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2SJD820013)
- 作品数:5 被引量:50H指数:3
- 相关作者:徐祖澜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公民“闹大”维权的中国式求解被引量:31
- 2013年
- 在纠纷中如何对待个人权益的问题上,国人的态度已发生了从"大事化小"以隐忍到"小事闹大"以维权的逆转。"闹大"维权在社会万象中的凸显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间获得解释。在历史逻辑上,"闹大"是对传统秩序情结的反动,既可以是一种诉讼策略也可以通过制度之外的激烈方式来实现。在当下中国,西方"为权利而斗争"话语的引入则在正面意义上赋予"闹大"维权以目的合法性,并在反面引起了公权力的合法性危机。"闹大"逻辑在本质上是反规则的,并极易将激烈的方式以至极端的暴力方式引入整个社会政治而使法治遁入无形。依否定之否定原理,对于"闹大"逻辑的消解仍需经由规则之治而走向法治维权时代,其关键在于对规则合法性的重新理解。
- 徐祖澜
- 关键词:维权合法性主体间性
- 传统中国乡村政治研究范式探析被引量:1
- 2015年
- 传统中国乡村政治研究现有两种范式,"乡村自治论"和"乡村统治论"的理论根基都来自学界"国家—社会"严格二分的方法论。而无论是前者的自下而上视角,还是后者的自上而下视角,都遮蔽了中国乡村历史的本相。西方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国家—社会"观,为中国传统乡村政治研究提供了反思的路径,由此引申而来的"乡村精英治理",不仅在中国传统乡村政治研究上演绎着一种新的解释范式,而且在当下实践中存在着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 徐祖澜
- 关键词:乡村政治乡村自治
- 明清乡绅的教化之道论析被引量:5
- 2012年
- 乡绅概念的界定标准不仅包括功名和财富要素,更在于其作为乡村知识分子教化乡里社会的公共身份。明清时期,乡绅通过编纂家训、组织乡约、诉讼调解和办理学务等方式构建了内容丰富和多元途径的教化之道,不但确保了个体的乡村权威身份,而且由于教化的内容和性质在意识形态上与官方倡导的儒家经典保持一致,从而达到了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社会关系和谐的目的。
- 徐祖澜
- 关键词:明清乡绅教化意识形态
-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以乡村自治为背景的考察被引量:11
- 2014年
- 清末民初乡村自治的推行促使了绅权性质的改变,由一种非正式权力演化为正式权力。同时,绅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也在相关自治法律的规范下走向制度化。在制度的框架之下,乡绅阶层因筹办乡村自治而得以彰显权力。但此时的绅权非但没有像改革者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成民权,从而进一步构筑乡村自治的真正社会基础,反而造成乡绅治理模式异化为乡绅统治格局,并成为近代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严重阻碍。由此,国家权力不断打压绅权,后者则因为丧失其存续的社会根基而抵抗日益式微。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同时背弃的境遇中,绅权最终走向了消亡。近代中国在国家建构和民主建构的两难中最终选择了前者,而乡村自治从形式到实质都不复存在。
- 徐祖澜
- 关键词:清末民初国家权力绅权乡村自治
- 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与乡绅流变——以科举与新学为视角被引量:2
- 2014年
-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的加剧促使中国政府展开了一场以"新政"为肇始的大规模制度变革,社会由此发生转型。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科举的废除和新学的兴起直接导致了乡绅的流变。乡绅的构成要素中,财富要素比例上升;文化要素则扩充为"学识"。乡绅的组成更加多元化。但这一切变化都没有改变乡绅作为国家和乡村社会"调节器"的社会功能。着眼于清末民初,乡绅并未在普遍意义上"退位"。
- 徐祖澜
- 关键词:乡绅清末民初科举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