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5008)

作品数:6 被引量:106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学刚宋金明袁华茂曹磊李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湿地
  • 3篇
  • 3篇沉积物
  • 2篇盐沼
  • 2篇盐沼湿地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有机碳
  • 2篇中国滨海
  • 2篇碳收支
  • 2篇埋藏
  • 1篇生物标志
  • 1篇生物标志物
  • 1篇碳稳定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总氮
  • 1篇总有机碳
  • 1篇稳定同位素
  • 1篇来源辨析
  • 1篇黄河
  • 1篇黄河口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李学刚
  • 5篇宋金明
  • 5篇袁华茂
  • 5篇曹磊
  • 4篇李宁
  • 4篇王启栋
  • 3篇段丽琴
  • 1篇于宇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西科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滨海盐沼湿地碳收支与碳循环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45
2013年
滨海盐沼湿地由于其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而成为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近年来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热切关注。我国滨海盐沼湿地分布较广,国内学者对滨海盐沼湿地碳循环及碳收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深入研究滨海盐沼湿地碳循环有助于对全球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理解,并为利用滨海湿地进行碳的增汇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从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碳循环主要观测方法、碳收支与碳循环过程及特点、碳库的组成与影响因素、气态碳的输入输出、潮汐作用对其碳收支的影响这5个方面出发,对国内的滨海盐沼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给出如下建议:(1)加强滨海盐沼湿地土壤碳库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研究;(2)标准化滨海盐沼湿地碳储量、碳通量的量化方法和观测技术;(3)在研究尺度上要宏观、微观并重,同时加强长期原位监测湿地碳通量的变化与室内模拟研究;(4)量化在潮汐影响下滨海盐沼湿地碳与邻近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交换通量。只有对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碳库收支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和长期的碳库动态变化监测,方可进一步认识我国盐沼湿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这对于预测全球变化及制定湿地碳储备功能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曹磊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
关键词:碳收支影响因素
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的沉积与埋藏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3年
滨海盐沼湿地有着较高的碳沉积速率和固碳能力,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盐渍土壤是滨海盐沼湿地碳收支研究中最大的有机碳库,研究其碳沉积与埋藏对于理解滨海湿地碳收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滨海盐沼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土壤有机碳库与沉积速率、盐沼湿地有机碳的埋藏机制、全球变化与滨海盐沼湿地碳封存等几方面对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沉积与埋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今后研究应侧重:1)加强对控制滨海盐沼湿地碳储存变异的基本因素的进一步研究;2)对测量滨海盐沼湿地沉积物碳储量和沉积碳埋藏速率的方法进行标准化;3)对潮汐影响下滨海盐沼湿地碳与邻近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交换通量进行量化;4)探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和生产力的提高是否可以抵消因呼吸增强而造成的有机碳降解速率的升高.确定固碳速率变化驱动因子,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碳埋藏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升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
曹磊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
关键词:有机碳
中国滨海盐沼湿地碳收支与碳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滨海盐沼湿地由于其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而成为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近年来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热切关注。我国滨海盐沼湿地分布较广,国内学者对滨海盐沼湿地碳循环及碳收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深入研究滨海盐...
