • 9篇汪文娟
  • 8篇汪聪颖
  • 8篇冯爱卿
  • 4篇伍圣远
  • 4篇侯立刚
  • 2篇华丽霞
  • 2篇张永锋
  • 2篇齐春艳
  • 2篇刘亮
  • 2篇吕秀艳
  • 1篇苗彦军
  • 1篇陈珍
  • 1篇马巍
  • 1篇杨祁云
  • 1篇贺延国

传媒

  • 6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吉林农业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吉林农业(下...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高原农业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品种(组合)对稻黑孢霉菌的抗性评价被引量:5
2015年
在稻黑孢霉菌常发病区广东阳江市白沙,对77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抗稻黑孢霉菌自然诱发鉴定,采用病情指数对品种抗性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的水稻品种(组合)对该病原的抗感性差异显著。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组合)数分别为0、1、7、17、15、37个。表现为中抗以上的品种如五粤占2号、粤澳占、乡意浓1号、长优736、H两优野占、新两优117等,在田间的病情指数均在20~30;而高感品种在田间的病情指数均在50以上,如鹏稻2号、湛黄占、合莉丝苗、粤标5号、禅增占、圳优21、美优丰占、II优916等,其中鹏稻2号对稻黑孢霉菌表现高度感病,其病情指数达100,产量损失严重。
冯爱卿黄显良江先芽陈深伍尚信黄日亮曾列先朱小源
关键词:水稻品种抗性评价
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Pita是一个具有广谱抗性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已经被引入到各稻区的抗性育种工作中。在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水稻抗性育种工作中,为了提高对Pita的筛选效率,本研究以导致Pita第918个氨基酸发生变异的单碱基差异为靶标,开发得到Pita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Pita918。研究结果表明,Pita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能准确地将Pita与各抗性基因及感病等位基因区分开,这将为育种家提供了直接而高效的Pita筛选标记。同时,本研究还利用该标记对收集自华南及西南稻区的13个水稻地方抗性品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这13个品种均不携带有抗性基因Pita,表明Pita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在水稻抗性材料的基因型鉴定中具有应用价值,有助于育种家挖掘新的抗性基因材料。
华丽霞张姝苏菁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分子标记MAS
低温菌对冬季水稻秸秆发酵腐解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以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为主,制成低温生物菌剂,应用于冬季稻田内水稻秸秆的原位发酵,研究水稻秸秆在冬季施用生物菌剂低温发酵后的质量和养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秸秆低温发酵时间的延长,水稻秸秆的总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而水稻秸秆全氮、全磷和全钾则逐步增加,不同时期秸杆总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指标,结果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n=3).试验末期测得水稻秸秆失重率为58.26%,而18.34%的秸秆C/N比说明秸秆已经腐熟;同时C/N比与失重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7,P<0.01).水稻秸秆发酵的综合质量量化评价结果也表明,A0424秸秆发酵的综合质量投影值为2.2644,远高于其他.低温生物菌剂应用于水稻秸秆的冬季发酵,效果明显.
