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HQ011)

作品数:10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史伟云王婷王姝婷刘军彩刘丽梅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角膜
  • 5篇角膜移植
  • 4篇术后
  • 4篇内皮
  • 4篇角膜内皮
  • 3篇移植术
  • 3篇移植术后
  • 3篇显微镜
  • 3篇膜炎
  • 3篇角膜炎
  • 3篇角膜移植术
  • 2篇药物源性
  • 2篇源性
  • 2篇手术
  • 2篇丝状角膜炎
  • 2篇内障
  • 2篇细胞
  • 2篇裂隙
  • 2篇裂隙灯
  • 2篇裂隙灯显微镜

机构

  • 7篇山东省眼科研...
  • 3篇山东省医学科...
  • 2篇济南大学
  • 2篇潍坊医学院

作者

  • 9篇王婷
  • 9篇史伟云
  • 4篇王姝婷
  • 2篇刘军彩
  • 2篇高华
  • 2篇刘丽梅
  • 1篇胥晓涵
  • 1篇李素霞
  • 1篇赵倩
  • 1篇鹿秀海
  • 1篇谷晨

传媒

  • 4篇临床眼科杂志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3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源性角膜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7
2013年
由于滴眼剂应用后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不规范,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报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另外,不同滴眼剂在所致角膜病变中的发病机制各异,患者自身的病情也不尽相同,临床治疗十分棘手。因此,眼科医师应重视滴眼剂对眼表的毒性作用和所致的角膜病变,减少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发生。
史伟云王婷
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临床特征和治疗回顾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背景 近年来药物源性角膜病变患者日益增多.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困难,常与原发病混淆,容易误诊,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视力,总结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规范治疗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 探讨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药物源性角膜病变患者31例36眼,详细记录其既往眼病史、用药史、用药持续时间及给药途径,检查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眼睑板腺情况、角膜病变的位置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治疗均首先停用原有药物,给予促进角膜修复药物及少量抗炎药物的方案,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者行热敷及睑板腺按摩,S Ⅰ t<5 mm/5 min和BUT<5s者行泪小点栓塞治疗.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患眼BCVA的差异行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3个时间点患眼的BUT和SⅠt结果的差异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患眼角膜修复天数与SⅠt的关系行Pearson积矩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导致角膜病变的主要原因为不合理用药,其中抗病毒药物不合理应用者23例,抗生素药物16例,糖皮质激素药物10例,抗过敏药物1例,降眼压药物1例.不合理给药途径包括局部频繁点眼25例及连续球结膜下注射6例.患眼治疗后1个月的BCVA为0.69 ±0.28,明显优于治疗前的0.3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P<0.01).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弥漫性细点状粗糙,严重者合并角膜上皮缺损,甚至角膜溃疡,角膜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局部出现后弹力层皱褶,部分可见角膜丝状物附着,病变区主要位于角膜中央及下方.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停用原有
刘艳红王婷史伟云李素霞
关键词:角膜病变角膜上皮病变角膜内皮病变
丝状角膜炎角膜丝状物构成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背景丝状角膜炎患者临床症状较重,易复发,病因复杂,治疗十分棘手。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对丝状物构成方面的研究较少,结果不一。目的应用影像学检查结合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测丝状角膜炎患者丝状物的组成结构,分析角膜丝状物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山东省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丝状角膜炎患者82例88眼,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等临床资料,并根据病因进行分类。采用高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角膜丝状物附着处的角膜结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SCM)检查角膜丝状物的组成结构,然后取丝状物铺片行Giemsa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分析丝状物的成分。结果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发生丝状角膜炎者40例;白内障手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等术后发生者18例;眼部功能失调,如干眼、神经营养不良性角膜病者14例;急性结膜炎患者10例。HD—OCT显示丝状物病变可累及前弹力层。LSCM检查显示,丝状物由上皮细胞、炎性细胞、黏液、高反光螺旋状条索形核心构成,核心中含有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及纤维状组织。Giemsa染色结果显示,角膜丝状物含有角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和黏液,丝状物中央有螺旋状深蓝染的条状核心,核心中含有炎性细胞、上皮细胞、纤维状细胞。Masson三色染色表明,条状核心呈红色纤维组织,周围黏液为蓝色。结论角膜炎丝状物的主要成分有条状核心、炎性细胞、上皮细胞和黏液,病变较深,可达前弹力层。
王婷刘军彩王姝婷鹿秀海史伟云
关键词:角膜炎影像学组织病理学
2004至2011年感染性角膜炎行角膜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式变化趋势的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近8年山东省眼科医院感染性角膜炎行角膜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并比较前4年与后4年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山东省眼科医院因感染性角膜炎行角膜移植术的患者761例(784只眼)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前4年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因以真菌最为常见,其次为病毒、细菌、棘阿米巴。后4年也以真菌最为常见,其次为细菌、病毒、棘阿米巴。前4年角膜移植手术方式以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最为常见,其次为常规板层角膜移植术(LKP)、小植片偏中心PKP、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后4年以常规LKP最为常见,其次为常规PKP、小植片偏中心PKP、DLKP。感染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构成比变化在2个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中居首位,并有上升趋势。常规LKP所占的构成比持续增加,已成为感染性角膜炎首位的手术方式。DLKP及小直径偏中心PKP近几年来明显增加,成为角膜移植手术新的发展趋势。
刘丽梅史伟云王婷高华
关键词:角膜移植感染性角膜炎
