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047)

作品数:18 被引量:233H指数:9
相关作者:陶建平王微李宗峰王永健宋利霞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岷江上游
  • 5篇群落
  • 5篇种群
  • 5篇自然保护
  • 5篇自然保护区
  • 5篇卧龙自然保护...
  • 5篇华西箭竹
  • 5篇箭竹
  • 5篇保护区
  • 4篇植被
  • 4篇岷江冷杉
  • 4篇冷杉
  • 3篇幼苗
  • 3篇树种
  • 3篇退化植被
  • 3篇林窗
  • 2篇演替
  • 2篇优势种
  • 2篇生态恢复
  • 2篇生态系统

机构

  • 12篇西南大学
  • 4篇西南师范大学
  • 3篇重庆文理学院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重庆教育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济宁职业技术...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巴蜀小...

作者

  • 15篇陶建平
  • 9篇王微
  • 8篇李宗峰
  • 7篇王永健
  • 5篇席一
  • 5篇宋利霞
  • 4篇冉春燕
  • 4篇李旭光
  • 3篇余小红
  • 3篇李媛
  • 3篇胡凯
  • 3篇张炜银
  • 2篇丁易
  • 1篇尤振
  • 1篇彭月
  • 1篇何跃军
  • 1篇吴炳义
  • 1篇孙树梅
  • 1篇臧润国
  • 1篇黄正林

传媒

  • 4篇广西植物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林业实用技术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炎症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建立胶质细胞损伤后体外炎症模型,探讨轻度低温、槲皮素及清蛋白对白细胞黏附及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原代培养的成熟星型胶质细胞采用体外划伤方式造成细胞损伤,然后与白细胞共培养建立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体外炎症模型。将共培养的细胞放入CO2孵箱中,将温度控制在32℃的亚低温状态,探讨轻度低温、槲皮素及清蛋白对白细胞黏附及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白细胞主要黏附于损伤边缘的胶质细胞,并对其有损伤作用。32℃亚低温可明显降低白细胞对胶质细胞的黏附和损伤,但无白细胞存在时其作用不明显。槲皮素和清蛋白对白细胞的黏附无显著影响,对胶质细胞无保护作用。结论低温主要通过降低白细胞黏附达到保护胶质细胞作用,对单纯的细胞机械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提示胶质细胞损伤后的反应性增生不是介导白细胞黏附的关键因素。
吴炳义孙树梅
关键词:胶质细胞炎症白细胞
岷江上游退化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采用扩散系数、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聚集强度等7 项指标对岷江上游滇榛、杭子梢和辽东栎3个优势种群在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3 个优势种群在不同恢复群落内都呈较强的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和聚集面积都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人工恢复16 年群落具有较高的聚集强度, 自然恢复群落具有较高的聚集面积. 优势种群的格局类型、聚集强度以及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都表明有效的恢复措施使群落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李宗峰陶建平王微李旭光何跃军
关键词:岷江上游恢复演替优势种群
岷江上游退化灌丛优势种的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采用CI-310光合测定系统对岷江上游四川茂县退化灌丛中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滇榛(Corylus yun-nanensis)、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4个优势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结合群落调查与物种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栎和杭子梢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单峰型曲线,而川莓和滇榛净光合曲线呈双峰型,“午休”现象比较明显.杭子梢拥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最低的暗呼吸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补偿点.辽东栎拥有最大的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水分利用效率和较低的蒸腾速率,有利于其在群落中占据空间取得优势地位.同杭子梢和辽东栎相比,滇榛和川莓在光合、呼吸、水分等生理生态特性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劣势.
席一陶建平王永健李媛余小红
关键词:岷江上游优势种光合特性
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被引量:3
2006年
岷江上游区内广漠的森林,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由于长期过伐,森林的蓄水保水性能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滑坡增加,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概述了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现状,提出了恢复与重建的建议。
席一尤振
关键词: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
岷江上游退化灌丛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光环境特征比较研究
2010年
通过对岷江上游退化灌丛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冠层分析,得到其光环境特征指标:PPFD(光量子通量密度)、Gap(空隙度)、MLA(平均叶倾角)、LAI(叶面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冠层PPFD、Gap和MLA随恢复时间增加而降低,LAI随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反映了特定的光环境下,人工恢复群落较自然恢复群落稳定性好。
席一
关键词:岷江上游群落
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四种林冠环境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的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集群分布;②从林下至中林窗至大林窗,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减小,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大,计盒维数不断减小.表明华西箭竹克隆分株种群通过改变聚集强度和空间占据能力,对林冠环境的差异作出有效的响应,这些格局特征的变化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宋利霞陶建平黄正林冉春燕李旭光
关键词: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结构特征被引量:30
2006年
详细调查了林下、中林窗、大林窗和林缘旷地等4种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冠环境下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对其表现结构(株高、基径和生物量)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株水平上,华西箭竹表现结构在4种林冠环境下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分株个体的高度、基径和生物量有递增的趋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2)分株各构件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随林冠环境变化而改变:除林缘旷地外,叶的生物量百分比与林冠郁闭度呈正相关。林缘旷地中,地下茎和根系的生物量百分比均高于其余3种环境;(3)不同林冠环境下分株单位叶面积叶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而增大。单叶生物量和单叶面积均以中林窗最大,林缘旷地次之,二者与大林窗或林下均有显著差异(p<0.05)。华西箭竹的单株叶片数量以大林窗最大,与其余3种环境有极显著差异(p<0.01);(4)分株种群的死亡率以林下最低(p<0.01),但各种群平均年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华西箭竹分株种群对林冠环境变化的反应主要体现在形态和生物量分配上,而非种群的年龄上。
宋利霞陶建平王微席一王永健冉春燕
关键词: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种群结构卧龙自然保护区
岷江上游土地岭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对岷江上游土地岭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外貌、物种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后群落外貌以小型叶、单叶、非全缘、草质的高位芽植物为主,表现出与演替前期相符的类似温带针阔混交林特征。恢复形成的四类不同群落组成有一定差异,造林并封育效果最好,干扰下的恢复效果最差。在恢复的进程中,四类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更复杂,川莓在各灌木层都占优势地位。放牧干扰是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较低及灌丛难以实现进展演替的主要原因。恢复后群落的上层盖度影响下层盖度,放牧引起了少数口食性差的草本迅速占优。从径级结构上看,处于演替前期的华山松林有被云杉类取代的趋势,加入演替后期种的封育造林是更理想的恢复模式。
王永健陶建平张炜银臧润国王微李宗峰
关键词:生态恢复群落外貌放牧干扰
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3
2006年
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物种多样性层次是最直接、最易观察和最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层次。总结了与群落动态、生境因子、取样尺度及生态系统相关的陆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同时,根据目前的趋势提出了多样性动态研究的发展动向。
王永健陶建平彭月
关键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生境因子物种多样性
竹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8
2006年
综述了竹类种群生理生态学、种群动态、繁殖特性、无性系种群特征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了群落水平上竹类种群对森林更新的影响。并从竹类种群克隆多样性与微进化、生长适应机理、开花机制,以及竹类种群与林窗更新等四个方面展望未来竹类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趋势。
王微陶建平宋利霞冉春燕
关键词:竹类植物种群生态学无性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