关法春刘亮苗彦军刘会芳张永锋吴玉德贺延国
关键词:水稻秸秆养分释放
水稻资源对稻瘟病质量抗性及数量抗性评价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病区病圃鉴定以及室内抗谱测定方法,对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 659份水稻资源进行稻瘟病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评价.结果表明,表现高抗的材料(0~1级)有292份,占17.6%;抗(2级)的材料有68份,占4.1%;中抗(3级)、中感(4~5级)、感(6~9级)的材料分别有208、471、620份,分别占12.5%、28.4%、37.4%.筛选出BG1222、BL122、BTX、IR37704-131-2-1-3-2、LEBONNET等27份广谱抗瘟性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抗性水平,其抗性频率均达90%以上.对部分重点资源进行数量抗性评价,筛选出BR27、DRAGO、IR100、QINLIUAI、SERIBU GANTANG、YUEXIANGZHAN等14份数量抗性较好的材料,其中有8份资源对入侵病菌的抵抗能力优于IR36.本研究为华南地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材料以及基本数据,对抗瘟新基因的挖掘以及丰富本地区的抗病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冯爱卿杨健源陈深曾列先杨祁云苏菁汪文娟朱小源
关键词:水稻资源稻瘟病抗病性
华南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化检测与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为了解华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华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病叶标样分离病原菌,应用中国鉴别寄主IR26、南粳15、爪哇14、特特普、金刚30和国际水稻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两套鉴别寄主,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法接种,依据寄主和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参试菌株可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Ⅸ六个致病型和R1、R2、R3、R4、R5、R8、R10七个致病小种。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40%、19.30%和44.67%、15.34%,为华南稻区优势种群。Ⅸ、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对500份华南稻区品种资源的致病率依次为96.40%、95.00%、50.40%、62.00%和42.60%;Ⅸ致病型毒性最强且发展很快;强致病菌系Ⅴ型已替代Ⅳ型发展为华南优势致病菌系。
陈深汪聪颖苏菁冯爱卿朱小源曾列先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寄主致病型小种
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水稻新品种白丝占的选育及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白丝占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兼抗稻瘟病的品种白香占作父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作母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兼抗稻瘟病,晚造全生育期、产量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耐寒性中。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特别适合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雷州半岛及广西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成太辉汪聪颖陈深陈深朱小源杨健源朱小源伍圣远杨健源
关键词:水稻选育抗性
优质抗白叶枯强毒菌系V型菌水稻新品种白粳占的选育被引量:3
2016年
白粳占是以五百粒与粳籼89杂交的中间材料为母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抗白粳籼占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产量与区试对照品种玉香油占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季、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季种植,特别适合广东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湛江及雷州半岛地区种植。
成太辉刘焕城朱小源陈深杨健源伍圣远孔德全曾列先
关键词:水稻选育
抗稻瘟病 Pi2/9/z-t 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被引量:39
2015年
通过对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2、Pi9以及Piz-t进行序列比对,寻找各自特异的核苷酸差异,成功开发了基于PCR技术以及电泳检测技术的Pi2/Pi9/Piz-t以及Piz-t的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能有效地将Pi2/Pi9/Piz-t与该位点上的其他抗性等位基因及感病等位基因区分开,这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抗病基因聚合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用Pi2/Pi9/Pizt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来自全国各稻区的共101份水稻品种和育种亲本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除2个品种检测到Piz-t带型之外,大部分水稻品种不携带这3个抗性基因,这为有目的地开展品种的抗性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华丽霞汪文娟陈深汪聪颖曾烈先杨健源朱小源苏菁
关键词: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水稻抗白叶枯病Ⅴ型菌xa5基因利用现状及前景被引量:5
2020年
近年,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在华南稻区快速发展,已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向浙江、江苏等南方稻区蔓延。在Ⅴ型菌重发稻区水稻品种普遍发病较重,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刻不容缓。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推广种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携带抗Ⅴ型菌隐性基因xa5的国际水稻品种IRBB5,结合稻瘟病抗源,应用杂交、复交、系谱选育和抗病性同步鉴定等方法,先后选育出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中抗至高抗),米质优良(广东省标优质3级),产量与主栽品种相当(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系列水稻新品种白香占、白粳占和白丝占,这些抗病新品种在粤西沿海白叶枯病强毒系Ⅴ型菌重发区推广种植,突显出利用品种抗性防控白叶枯病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成太辉陈深杨健源朱小源伍圣远洪启金曾列先
关键词:水稻抗病育种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
2018年
针对玉米连作体系下秸秆覆盖还田分解慢、配套农机具现代化程度较低和秸秆肥料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本文提出玉米连作体系下秸秆覆盖还田关键技术体系,同时配套相关装备与机具,以县(区)为单位,建立玉米秸秆"一翻两覆盖"轮耕技术运行模式,促进作物产量提高。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对于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吕秀艳侯立刚张兆烨
关键词:玉米秸秆全量还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