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1HM004)
- 作品数:16 被引量:68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建彬张英杰王玮李奉祥尚东平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省肿瘤医院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BC辅助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3D-CT与4D-CT食管位置及体积比对研究
- 2013年
- 目的 比较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三维CT(3D-CT)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与四维CT(4D-CT)终末时相间胸上、中、下段食管位置、体积及其匹配指数(MI)的差异。方法 11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依次完成胸部4D-CT扫描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CTEIH)和呼气末(CTEEH)3D-CT扫描。每个呼吸周期的4D-CT图像平均分为10个呼吸时相,0%时相定义为吸气末时相(CT0),50%时相定义为呼气末时相(CT50),分别在CT0、CT50、CTEIH和CTEEH图像上勾画胸上、中、下段食管,分别比较CT0与CTEIH间、CT50与CTEEH间胸上、中、下段食管中心点径向方向位置、体积及体积MI的差异。结果 CT0与CTEIH间胸上、中、下段食管左右(x)方向的位置差异分别为(-0.02±0.16)cm、(0.06±0.26)cm、(0.10±0.33)cm,前后(y)方向的位置差异为(0.04±0.24)cm、(0.04±0.12)cm、(0.08±0.15)cm,左右及前后方向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50与CTEEH间胸上、中、下段食管x方向的位置差异为(-0.02±0.24)cm、(0.12±0.37)cm、(0.26±0.33)cm,y方向的位置差异为(0.03±0.21)cm、(0.04±0.17)cm、(0.14±0.18)cm,上段和中段食管CT50与CTEEH间位置左右及前后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段食管CT50与CTEEH间位置左右及前后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5、0.024,P〈0.05)。胸上、中、下段食管体积,CT0均大于CTEIH,CT50均大于CTEEH,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0与CTEIH间胸上、中、下段食管体积匹配指数(MI)分别为0.50±0.17、0.50±0.19、0.56±0.08,CT50与CTEEH间各段食管体积MI分别为0.50±0.16、0.47±0.14、0.51±0.15,CT0与CTEIH间各段食管MI大于CT50与CTEEH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模式对胸上、中段正常食管位置影响并不显著;两种呼吸模式同一状态,无论哪段食管均存在空间错位。
- 戚焕鹏李建彬梁超前马志芳张英杰王玮邢军
- 关键词:自主呼吸控制三维CT四维CT
- 4D-CT与PET-CT勾画非小细胞肺癌原发肿瘤IGTV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基于4D-CT 10个呼吸时相所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10)与基于18F-FDG PET-CT不同SUV值勾画所得靶区(IGTVPET)间体积及位置差异.方法 10例NSCLC患者序贯完成胸部3D-CT、4D-CT增强扫描,并基于相同体位固定方式及定位参数行18F-FDG PET-CT扫描.在4D-CT 10个呼吸时相图像上勾画原发肿瘤大体肿瘤体积(GTV)并融合获得IGTV10.基于PET图像不同SUV值(≥1.5、≥2.0、≥2.5、≥3.0)、最大SUV值的不同百分比(≥20%、≥25%、≥30%、≥35%、≥40%)及目测法勾画原发肿瘤靶区(IGTVPET),比较IGTVPET与IGTV10靶区间位置、体积大小、包含度(DI)和适形指数(CI)差异.结果 除IGTVPET15外,其余IGTVPET与IGTV10中心点坐标在上下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03~-2.293,P<0.05).IGTVPET22.0与IGTV10体积大小最接近,其次是IGTVPET20%,二者同IGTV10体积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5,P>0.05).IGTV10对IGTV PET1.5的DI高于IGTV10对其余IGTVPET的DI(Z=-2.803~-2.429,P<0.05).IGTVPET2.0与IGTV10的CI最高,高于IGTVPET5%、IGTVPET40%、IGTV PET2.5、IGTVPET3.0与IGTV10的CI(Z=-2.803 ~-2.191,P<0.05).结论 基于PET SUV值≥2.0及SUVmax的百分比≥20%勾画所得的IGTVPET2.0、IGTVPET20%与基于4D-CT 10个时相GTV构建的IGTV10体积大小较为相近,但IGTVPET2.0、IGTVPET20%与IGTV10间空间错位较明显,二者均不能代替IGTV10.
