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427)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程智刚郭曲练王云姣潘冰冰白念岳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嘉兴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病理
  • 10篇病理性
  • 8篇神经病
  • 8篇神经病理
  • 8篇神经病理性
  • 7篇疼痛
  • 6篇神经痛
  • 6篇经痛
  • 5篇脊髓背角
  • 5篇背角
  • 5篇病理性疼痛
  • 5篇病理性痛
  • 4篇蛋白
  • 4篇神经病理性疼...
  • 4篇神经病理性痛
  • 4篇脊髓
  • 4篇DREAM
  • 4篇SHRNA
  • 3篇信号
  • 3篇信号通路

机构

  • 17篇中南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湖南省人民医...
  • 2篇嘉兴学院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7篇程智刚
  • 16篇王云姣
  • 16篇郭曲练
  • 8篇白念岳
  • 7篇潘冰冰
  • 6篇于鹏
  • 6篇彭志勇
  • 5篇贺正华
  • 5篇杨文茜
  • 4篇李靖贻
  • 4篇杨胜辉
  • 3篇肖丹
  • 3篇李靖怡
  • 2篇肖旺频
  • 2篇吴晓英
  • 2篇丁惠娟
  • 2篇姚明
  • 2篇孔高茵
  • 2篇鄢建勤
  • 1篇莫秋华

