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2012SJ008)

作品数:5 被引量:100H指数:4
相关作者:封志明姜鲁光刘晓娜张景华黄翀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山东建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流域
  • 2篇澜沧江流域
  • 1篇道路网
  • 1篇道路网络
  • 1篇遥感
  • 1篇遥感信息
  • 1篇元数据
  • 1篇时序数据
  • 1篇数据集
  • 1篇数据集成
  • 1篇数据集成系统
  • 1篇水稻
  • 1篇土地覆被
  • 1篇土地覆被变化
  • 1篇土地利用
  • 1篇综合科学考察
  • 1篇橡胶园
  • 1篇林线
  • 1篇路网
  • 1篇局分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刘晓娜
  • 3篇姜鲁光
  • 3篇封志明
  • 2篇刘高焕
  • 2篇张景华
  • 2篇黄翀
  • 1篇沈镭
  • 1篇谢传节
  • 1篇徐增让
  • 1篇刘庆生
  • 1篇杨艳昭
  • 1篇史磊

传媒

  • 4篇资源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三江并流区高山林线的遥感识别及其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高山林线作为一条重要生态界限,是长时间气候变化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研究借助遥感手段,选取垂直地带性最为显著的“三江并流区”,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获得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得到林地空间分布图;基于DEM数据提取山顶点信息,采用距离分析方法,提取距离山顶点最近距离的林线点集,进一步通过目视确定林线点数据集,并系统分析林线分布与坡度、坡向、纬度、经度4个地理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①三江并流区的林线分布高度范围是3521~4650m;②林线主要分布在15°~35°的急坡和陡坡上,很少分布在〈2°或〉55°坡度上;最高林线分布在急陡坡上,坡度太低或太高都不适于林线的存在;林线分布明显表现为西坡高于东坡,北坡高于南坡的特征,林线海拔高程的最大值出现在西北方向,最小值出现在东南方向;③林线分布与经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但与纬度高度相关,林线高度表现出随纬度升高而不断上升的特征。三江并流区的林线高度受地势差异、水分、热量等条件的综合影响。
姜鲁光刘晓娜封志明
关键词:高山林线
基于DTW距离的时序相似性方法提取水稻遥感信息——以泰国为例被引量:20
2014年
热带季风区多云多雨的天气条件一直是多光谱遥感探测地表信息的难点之一。本文针对东南亚地区多雨多云的复杂天气条件以及水稻种植灵活的特点,利用MODIS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时间弯曲(DTW)距离的相似性判别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对泰国东北部地区单、双季稻种植面积进行了遥感提取研究。针对研究区雨季遥感影像像元受到云覆盖影响严重,使用替换法去云,结合S-G滤波方法对计算得到的MODIS09A1数据的NDVI时序数据去噪,再采用DTW距离相似性方法逐像元比较与标准NDVI时间序列的时序相似性,将不同类型所得NDVI相似性值作为模糊分类隶属度参考值对泰国东北部地区单季稻、双季稻进行分类提取面积。最后结合野外采样数据、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用于针对东南亚多雨多云区水稻种植面积大范围监测。
管续栋黄翀刘高焕徐增让刘庆生
关键词:DTW水稻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格局分析被引量:51
2014年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边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获得西双版纳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数据;从结构变化、类型变化、空间变化3个角度,系统分析1990-2010年间西双版纳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规律,并对轮歇地、茶园和橡胶园3个典型地类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表明:①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呈现以"林地-园地-耕地"为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有林地是最为重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橡胶园是最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②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呈加快趋势,土地利用强度呈增加趋势,近10年来则更为显著;③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林地不断减少,橡胶园、旱地和茶园不断增加;有林地为面积减少最多的地类,橡胶园为面积增加最多的地类,轮歇地为增速最快的地类,灌木林地为减速最快的地类;④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发生转化的地类主要是轮歇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主要的转化方向是轮歇地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转化,橡胶园和茶园的主要来源是有林地和灌木林;⑤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变化较显著的地类是有林地、灌木林地、橡胶园、茶园和轮歇地;有林地呈以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灌木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西退东进、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橡胶园呈以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以景洪市区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变化特征。
刘晓娜封志明姜鲁光张景华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橡胶园
基于元数据的澜沧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系统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
2014年
综合科学考察通过对区域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的实地深入调查研究,为国家或区域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作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的核心成果之一,科学考察数据具有来源多样、存储分散、类型复杂等特点。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组织、管理这些宝贵的科学数据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共享利用是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澜沧江流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为例,利用基于元数据的多元数据集成技术和基于组件的系统实现技术,并在ArcGIS Server、WebGIS等技术支持下,设计并开发了澜沧江科学考察数据集成系统,可实现澜沧江科学考察数据的高效管理及异构共享,为探索新时期科学考察数据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与社会需求提供借鉴。
黄翀史磊刘高焕谢传节沈镭
关键词:澜沧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共享
道路干扰对澜沧江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被引量:24
2013年
道路交通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研究道路交通的干扰强度、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意义重大。研究基于道路等级、道路所处的环境特征等因素构建道路干扰指数,定量评价了澜沧江流域道路网络的干扰强度,系统分析了流域道路干扰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流域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道路网络干扰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中游和下游地区明显大于上游地区。流域道路干扰域为边界复杂的不规则多边形,呈现出以离散的强干扰区域为中心,干扰强度向外围逐渐减弱的空间格局。对比不同等级道路干扰域内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发现,耕地和建设用地等代表人类活动的景观集中分布于道路强干扰区域内,并且强干扰区域内景观组分的变化幅度远大于低干扰区域。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道路对其沿线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驱动作用,流域道路发展应避开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张景华封志明姜鲁光杨艳昭刘晓娜
关键词:道路网络澜沧江流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