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1DFA33170)

作品数:13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吕昭智张娟高桂珍王佩玲马吉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石河子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棉铃
  • 7篇棉铃虫
  • 5篇种群
  • 4篇棉蚜
  • 3篇种群动态
  • 3篇棉区
  • 2篇新疆北部
  • 2篇转基因
  • 2篇胁迫
  • 2篇棉铃虫种群
  • 2篇抗虫
  • 2篇抗虫棉
  • 2篇基因
  • 2篇繁殖
  • 2篇繁殖率
  • 2篇高温
  • 2篇高温胁迫
  • 2篇北部
  • 2篇庇护所
  • 2篇APHIS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新...
  • 6篇石河子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兵团农业技术...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昆士兰大学
  • 1篇石河子148...

作者

  • 13篇吕昭智
  • 6篇高桂珍
  • 6篇王佩玲
  • 6篇马吉宏
  • 6篇张娟
  • 5篇夏德萍
  • 3篇徐养诚
  • 3篇李娜
  • 2篇王鑫
  • 2篇孙平
  • 2篇张鑫
  • 2篇李贤超
  • 1篇陈刘生
  • 1篇李广云
  • 1篇刘艳
  • 1篇冯丽凯
  • 1篇顾世民
  • 1篇罗朝辉
  • 1篇刘兆海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植物保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4篇2013
  • 4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北部棉铃虫寄主来源与转基因棉区庇护所评估被引量:3
2015年
转Bt基因抗虫棉长期大规模种植后,棉铃虫对其存在抗性风险,庇护所是延缓抗性上升的策略之一。但在新疆北部转基因棉区,庇护所提供敏感棉铃虫的生态功能尚未见评估。2013年5—9月期间在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147团、121团利用棉田边缘的智能测报灯收集棉铃虫成虫,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从群体水平(混合翅膀)分析虫源性质,从个体水平(雌蛾翅膀和对应精包)确定交配类型;同时通过解剖雌性棉铃虫体内的精包数量评估交配频率。结果表明:来源于C4植物的棉铃虫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和8—9月期间,比例占到50%左右;6—7月接近100%的棉铃虫来自于C3植物上;经测定不同寄主来源棉铃虫的有效交配比例为10%左右;两个地方的棉铃虫交配频率一般在0.9—2.1次,但121团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均高于147团。玉米是新疆北部地区重要的庇护所,但C3和C4来源棉铃虫同存的时间比较短,有效交配比例相对比较低,影响了庇护所的抗性稀释能力。在转基因棉区的抗性管理中不仅要考虑庇护所提供敏感棉铃虫数量大小,同时需要考虑有效交配比率,这将有利深刻理解庇护所生态功能。
李娜张娟刘永健张豹熊建喜王佩玲吕昭智
关键词:棉铃虫庇护所
新疆抗虫棉区域棉铃虫庇护所的评估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转Bt基因抗虫棉大规模种植以来,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抗性风险在逐渐上升,“庇护所”是抗性治理的有效策略之一,玉米被认为是我国棉区重要的庇护所,在新疆兵团和地方作物结构、耕作制度不同的情况下,系统评估玉米的庇护所功能。【方法】基于新疆作物种植统计数据(2002~201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评估不同地区和不同管理模式下(兵团规模化种植和地方小农户模式下),玉米种植面积变化对庇护所功能的影响,并采用方差分析南、北疆的兵团和地方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南、北疆的庇护所—玉米种植面积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兵团和对应地方间存在差异性(P<0.01),兵团种植比例小于地方。【结论】玉米作为棉铃虫有效庇护所不仅需要在景观尺度上考虑其种植规模和空间分布,同时在田间尺度上结合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布局不同的品种资源(不同熟性)和种植模式(春玉米和夏玉米;条带种植和条块种植)。
李娜刘艳冯丽凯王佩玲吕昭智
关键词:棉铃虫玉米抗性治理
从卵巢发育特点揭示新疆地区棉铃虫迁飞习性被引量:6
2013年
为探索棉铃虫成虫在新疆地区是否具有迁飞性,在新疆北部石河子垦区146团和147团、乌苏、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12团)和麦盖提,监测了棉铃虫田间卵巢发育和交配频率。结果表明:雌蛾卵巢发育到1级时开始出现交配,且交配次数与卵巢发育级数呈显著正相关;146团、147团、乌苏、阿克苏第3代棉铃虫以及阿瓦提县第3代和第4代棉铃虫卵巢发育级别3级以上的个体均占到65%以上,表明其种群主要由外地迁入;高峰期棉铃虫雌蛾平均交配率和交配频率分别为81.63%和1.96。各监测区域棉铃虫雌蛾的交配率和雌雄比例均符合迁入种群的生理特征,表明新疆地区棉铃虫存在迁飞。探明棉铃虫在新疆地区的迁飞和交配情况将为该地区棉铃虫的区域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张娟马吉宏徐养诚王鑫王佩玲古孜力努尔·乌麦尔吕昭智
关键词:棉铃虫卵巢发育迁飞
阿克苏地区中部夏季农田蛾类昆虫多样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阿克苏地区中部夏季农田蛾类昆虫群落多样性。【方法】应用智能测报灯诱集农田蛾类昆虫,采用多样性测度方法。【结果】采集灯下蛾类昆虫标本10 338头,分属于鳞翅目夜蛾科、螟蛾科、天蛾科、尺蛾科等11科;农田蛾类昆虫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7月中旬和8月中旬最高;优势集中性指数(C)6月中旬最高;群落丰富度指数(E)6月初最高,随后下降,起伏不大。【结论】阿克苏地区中部夏季农田灯下蛾类昆虫120种,种—多度关系模型表明阿克苏地区中部农田生境较好;不同科优势种个体数量差异较大,根据灯下蛾类昆虫生物多样性随时间动态变化,为农田虫害防治和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王鑫陈刘生张鑫徐养诚张娟李娜李广云吕昭智王佩玲
关键词:农田多样性
不同温度下新疆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探讨温度对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研究了18℃、21℃、24℃、27℃、30℃和33℃共6个温度下棉蚜的发育、存活和生殖,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8-30℃,棉蚜发育历期先缩短后延长,在27℃需要时间最短,为4.18 d;棉蚜发育起点温度为5.0℃,有效积温为92.85 d·℃。在18-30℃,随着温度升高每雌产蚜量先增多后减少,27℃时最大值为64.5头。棉蚜内禀增长率(Rm)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27℃时最大,为0.361;在33℃棉蚜不能存活。