传媒

  • 4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中华医学会疼...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1
  • 8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鞘内注射DREAM-shRNA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转录因子下游调控元件拮抗因子-短发夹RNA(DREAM-shRNA)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80—320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后第3天鞘内置管。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出;RNA干扰组(RNAi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含DREAM.shRNA的慢病毒5μl、生理盐水5μl;空白载体组(BV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慢病毒空白载体5μl、生理盐水5μl,连续注射7d。于CCI前1d(基础状态)、CCI后第7~14天(T1~8)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于CCI后第15天测定脊髓背角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基础值比较,NP组和BV组热痛阈降低,Sham组T1-8时热痛阈降低,RNAi组T1-4.6时热痛阈降低,4组CCI后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P〈0.05或0.01);与T1时比较,NP组和BV组其余时点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降低,RNAi组L1-5时热痛阈降低,R时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升高(P〈0.05或0.01);与Sham组比较,NP组和BV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降低,RNAi组T2时机械痛阈降低,T8时升高(P〈0.05),热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比较,RNAi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升高(P〈0.05)。仅RNAi组脊髓背角有GFP表达,其余3组脊髓背角未见GFP表达。结论鞘内连续注射DREAM-shRNA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于鹏程智刚王云姣李靖怡郭曲练姚明肖旺频
关键词:神经痛注射
DREAM短发卡质粒载体的构建及在C6细胞中沉默DREAM基因的效应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构建表达下游调控元件的拮抗分子(DREAM)基因序列特异性的短发卡RNA(shRNA)质粒载体,检测其对C6细胞DREAM基因的干扰作用,为研究DREAM基因功能提供有力工具。方法为了构建pRNAT-U6.1/Neo载体介导DREAM shRNA表达的质粒,针对DREAM的19碱基大小的片段,分别设计3对寡核苷酸和1条非特异性阴性对照序列,形成双链后将其依次连入带有U6启动子的pRNAT-U6.1/Neo载体(命名为pRNAT-DREAM),两对DNA双链连接后形成中间由9个碱基序列间隔的反向互补序列,构建成能产生DREAM shRNA的质粒。用构建成功的4条质粒转染C6细胞,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迹检测其DREAM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酶切、连接后构建成的质粒,经酶切与测序证实构建成功,无任何碱基突变。在培养的神经胶质细胞中转染率为85%左右,pRNAT-DREAM-Ⅱ和pRNAT-DREAM-Ⅲ显著抑制DREAM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能表达DREAM shRNA的质粒载体pRNAT-DREAM-Ⅱ、pRNAT-DREAM-Ⅲ,此项研究结果为DREAM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程智刚莫秋华李靖怡王云姣白念岳贺正华胡浩杨胜辉鄢建勤郭曲练
关键词:RNA干扰质粒
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mTOR表达变化
目的:在大鼠慢性坐骨神经压榨模型上观察脊髓mTOR表达变化及其与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n=5):1D组、4D组、7D组、14D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造
杨文茜程智刚王云姣彭志勇潘冰冰白念岳郭曲练
文献传递
脊髓水通道蛋白1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脊髓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A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4天;B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7天;C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14天;D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观察16天(术前2天+术后观察14天);E组:假手术组: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中段仅绕线,不结扎,术后观察14天。各组大鼠在建模前1天、建模后第1、4,7、14天测量所有未处死大鼠双后肢的热痛阈(PWTL)和机械痛阈(PwMT)。达到观察时间取大鼠L。节段脊髓,免疫组化法观察AQPl在脊髓的定位分布和表达变化,RealtimePCR法检测脊髓AOP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同组右侧脊髓背角比较,和c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AQp1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和面积增高(P〈0.05)。A、B、c组大鼠的脊髓背角AQP1阳性颗粒的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D组与E组之间无差别(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A、B和C组大鼠脊髓AQPlmRNA含量显著增高(P〈0.05),D组与E组之间无差异(P〉0.05),A组、B组、C组大鼠脊髓AQPl的mRNA含量分别为D组含量的1.688、4.876和5.806倍。结论大鼠脊髓AQP1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发展。
邢纪斌莫雪莹程智刚彭志勇王云姣黑子清谢咏秋郭曲练鄢建勤蔡宏伟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1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
RNA干扰与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
2009年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1998年Fire等首次发现并命名的,是由双链RNA(dsRNA)分子在细胞内特异性诱导与之同源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导致基因沉默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rrGs)。RNAi最主要的功能特点是其可以调节和关闭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细胞的各种高级生命活动。RNAi技术已经成为模式生物、基因功能、基因治疗等研究领域中最有力的工具,
程智刚潘冰冰王云姣于鹏李靖贻白念岳郭曲练
关键词:RNA干扰基因治疗慢性疼痛转录后基因沉默RNAI技术RNA降解
慢性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Ⅱ板层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变化
<正>目的:本研究结合图像分析和立体计量学方法,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背角Ⅱ板层内突触结构多个参数变化,试图从形态上探讨坐骨神经性痛模型脊髓背角Ⅱ板层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在神经病理疼痛产生中枢敏化的变化,探讨慢性神经病理痛...
彭志勇程智刚王云姣杨文茜潘冰冰白念岳郭曲练
文献传递
鞘内注射DREAM—shRNA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CRE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转录因子下游调控元件拮抗因子.短发夹RNA(DREAM-shRNA)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80~320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后第3天鞘内置管。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出;RNA干扰组(RNAi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DREAM—shRNA5μl和生理盐水5μl;空白载体组(BV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慢病毒空白载体5μl和生理盐水5μl,各组连续注射7d。于CCI前1d(T0,基础状态)、CCI后第7~14天(T1-8)时测定机械痛阈。于CCI后第15天时测定脊髓背角绿色荧光蛋白(GFP)和p-CRE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基础值比较,各组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P〈0.05或0.01);与T1时比较,NP组和BV组T5-8时机械痛阈降低,RNAi组B时机械痛阈升高(P〈0.05或0.01);与S组比较,NP组和BV组机械痛阈降低,RNAi组R时机械痛阈降低,B时升高,NP组、RNAi组和BV组脊髓背角p-CREB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RNAi组T6-8时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下调(P〈0.05)。RNAi组脊髓背角可见大量绿色荧光,即GFP表达阳性,其余3组脊髓背角未见绿色荧光,即GFP无表达。结论鞘内注射DREAM—shRNA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p-CREB的表达有关。
于鹏肖旺频姚明程智刚王云姣李靖怡郭曲练
CCI大鼠脊髓背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ER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正>目的:探讨脊髓背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及其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2月龄,体重160~3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5...
肖丹程智刚孔高茵潘冰冰丁惠娟王云姣郭曲练
文献传递
DREAM短发卡质粒载体的构建和沉默C6细胞DREAM基因
<正>目的:构建表达下游调控元件的拮抗分子(DREAM)基因序列特异性的短发卡RNA(shRNA)质粒载体,检测其对C6细胞DREAM基因的干扰作用,为研究DREAM基因功能提供有力工具。方法:为了构建pRNAT-U6....
程智刚王云姣白念岳于鹏李靖贻贺正华杨胜辉郭曲练
文献传递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Ⅱ层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突触形态结构的可塑性,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方法: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5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和体视学定量分析脊髓Ⅱ层突触形态结构的参数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增厚(P<0.05),突触间隙增宽及突触界面曲率明显增大(P<0.05),凹型棘突触的数密度显著增高(P<0.01),总突触、棘突触和穿孔性突触的数密度增高明显(P<0.05)。结论:脊髓Ⅱ层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彭志勇程智刚王云姣吴晓英曹小娟郭曲练
关键词:神经痛脊髓背角突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