曹磊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
关键词:碳收支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汐湿地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选择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广饶潮汐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在不同的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下潮汐湿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垂直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覆盖下的 GRA2区域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碱蓬(Suaeda salsa)覆盖下的GRA1区域。GRA1柱样TOC含量均值为1.798 mg/g,而GRA2柱样则为3.109 mg/g。GRA1柱样的TN含量范围在0.108~0.213 mg/g,均值为0.165 mg/g,而GRA2柱样TN含量范围则为0.307~0.473 mg/g,均值为0.353 mg/g。总体上,总磷(TP)含量的变化水平相对于TOC和TN来说较大,其垂直变异系数较高。而与TOC和TN相反的是, GRA2柱样中TP含量均值为0.298 mg/g,低于GRA1的0.388 mg/g,这可能跟 GRA2区域芦苇的生长比碱蓬需要吸收更多的 P 元素有一定关系。研究区域沉积物 C、N、P 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比值普遍较低。相对较高的C/N值,较低的C/P值和N/P则显示黄河三角洲潮汐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能更多地受营养元素N和P等的限制,而前者可能是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可为滨海湿地对全球碳和氮的储存提供基础数据,为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曹磊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王启栋
关键词:
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及其对沉积过程变化指示作用解析被引量:7
2014年
为探讨放射性核素对沉积速率、沉积环境变化以及重大环境历史事件的指示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用HPGeγ谱仪测定黄河口新生湿地柱状沉积物中6种放射性核素活度的结果,并根据137Cs的垂直分布估算了沉积速率,探讨了放射性核素与有机质的关系及其垂直变化与沉积过程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新生湿地柱状沉积物中6种放射性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0K(687.33±54.59)Bq/kg、137Cs(8.60±1.35)Bq/kg、226Ra(29.96±4.23)Bq/kg、228Ra(69.96±6.63)Bq/kg、228Th(45.35±4.58)Bq/kg和238U(60.52±15.37)Bq/kg,与其他区域相比,黄河口新生湿地137Cs、238U含量偏高。除137Cs外,其他5种核素均与TOC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有利于核素在沉积物中的保留。137Cs的垂直分布与黄河口净造陆速率的年际变化具有一致性,据此估算获得近20年该区域平均沉积速率为2.8cm/a,其中河口湿地形成初期沉积速率较高,而后逐渐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垂直变化可反映沉积过程中黄河断流、黄河调沙以及大的洪水等重大环境事件,可以作为指示沉积变化特征的重要指标。
王启栋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曹磊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沉积速率黄河口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辨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影响因素及来源,加深对红树林湿地中碳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方法】测定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粒度、TOC和TN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OC/TN比值分析有机质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结果】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TOC和TN的含量分别为1.24%~3.81%和1.19~2.05mg/g,TOC/TN比值为11.6~26.3,TOC、TN含量和TOC/TN的平面分布均呈现出由陆向海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粒度效应。【结论】控制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粒度效应,而可能是其来源。沉积物中TOC和TN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红树林植物碎屑、养殖废水输入的有机碳和氮污染,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碎屑。
于宇李学刚袁华茂
关键词: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红树林
黄河口湿地有机碳来源及其对碳埋藏提升策略的启示被引量:18
2015年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之一,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结了用C/N、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等方法追踪黄河口湿地有机碳来源的研究成果,并据此探讨了黄河口湿地的固碳提升策略。黄河口湿地是我国典型的滨海湿地,碳来源复杂,但各种示踪方法均表明有机碳的来源中陆源输入较海源输入优势明显,而且陆源输入以地表径流和植被为主,但海源输入从内陆向近海逐渐增强,碳的来源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并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从有机质来源看,提升黄河口湿地的碳埋藏能力应该从合理调配河流淡水资源、保护植被、加快植物群落演替等方面入手。目前有机碳来源的研究还存在覆盖区域有限、碳源区分粗略、影响因子研究较少等问题,缺乏系统性,多限于观测,对机制的理解十分薄弱,因此难以对碳埋藏能力的提升提供定量化的指导。今后的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条件之间的比较研究;2)探寻更具特异性的生物指标、优化数据模型,使来源区分更细致;3)不同来源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埋藏效率的对比研究;4)构建湿地碳埋藏能力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研发和集成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滨海湿地碳埋藏能力的技术。
王启栋宋金明李学刚
关键词:碳稳定同位素生物标志物
滨海湿地沉积物的有机碳来源
滨海湿地处于陆地和海洋的交接地带,受海、陆过程的双重影响,物质的交汇转化复杂多变。大量的研究表明,滨海湿地因其特殊的环境条件而具有较高的碳沉积速率,很有可能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碳的汇区。一个地区是碳汇还是碳源取决于该地区...
王启栋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
关键词:滨海湿地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