- 段益利李建彬张英杰王玮李奉祥郭延娈付政尚东平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FDGPET-CT4D-CT标准摄取值
- 基于PET-CT与4DCT的NSCLC的PTV比较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比较NSCLC基于FDG PET-CT与4DCT定义的原发肿瘤PTV间位置及体积差异.方法 15例NSCLC患者序贯完成胸部3DCT、4DCT及FDG PET-CT扫描.在4DCT 10个呼吸时相图像上勾画原发肿瘤GTV并融合获得IGTV10.基于PET图像原发肿瘤SUVmax的15%勾画靶区定义为IGTVPET.分别基于ICTV10、IGTVPET外扩10mm得到PTV4D和PTVPET.比较PTV PET与PTV4D间位置、体积及DI值差异.结果 PTV PET和PTV4D中心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9、0.147、0.096).PTVPET和PTV4D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但5例PTV PET相对于PTV4D变化率>20%,10例PTVPET> PTV4D,平均增加30%,5例PTVPET< PTV4D,平均减少11%.PTV4D对PTVPET的DI平均值为85%,有7% ~ 46%的PTVPET未能被PTV4D所覆盖;PTV PET和PTV4D间的DI同三维运动矢量无相关性(P=0.134、0.405).结论 尽管基于FDG PET-CT与基于4DCT所构建NSCLC原发肿瘤PTV中心点位置及体积差异并不显著,但相互DI值所反映的两靶区空间错位明显且这种错位与肿瘤位移大小并无相关性.
- 段益利李建彬张英杰邵倩徐敏梁超前郭延娈尚东平付政
- 关键词:计划靶体积包含度
- 基于三种CT图像勾画的非小细胞肺癌靶体积比较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比较基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和锥形束CT(CBCT)图像勾画所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区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3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序贯完成胸部3DCT和4DCT扫描,基于3DCT制定放疗计划,放疗首次拍摄CBCT,并基于骨性标志配准校正。在3DCT、4DCT的50%时相、最大密度投影(MIP)、CBCT图像上勾画得到GTV3D、GTV4D50%、IGTVMIP和IGTVCBCT对组间位移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靶区位置及包含度比较行配对t检验,肿瘤三维运动相关性行Pearson法分析。结果肺上叶组GTV3D、GTV4050%、IGTVMIP与IGTVcBcT比值分别为0.77、0.84和1.10(P=0.004、0.005、0.07);中下叶组比值分别为0.67、0.65和1.17(P=0.001、0.001、0.020)。全组患者GTV4050%与IGTVCBCT比值与肿瘤三维运动呈负相关(P=0.012)。全组患者IGTVcBcT对GTV3D、GTV4050%、IGTVMIP包含度分别为0.65、0.65和0.62,IGTVcBcT对GTVMIP包含度与IGTVcBcT对GTV3D或GTV4050%包含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0.167),而GTV3D、GTV4D50%、IGTVMIP对IGTVc哪包含度分别为0.47、0.49和0.67,IGTVMIP对IGTVc哪包含度大于GTV3D或GTV4050%。对IGTVCBCT包含度(P=0.000、0.000)。结论CBCT图像包含的肿瘤运动信息量明显大于3DCT图像,但略小于4DCT韵MIP图像。即使3DCT、4DCT与CBCT配准校正后也有可能导致较严重的脱靶,这是基于CBCT进行循证靶区和计划修正所需注意的。
- 李奉祥李建彬邵倩范廷勇徐敏张英杰戚焕鹏尚东平余宁莎
- 四维CT测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位移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测量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转移淋巴结分次内的位移,为NSCLC纵隔转移淋巴结内靶区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增强CT扫描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短径≥Icm)的24例NSCLC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行大孔径CT模拟定位并获得四维CT(4D—CT)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分别勾画10个呼吸时相4D—CT图像上显示清楚的纵隔转移淋巴结及同侧膈肌顶层,并依据被勾画淋巴结所在的区域将其分为上、中、下纵隔3组,获得每个被勾画淋巴结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及三维运动矢量。比较同一区域纵隔淋巴结在不同方向上的位移差异、不同区域纵隔淋巴结在相同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和三维运动矢量的差异,分析纵隔淋巴结位移与同侧膈肌位移的相关性。结果全组53个纵隔淋巴结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2.24±1.55)min、(1.87±0.92)mm和(3.28±2.59)mm。全组及上、中、下纵隔淋巴结的三维运动矢量分别为(4.70±2.66)mm、(3.87±2.45)mm、(4.97±2.75)mm和(5.23±2.67)mm。上纵隔淋巴结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纵隔淋巴结在前后与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在左右与前后方向、左右与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及下纵隔淋巴结在左右与上下方向、前后与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左右与前后方向间的位移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中、下3组纵隔淋巴结在同一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和三维运动矢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上下方向上,不同区域纵隔淋巴结位移与同侧膈肌位移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在自由呼吸状态下,NSCLC患者纵隔转移
