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29B09)

作品数:82 被引量:1,356H指数:25
相关作者:吴普特赵西宁王玉宝贾志宽南纪琴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1篇农业科学
  • 9篇水利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8篇土壤
  • 14篇水分
  • 14篇灌区
  • 12篇玉米
  • 11篇小麦
  • 11篇黄土高原
  • 10篇土壤水
  • 10篇河套
  • 10篇河套灌区
  • 9篇灌溉
  • 8篇作物
  • 7篇水足迹
  • 7篇土壤水分
  • 7篇农业
  • 7篇参考作物
  • 6篇水土
  • 6篇套作
  • 6篇利用效率
  • 5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机构

  • 68篇西北农林科技...
  • 28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菏泽学院
  • 4篇石河子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锡林郭勒盟水...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陇东学院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南省农业厅
  • 1篇江西省水利规...
  • 1篇邯郸市水利局
  • 1篇石河子水利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42篇吴普特
  • 36篇赵西宁
  • 22篇王玉宝
  • 10篇贾志宽
  • 10篇南纪琴
  • 9篇操信春
  • 9篇王自奎
  • 8篇刘战东
  • 8篇孙世坤
  • 7篇高晓东
  • 7篇张凤云
  • 7篇张宝庆
  • 6篇黄俊
  • 6篇肖俊夫
  • 5篇李志
  • 5篇陶国通
  • 5篇杨宝平
  • 5篇韩清芳
  • 5篇刘静
  • 5篇王景雷