裂隙灯显微镜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观察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裂隙灯显微镜镜面反光照射法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观察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6月就诊于我院,经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检查发现内皮细胞形态变异,数量减少至700个/mm2以下的患者10例和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正常的健康者12例,对比裂隙灯显微镜镜面反光照射法与内皮细胞计数仪内皮照相两种方法观察内皮细胞形态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利用裂隙灯显微镜(40倍)的镜面反光照射法均可拍摄到清晰的角膜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数量减少的患者,由于内皮细胞数量减少,直径变大,并可见融合变形细胞;对照角膜内皮计数仪检查可见细胞融合增大。同样用裂隙灯显微镜镜面反光照射方法观察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隐约可见细小六边形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数量越多,边界越难以清晰辨别。对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裂隙灯显微镜放大倍数减少到16倍时,内皮细胞数量小于700个/mm2者仍可以观察到内皮细胞,但正常人的内皮细胞则无法分辨。结论利用裂隙灯显微镜镜面反光照射法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密度进行观察,是一种有效而快捷的临床技术。
赵倩王婷高华王姝婷史伟云
关键词:角膜内皮细胞裂隙灯显微镜
圆锥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状态的比较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术后屈光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因圆锥角膜行LKP 30只眼与PKP 25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以及全拆线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平均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值,分析两种术式术后屈光状态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LKP与PKP术后BCVA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全拆线后LKP平均提高0.27±0.16,PKP为0.25±0.24;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改变,全拆线前后比较LKP改变为(-2.29±4.58)D,PKP为(-6.24±2.71)D,两者之前有差异;平均角膜曲率逐渐增大,全拆线前后比较LKP增大4.11±2.94,PKP为5.71±2.53,两者之间无差异;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全拆线前后比较LKP减小5.31±7.96,PKP为1.06+4.47,两者之间有差异。结论圆锥角膜行LKP和PKP两种术式相比,术后均BCVA逐渐上升,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发展,平均角膜曲率增大而散光减小,但LKP较PKP拆线时间早,全拆线前后相比LKP角膜散光变化较大而PKP的等效球镜变化较大。
胥晓涵刘丽梅史伟云王婷
关键词:圆锥角膜角膜移植术后屈光
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炎特征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角膜移植术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收治的24例确诊为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其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水肿的位置、范围、内皮面KP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下内皮细胞形态、数量及内皮面KP情况,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裂隙灯显微镜可见角膜植片和(或)植床水肿,水肿对应的内皮面出现散在、斑块状KP,KP均匀分布于受累植片及植床;Conical下可见水肿对应植片与植床的内皮面均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水肿,失去六边形结构,边界模糊,细胞核增大;可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高反光KP,呈散在分布,聚集成团或条索状分布;可见暗区,暗区内细胞边界与细胞结构无法识别。应用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7-10d后,患者病情得以控制,视力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药物治疗3个月后与发病前相比较,内皮细胞丢失率为(9.9±2.1)%。结论角膜移植术后出现植片水肿和内皮面KP要考虑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可能性,掌握其临床特征,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董沐晨王婷王姝婷史伟云
关键词:角膜移植角膜内皮炎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手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角膜植片低内皮细胞密度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方法 PKP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500个/mm2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5例(15只眼),根据晶状体核硬度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行相应的围手术期处理,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裂隙灯观察角膜植片情况。结果术前内皮细胞计数为(1195±315)个/mm2,术后3个月内皮细胞计数为(1044±301)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内皮损失率为12.6%。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06±0.09和0.35±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提高>5行标准视力表。白内障术后6个月之内无一例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结论 PKP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计数<1500个/mm2的患者,只要注意围手术期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注意术中保护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谷晨王婷史伟云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晶状体植入
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的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行手术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例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预防感染、提前应用预防排斥药物、关注术前散瞳情况;术中注意是否有虹膜粘连、防止高眼压、减少内皮细胞损伤;术后预防排斥反应、抗炎、预防感染;出院前注意事项宣讲。结果15例患者手术后视力平均提高0.3,眼压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诊6个月内无1例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患者满意程度高。结论角膜移植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眼部病情复杂,手术后容易发生角膜移植免疫排斥,良好的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张怡琳王燕刘文猜王颖王婷
关键词: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
丝状角膜炎的个体化治疗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联合高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测丝状角膜炎丝状物的组成结构,指导丝状角膜炎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省眼科医院确诊的丝状角膜炎患者70例(76眼)。根据病因进行分类.详细记录患者治疗过程。治疗前应用LSCM检测角膜丝状物组成。进行炎症细胞计数,HD—OCT检查丝状物累及角膜的深度。针对病因治疗前提下,根据LSCM检查结果,个体化应用抗炎药物、抑制增殖药物、黏液溶解剂;根据HD—OCT确定去除角膜病灶的深度。结果通过LSCM观察到角膜丝状物由不同直径高反光的核心、上皮细胞、炎症细胞组成。炎症细胞的密度在不同的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平均炎症细胞计数〈5/视野12眼,10/视野〉炎症细胞计数≥5/视野26眼;炎症细胞计数≥10/视野38眼。HD—OCT可以观察到角膜丝状物病变深者达到前弹力层。个体化治疗后,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100%,随诊1年未见复发,治愈后HD—OCT检查发现病变处未遗留瘢痕。结论LSCM结合HD—OCT检测角膜丝状物结构,可以个体化地指导丝状角膜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王婷刘军彩王姝婷史伟云
关键词:丝状角膜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