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428400)

作品数:10 被引量:187H指数:8
相关作者:夏军刘志雨任国玉段青云罗勇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6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气候
  • 10篇气候变化
  • 4篇径流
  • 2篇水文
  • 2篇水资源
  • 2篇径流量
  • 2篇径流量变化
  • 2篇淮河干流
  • 2篇淮河流域
  • 2篇降水
  • 2篇干流
  • 2篇VIC模型
  • 1篇多模
  • 1篇以太
  • 1篇雨量
  • 1篇灾害
  • 1篇适应性
  • 1篇树轮
  • 1篇水汽
  • 1篇水汽通量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武汉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市海淀区...

作者

  • 4篇夏军
  • 3篇刘志雨
  • 2篇张兰影
  • 2篇段青云
  • 2篇徐宗学
  • 2篇任国玉
  • 2篇莫兴国
  • 2篇庞博
  • 2篇罗勇
  • 1篇柳艳菊
  • 1篇何睿
  • 1篇张利平
  • 1篇张雷
  • 1篇缪驰远
  • 1篇赵捷
  • 1篇胡志芳
  • 1篇刘春蓁
  • 1篇刘绿柳
  • 1篇吴吉东
  • 1篇林忠辉

传媒

  • 4篇自然杂志
  • 2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第九届中国水...