传媒

  • 13篇干旱地区农业...
  • 9篇灌溉排水学报
  • 8篇农业工程学报
  • 6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排灌机械工程...
  • 5篇农业机械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节水灌溉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利学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7篇2016
  • 16篇2015
  • 20篇2014
  • 13篇2013
  • 16篇2012
  • 6篇2011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石河子垦区50年气候变化对棉花种植的影响被引量:19
2011年
对石河子垦区1959—2008年50a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气候倾向为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分阶段研究发现:1959—1980年期间平均气温、≥IO℃积温和ET0与棉花种植比例的关系不密切,1981—2008年期间关系密切;总体上气候变化影响棉花种植主要是通过气候生产潜力来实现。分析棉花受灾比例的变化规律,在1959。1980年间呈上升趋势,绝对数值较小;在1981~2008年间呈下降趋势,绝对数值偏大;气象灾害对棉花种植比例和单产的影响,在1981—2008年间均比1959—1980年间严重。此外,1981~2008年间发生重大气象灾害的时间间隔明显缩短,对今后棉花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潜在威胁。
范文波江煜吴普特马枫梅刘兵
关键词:棉花气候变化石河子垦区
地上部与地下部作用对玉米/大豆间作优势的影响被引量:61
2014年
通过对不同分隔方式下玉米/大豆间作的养分吸收量、光合参数与产量等的测定,分析地上部和地下部的资源竞争作用。试验设置4种间作分隔方式和2种单作处理:地上地下均不分隔(T1),地上地下均分隔(T2),仅地下分隔(T3),仅地上分隔(T4),单作玉米(T5)与单作大豆(T6)。结果表明,对于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的土地当量比,T1为1.23和1.20,T2为0.97和0.91,T3为1.01和1.02,T4为1.10和1.08。玉米相对大豆的资源竞争能力,T1为0.79,T2为-0.08,T3为0.14,T4为0.39。玉米相对大豆的氮、磷、钾营养竞争比率,T1为1.63、1.92和1.50,T2为1.05、1.03和1.06,T3为1.28、1.32和1.27,T4为1.47、1.43和1.36。除拔节期外,T1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T r、气孔导度G s与细胞间隙CO2浓度C i最高;T4略低于T1,但差异不显著;T2和T3均显著低于T1;除分枝期外,T1大豆的P n、T r、G s与C i最低;T4略高于T1;T2和T3均显著高于T1。综上所述,对于玉米/大豆的间作优势而言,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互作用大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其次,地下部作用大于地上部作用。
吕越吴普特陈小莉王玉宝赵西宁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
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和Palmer干旱指数的区域干旱化评价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基于可变下渗容量(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的流域网格划分及其对径流、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模拟,对Palmer干旱指数各水量平衡分量的计算进行了优化,并采用分级修正的方式,改进了Palmer干旱指数中气候特征系数K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VIC模型和Palmer干旱指数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评价系统,并采用该系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黄土高原气候正向暖干化趋势发展,1990年以后暖干化趋势尤为明显。研究区干旱发生频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不同季节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该评价系统物理机制清晰,地区适应性较强,在实时监测和评估气候干湿变化及其时空分布上存在较大应用潜力。
张宝庆吴普特赵西宁高晓东
关键词:分布式水文模型PDSI旱情监测黄土高原水量平衡VIC模型
基于DEA的灌区生产效率分析——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针对当前灌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多采用单项投入与产出指标的不足,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设定表征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CCR模型对江苏省35个灌区相对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相对效率分析表明,江苏省综合效率整体不高,灌区间差异较大,全省平均值为0.634,其中3个灌区为DEA有效;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技术的利用及推广程度相当,灌区相对生产效率的不均衡主要由生产规模不合理引起.可以通过减少投入来提升非DEA有效灌区的生产效率,所有非DEA有效灌区改进生产效率能节约的有效灌溉面积、水资源及农业人口分别占投入量的20.7%,13.3%,9.4%.相对DEA效率的比较可为灌区生产效率的改进途径、农业节水潜力的计算等提供新的思路.
操信春吴普特王玉宝赵西宁刘静
关键词:灌区生产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水土资源
保护性耕作对黑河流域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节水、增产潜力及其在黑河流域的适应性,设计20 cm留茬(NS20)、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NS40)、40 cm留茬压倒(NPS4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河流域农田土壤含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在2003年和2004年休闲期结束后,NPS40、NS40、NS20和NPS20表层0~30 cm土壤贮水量较CT分别增加30.22%、27.29%、20.92%、13.64%和48.32%、38.90%、29.85%、23.28%;2004、2005两年播种期0~5 cm土壤含水量NPS40、NS40、NPS20和NS20较CT分别增加37.29%、37.10%、21.49%、41.90%和33.99%、40.17%、8.90%、38.44%;播种到拔节期留茬高度越大,土壤贮水量越多,在相同高度的留茬处理中,干旱年份压倒处理保水效果较好,降雨相对较多的年份立茬处理保水效果较好;拔节后各层土壤贮水量之间差异减小。保护性耕作增加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尤其是NPS20,2004年和2005年产量和WUE较传统耕作分别增加53.08%、5.85%和52.04%、7.30%。
张凤云张恩和
关键词: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石河子垦区种植业用水构成与种植结构调整被引量:7
2011年
石河子垦区地处内陆河流域,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影响垦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是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稳定。从水足迹构成入手分析种植业用水特点,1995—2009年之间,石河子垦区平均每年输出水资源5.18×108m3。随着棉花种植规模不断增大,粮食安全受到影响,土壤洗盐用水不足,盐碱化程度加重。综合粮食安全、生态稳定和水资源贸易等因素,给出今后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种植结构调整后耕地面积需减少25.69%,粮食种植面积为3.89×104hm2,占种植比例的29.25%;水资源贸易量为7.26×108m3,比2009年减少1.22×108m3,减少14.39%;农田生态用水达到29.53%。
范文波赵建民何晓华张佳
关键词:粮食安全石河子垦区水足迹生态稳定
1961—2009年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45
2013年
基于48个气象站点1961—2009年的监测数据,使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在黄土高原都呈梯度分布,沿东南—西北方向降水和平均温度递减而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递增,沿南北方向相对湿度降低而参考作物蒸散增加。各气象要素在各站点基本都具有单调趋势,但趋势显著的站点数存在变异。约98%的站点温度的上升趋势显著,约60%的站点日照时数和风速的下降趋势及参考作物蒸散的上升趋势具有显著性,约40%的站点相对湿度的下降趋势显著,约30%的站点的降水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各气象变量都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相对湿度在2004年以来显著降低,降水的显著减少、年均温度和参考作物蒸散的显著上升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而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可能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给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需引起足够重视。
李志赵西宁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参考作物蒸散
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研究被引量:31
2015年
为了客观地评价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情况,在分析灌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以灌溉用水量作为水资源量的表征参数,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测算模型,评价了河套灌区及5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并对其匹配程度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一般,耕地资源优势明显,水资源问题突出;10a来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逐渐降低,匹配程度空间差异性较为显著,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变差"的特点。针对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差、区域差异明显的情况,应加强该区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快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兼顾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
郑久瑜赵西宁操信春孙世坤张丽丽
关键词:农业水土资源
基于不同底墒的最优水肥调控方案研究
2021年
为了探讨不同底墒条件下的水肥运筹,在大型半自动控制防雨池栽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底墒、生育期补水量及施氮量,研究了各试验因子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各试验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底墒、施氮量、补水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底墒、补水量、施氮量;底墒、施氮量、补水量与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耦合分别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和正效应;在底墒充足条件下,施氮量能充分发挥底墒的增产作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优化分析,得出各指标可接受区域(大于等于0.95最大值)的重叠区域所对应的水氮范围分别为:90~100 mm和104.5~224.5 kg/hm^(2)(底墒450 mm),94.3~100 mm和105.8~186.4 kg/hm^(2)(底墒350 mm)。底墒为650 mm时,冬小麦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所对应的水氮范围分别为71~100 mm和141.2~264.8 kg/hm^(2)。
许卫娜杨宝平杨宝平聂俊峰丁瑞霞贾志宽
关键词:冬小麦底墒补水量施氮量
河套灌区粮食水足迹与虚拟水净输出时空演变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正确评价灌区内水资源使用对改善现有水资源管理的影响,文中引入水足迹与虚拟水概念,同时考虑降雨和灌溉用水,计算了1960—2008年内蒙古河套灌区粮食水足迹与虚拟水净输出量的时空变化,进一步评价了灌区水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配.结果表明:1960—2008年河套灌区粮食水足迹由3.534×109m3减小为1.634×109m3,自2000年灌区粮食虚拟水净输出量呈下降态势,两者构成均以蓝水为主(90%);空间分布上,河套灌区中部地区(杭后、临河和五原)的粮食水足迹和虚拟水净输出量较大,而其他地区(磴口和前旗)较小;1960—2008年,粮食生产用水在灌区用水总量中所占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07%.粮食生产用水的大部分以虚拟形式输送到灌区外部,该比例近年有所降低,但2008年仍高达76.22%.未来河套灌区应注重绿水和蓝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该研究为灌区水资源管理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刘静吴普特王玉宝赵西宁孙世坤张晓红
关键词:水足迹灌区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