- 王素贞李建彬张英杰李奉祥王玮刘同海
- 关键词:四维CT纵隔淋巴结
- 基于自主呼吸控制三维CT分析周围型肺癌四维CT各时相大体肿瘤体积伪影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基于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三维cT(3DCT)探讨周围型肺癌四维cT(4DCT)各时相大体肿瘤体积(GTV)伪影大小及相关因素。方法1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依次行胸部自由呼吸3DCT(CTFB)和4DCT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屏气(cTEIH)和呼气末屏气(cTEEH)3DCT,分别计算基于cTFB勾画所得GTV(GTVFB)和基于4DCT各时相勾画所得GTV与参照GTV(GTVtef)间相对变异(Devref)。用Spearman法分析GTVref与GTV的Devmax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肿瘤头脚方向运动与Devmax间相关性。结果GTVFB的Devref最大,中位数为17.83%;4DCT中GTV30的Devref最大,中位数为17.20%。GTVEIH与Devmax呈负相关(r=-0.691,P=0.001)。GTVFB及4DCT各时相GTV的Devref与肿瘤头脚方向运动幅度均呈正相关(r=0.323—0.617,P=0.005~0.150)。GTVref大小和肿瘤头脚方向运动幅度对Devmax影响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00和0.583,P=0.002、0.001。结论基于4DCT扫描所得周围型肺癌各时相GTV伪影大小存在差异,且位移对伪影的影响大于体积的影响,可通过控制呼吸运动来减小靶区位移继而减小伪影。
- 戚焕鹏李建彬张英杰邵倩范廷勇徐敏梁超前尚东平
- 关键词:周围型自主呼吸控制大体肿瘤体积
- 基于四维CT分析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对纵隔转移淋巴结位移的影响
- 2012年
- 导致纵隔淋巴结位移的主导因素为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由于毗邻结构不同,纵隔内不同位置淋巴结受各因素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将影响不同位置纵隔淋巴结三维方向位移的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等因素区分开来研究。
- 张英杰李建彬王素贞王玮李奉祥马志芳梁超前
- 关键词: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心脏搏动CT分析
- 基于3D-CT、4D-CT和锥形束CT定义的非小细胞肺癌内靶区比较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基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和锥形束CT(CBCT)图像定义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内靶区(ITV)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3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完成胸部3D-CT和4D-CT定位扫描,放疗首次拍摄CBCT.在3D-CT、4D-CT最大密度投影(MIP)、CB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定义GTV到临床靶区(CTV)的外扩边界为7 mm,获得CTV3D、ITVMIp 和ITVCBCT.基于CTV3D在左右、前后方向外扩5 mm,头脚方向外扩5 mm得到ITV5mm、外扩10 mm得到ITV10mm.比较靶区间位置、体积、相似度和相互包含关系差异.结果 肺上叶组中,ITV10mm、ITV5mm、ITVMIP和ITVCBCT的中位比值分别为2.33、1.88和1.03,中下叶组的分别为2.13、1.76和1.1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组ITVMIP与ITVCBCT间相似度的中位数为0.83,大于ITV10mm与ITVcBCT间(0.60)和ITV5mm与ITVCBCT间的相似度(0.66)(Z=-4.86、-4.86,P<0.05).全组ITVCBCT未被ITV10mm、ITV5mm、ITVMIP包含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0.10%、1.63%和15.21%,而ITV10mm、ITV5mm、ITVMIP未被ITVCBCT包含的比例分别为57.08%、48.89%和20.04%.肺上叶组和中下叶组ITVCBCT未被ITV5mm包含比例的中位数为1.24%和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4D-CT定义的个体化ITV不能有效地包含基于CBCT定义的在线ITV,利用源于4D-CT的ITV制定放疗计划,可能导致脱靶.基于常规3D-CT均匀外扩定义的ITV能够较好包含源于CBCT的ITV,但体积远远大于后者.