年份

  • 5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文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6
2010年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流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采用1980—1990年日资料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和检验,研究了SWAT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大气环流模型多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特别排放情景下21世纪降水、气温、径流、蒸发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与基准期相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1世纪气温将持续增高,年降水量将增加,径流量较基准期将出现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21世纪40年代年径流量开始较基准期增加,预示着水源区的水资源在21世纪前期将出现减少,21世纪中后期将增加。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径流变化影响不大,总体来看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
张利平秦琳琳胡志芳曾思栋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气候变化水文循环SWAT模型
VIC模型与新安江模型径流模拟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分别选取VIC模型与新安江模型作为分布式和集总式水文模型的代表,以太湖上游山区西苕溪流域为例,以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为目标函数,用SCE-UA(shuffled complex evolution algorithm)自动优化算法进行参数自动率定,探究不同结构的模型在径流模拟中的差异性.模拟结果表明:VIC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在该地区日降雨径流模拟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适用性,率定期模型效率系数分别为0.76和0.77,验证期分别为0.84和0.82;但是在月时间尺度上,VIC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则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率定期分别为0.78和0.87,验证期则分别为0.85和0.91;从月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来看,新安江模型也表现了更好的模拟性能.从丰水(25%)、平水(50%)和枯水(25%)三个流量等级探究VIC模型和新安江模型的模拟及预测效果,结果显示:VIC模型在丰水时模拟较好,新安江模型在平水和枯水时模拟较好,尤其是在低流量时,模拟能力远优于VIC模型.
张兰影庞博徐宗学何睿
关键词:VIC模型新安江模型径流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与淮河干流径流量变化特征研究
根据淮河流域1958~2007年观测气温、降水量、径流量资料和NCAR-CCM3、CS1RO_MK3和ECHAM5/MP1-OM3个气候模式数据对该流域气候变化和淮河干流径流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淮河流域平均气温,...
高超;
关键词:气候变化淮河流域径流量
文献传递
长江上游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利用长江上游地区60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60年-2009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和干流区屏山、寸滩和宜昌3个水文控制站同期径流资料,分区域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径流量变化趋势以及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年降水量呈上升和下降趋势的气象站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分别分布在屏山站以上流域和屏山站以下流域;屏山站以下流域和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年降水量近50年呈现下降趋势,屏山站以下流域秋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是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②整个长江上游月降水量趋势从1月-7月以上升趋势为主逐渐转变到8月-12月以下降趋势为主,且月降水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有从3月份至9份月由屏山站以下流域开始逐渐向长江源头过渡的趋势,到9月份整个长江上游基本呈减少趋势;③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屏山站以下流域寸滩和宜昌站年径流下降趋势显著的主要原因是5月-11月径流的减少,且秋季下降显著,而屏山站春、夏、冬和年径流呈上升趋势,且春季和冬季上升趋势很显著;④整个上游地区面雨量与径流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期面雨量与径流量在月、季和年尺度上相关性都较显著。屏山以上流域隔月相关比同期相关性强。
冯亚文任国玉刘志雨吴吉东张雷
关键词:长江上游降水径流面雨量气候变化
基于PSUADE的VIC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以太湖西苕溪流域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敏感性分析是增强水文模型率定的针对性、提高率定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太湖流域西苕溪为例,探究分布式水文模型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的参数敏感性及参数间的交互作用。为使本研究更具推广性,选取了关注高流量过程和关注整个流量过程线的两类目标函数。结果表明,可变下渗率曲线形状参数B、最大基流容量Dmax和最上层土壤层厚度d1对高流量过程较为敏感;当关注整个流量过程线时,除以上3个参数外,非线性基流开始时占最大基流的比例Ds也较为敏感。在参数的交互作用方面,当关注高流量过程时,参数d1与参数B的交互作用最为敏感;当注重整个流量过程时,参数d1与所有其它参数的交互作用均较为敏感。
张兰影庞博徐宗学赵捷
关键词:模型参数敏感性VIC模型西苕溪流域
21世纪珠江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2
2012年
应用HBV-D水文模型和多个气候模式预估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江主干流西江的径流过程,分析了21世纪水资源量和洪水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50年后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较基准期(1961—1990年)明显增加;流域平均的月降水量和径流量在5—10月间均呈增加趋势,12月至次年2月呈减少趋势;年最大1 d和7 d洪量逐渐增加,重现期逐渐缩短。2030年前枯水期径流增加有望缓解枯水期用水压力,而2050年之后丰水期径流量以及洪水强度、发生频率的增加将给珠江流域防汛抗洪带来更大压力,在制订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适应性对策时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
刘绿柳姜彤徐金阁翟建青罗勇
关键词:珠江流域洪水枯水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影响与适应对策被引量:12
2016年
中国东部季风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变化复杂,水旱灾害频繁,其中既有强烈的季风区自然变化影响,又有气候变化中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人为强迫的影响。近些年作者团队的研究表明:中国陆地水循环主要变化是由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叠加在东部季风区显著的自然变率背景下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自然变率对降水影响的贡献约占70%,人为强迫的贡献占30%;随着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率逐步增大,中国极端水旱灾害有进一步增加的态势,气温每升高1°C,华北农业耗水约增加4%总用水量;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以及珠江等八大流域的水循环以及南水北调(中线)重大调水工程有突出的影响与风险,需针对水资源脆弱性变化与水安全问题,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与措施。
夏军刘春蓁刘志雨罗勇段青云莫兴国谢正辉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循环水资源脆弱性适应性
气候变化对中国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分布广、发生频率高,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洪涝有明显的高频期、低频期的阶段性年代际特征。近30年来,南方典型洪涝风险区和中小流域极端洪涝事件的频次和强度总体呈现增加、增强态势,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暴雨内涝事件也呈增加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部分地区强降水、洪涝等极端事件有可能增加、增强,从而加大洪灾风险和防汛调度指挥难度,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刘志雨夏军
关键词:气候变化洪涝灾害
全球气候模式中气候变化预测预估的不确定性被引量:19
2016年
人类活动造成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模式正日益成为研究当前气候特征和现象、了解过去气候演变规律及预估未来气侯变化不可替代的、最具潜力的工具。气候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全球和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未来情景的不确定性、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变率的不确定性和表征气候过程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气候预测预估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而概率分布是一个很好地表示气候变化预测不确定性的方式。介绍了贝叶斯多模式推断方法来描述气候变化预估不确定性的理论框架,并以中国区域为例,利用IPCC-AR5的气候模式数据,通过贝叶斯多模式推理方法预估未来中国区域的南北方两个典型流域(海河和珠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都将呈现出变暖的趋势,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温度变化趋势分别为0.91±0.30°C/100a、2.41±0.77°C/100a、6.08±1.01°C/100a;降水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三种情景下的趋势分别为(5.58±2.96)%/100a、(10.30±4.30)%/100a和(15.90±6.68)%/100a;中国海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在2020s和2040s都将出现增加的趋势,珠江流域则在2020s略有降低,2040s开始增加。并且在2020s和2040s发生干旱和极端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同时增加。
段青云夏军缪驰远孙巧红
关键词:气候变化预估全球气候模式
气候变化对华北农业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水资源是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和农业需水影响显著。1950年以来,华北平原气候总体趋向于暖干化,潜在蒸散呈下降趋势。近30年实际蒸散量呈现弱的上升趋势,与潜在蒸散有互补关系。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区域水分盈余量下降,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加重。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增加,其中北部地区水量亏缺更为严重,南部地区水量盈余则减少。调整春季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和空间布局,减少农业用水量,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
莫兴国夏军胡实林忠辉
关键词:华北平原气候变化水资源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