周生梅高桂珍吕昭智
关键词:生命表
新疆北疆地区三叶草夜蛾种群动态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新疆北疆地区三叶草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Rottemberg)田间长期监测数据,掌握其种群发生过程及特点,为田间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黑光灯对石河子垦区农田三叶草夜蛾进行长期定位监测,采集相关数据并分析北疆地区三叶草夜蛾种群的年际变化以及年内种群消长规律。【结果】在新疆北疆地区,三叶草夜蛾种群数量年际间存在较大波动,且呈周期性波动,周期为4~5 a;三叶草夜蛾年内变化规律为,一般始现于4月中下旬,越冬代的蛾量高峰为5月中旬、第一代的蛾量高峰为6月中下旬、第二代的蛾量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个别年份会出现第三代高峰。【结论】新疆北疆地区三叶草夜蛾年际间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周期为4~5 a;年内共发生3~4代,全年蛾量高峰期在每年的5~7月。
夏德萍刘兆海吕昭智高桂珍马吉宏罗朝辉王佩玲
关键词:种群动态
新疆南部转基因棉区棉铃虫种群长期动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在新疆南部推广已超过10 a,为探索Bt棉大面积种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动态的影响,于1999—2010年使用诱虫灯监测了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麦盖提)和非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阿瓦提)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棉铃虫害较重,2000—2004年种群数量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Bt棉大面积推广以后,Bt棉区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棉铃虫种群数量随Bt棉种植比例的上升而下降(P<0.05);随着Bt棉大面积推广年数的增加,Bt棉区棉铃虫各代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第二代种群数量和高峰期蛾量下降速率均较越冬代和第一代快,且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相对丰富度也逐渐下降。因此,新疆地区Bt棉的大面积种植能较好地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而且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最好。
张娟马吉宏芦屹王佩玲李贤超吕昭智
关键词:种群动态转基因抗虫棉
棉铃虫羽化高峰期有效积温预测法的校正被引量:1
2012年
为减小年际间气温变化对昆虫有效积温预测误差的影响,以新疆石河子垦区121团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羽化高峰期为例,利用single sine模型分别计算12年2种有效积温范围(10~30℃和10~35℃)的累计有效积温值,并获得其多年平均值,依此进行棉铃虫羽化高峰期预测;通过当年与12年(有效积温>0日期至羽化高峰日期)平均气温之差,对预测误差进行校正。结果表明:当年平均气温与12年平均值差值越大,预测误差也越大;各代直线回归校正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种有效积温范围下,校正后各代平均预测误差天数均有所减少,对越冬代误差校正效果最优,校正后各代历史符合率分别为83.33%、100%、100%和100%、100%、93.33%。该校正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预测准确度,尤其适用于年际间棉铃虫发育期间平均气温变化较大的代别和地区,同时可为多种害虫预测误差校正提供了依据。
马吉宏吕昭智刘永建张娟高桂珍夏德萍
关键词:棉铃虫有效积温平均气温
波动性高温模式对夏季棉蚜繁盛期种群崩溃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室内变温条件对棉蚜(Aphis gossypii)存活影响研究和田间种群数量及关键气象要素调查,探讨波动性高温与棉蚜繁盛期种群崩溃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30℃,34℃,38℃和42℃)、每日高温持续时数(2 h和6 h),高温持续天数(1~5 d)及其交互作用,对棉蚜死亡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高温强度大于30℃时,相同处理时间条件下棉蚜死亡率随高温强度增大而上升;相同高温条件下,高温持续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每天高温持续时间为2 h时,低于38℃高温对棉蚜存活无显著影响;当年田间棉蚜种群崩溃日期与田间高温出现时间吻合(7月31日至8月4日),田间高温期间昼夜波动性高温模式与室内实验,导致棉蚜死亡率上升的变温胁迫处理模式一致,为24℃18 h/34℃6 h持续4 d和24℃18 h/38℃6 h持续3 d。以上结果初步明确了波动性高温在棉蚜种群崩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蚜虫种群崩溃多发生于高温时节的现象,但其内在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马吉宏吕昭智高桂珍夏德萍
关键词:棉田
高温胁迫及其持续时间对棉蚜死亡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为探索高温胁迫对棉蚜的影响,室内采用叶子圆片培养基饲养棉蚜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32,34,36,38,40℃)、不同处理时间(1,2,4,6 h)对棉蚜死亡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蚜每日死亡率可用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持续天数的延长,棉蚜累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38℃条件下其累计死亡率明显迅速上升。棉蚜半数致死温度随着每天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和高温持续天数的延长而降低,且第1—2天下降明显。棉蚜繁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每天处理时间不同其繁殖率规律不同,但均是在38℃时下降最多。38℃可能是棉蚜耐高温能力的拐点。研究结果为提高棉蚜种群预测准确性、科学决策最佳化学防治时间提供依据。
高桂珍吕昭智夏德萍孙平
关键词:棉蚜高温胁迫繁殖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