- 李奉祥李建彬马志芳张英杰邢军戚焕鹏尚东平余宁莎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四维CT锥形束CT
- 四维CT与自主呼吸控制辅助三维CT确定周围型肺癌大体肿瘤体积位移的比较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比较四维CT(4DCT)与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三维CT(3DCT)确定的周围型肺癌大体肿瘤体积(GTV)的位置、位移及相互包含度和匹配指数。方法1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依次完成胸部4DCT扫描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屏气(EIH)和呼气末屏气(EEH)3DCT扫描。每个呼吸周期的4DCT图像平均分为10个呼吸时相,0时相为吸气末时相(CTo),50时相为呼气末时相(ck),分别在CT0、CT50、CTEIH和CTEEH上勾画GTV,得到GTV0、GTV50、GTVEIH和GTVEEH。结果全组患者GTV0与GTVEIH、GTV50与GTVEEH中心点间距分别为3.9和3.4mm,上叶组患者分别为3.2和3.1mm,下叶组患者分别为5.0和4.7mm。上叶组患者CTV0与GTVEIH体积相互包含度为65.9%和63.1%,GTV50与GTVⅢ体积相互包含度为67.5%和63.1%;下叶组患者GTV0与GTVⅢ体积相互包含度为35.3%和21.4%,GIN50与GTV EEH体积相互包含度为27.8%和24.8%。上叶组患者GTV0与GTVEIH、GTV50与GTV。体积匹配指数分别为0.5和0.6,下叶组分别为0.2和0.3。在三维方向上,无论上叶组还是下叶组,GIN。和GTVEEH中心点的位移(ABC位移)与GTV0和GTV50中心点的位移(4D位移)的差异均〈1mm。结论基于ABC辅助3DCT扫描测得的平静吸气末屏气和呼气末屏气间肿瘤的位移,可以代替4DCT极限时相测得的肿瘤位移用于内靶区的构建。但ABC辅助3DCT扫描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图像获取的GTV,与4DCT扫描得到的极限时相图像获取的GTV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尤其是体积较小且运动幅度较大的肿瘤。
- 戚焕鹏李建彬张英杰王玮李奉祥王素贞
- 关键词:成像自主呼吸控制
- 基于PET/CT选定阈值与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所勾画非小细胞肺癌原发肿瘤靶区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基于PET/CT图像选定阈值与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图像所勾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肿瘤靶区相关性因素.方法 入组NSCLC患者序贯完成3DCT、4D-CT、18F-FDG PET/CT胸部定位扫描.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50%)图像勾画原发肿瘤大体肿瘤体积(GTV50%).基于PET图像原发肿瘤标准摄取值(SUV)≥2.0、SUV最大值(SUVmax)的20%勾画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分别命名为IGTVPET2.0、IGTVPET20%.分析IGTVPET2.0、IGTVPET20%与GTV50%的体积比(VR2.0、VR20%)及适形指数(CI20、CI20%)与GTV50%最大横径、GTV50%体积大小、GTV头脚方向位移、GTV三维运动矢量及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VR2.0和GTV50%最大横径、GTV50%体积大小、GTV头脚方向位移、GTV三维运动矢量及SUVmax均无相关性(P >0.05);VR20%和GTV50%体积大小、GTV50%最大横径及SUVmax呈负相关(r=-0.663、-0.669、-0.752,P<0.05).CI2.0和GTV50%体积大小、GTV50%最大横径呈正相关(r=0.613、0.483,P<0.05).结论 3D PET图像是包含了多个呼吸周期的中位图像,未能包含肿瘤的全部运动信息,基于3D PET/CT图像所构建的靶区不能准确地代表NSCLC的IGTV.
- 段益利李建彬张英杰李彦康王玮马志芳郭延娈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标准摄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