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171120075)

作品数:12 被引量:135H指数:7
相关作者:陈慧张建平孟丽丽王蕴慧陈立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流产
  • 5篇免疫
  • 4篇妊娠
  • 4篇免疫耐受
  • 3篇蛋白
  • 3篇复发
  • 3篇复发性
  • 3篇复发性流产
  • 3篇URSA
  • 2篇早期妊娠
  • 2篇早期妊娠妇女
  • 2篇妊娠妇女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凝血
  • 2篇球蛋白
  • 2篇免疫球蛋白
  • 2篇免疫细胞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12篇陈慧
  • 11篇张建平
  • 6篇孟丽丽
  • 6篇王蕴慧
  • 5篇刘颖琳
  • 5篇谭剑平
  • 5篇陈立斌
  • 5篇张睿
  • 4篇刘玉昆
  • 4篇刘梅兰
  • 2篇聂晓露
  • 2篇高玲
  • 2篇王振花
  • 2篇祝丽琼
  • 2篇宋小侠
  • 2篇陈欣
  • 1篇丁显春
  • 1篇范涛
  • 1篇杜碧君
  • 1篇陈蔚瑜

传媒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苯三酚用于妊娠20周前先兆流产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观察间苯三酚治疗妊娠20周前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2011年就诊于4家医院的妊娠4~20周的先兆流产患者127例,将其按妊娠时间随机分为A、B、C、D4组,A、B组为早期妊娠(妊娠4~12周),C、D组为中期妊娠(妊娠12~20周)。A组及C组应用间苯三酚联合常规保胎药治疗,B组及D组单独使用常规保胎药物进行治疗。对4组先兆流产患者的疗效予以评估,包括观察阴道流血和下腹疼痛情况,记录用药天数,监测妊娠4~8周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HCG及孕酮水平的变化,追踪妊娠结局。同时监控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组经治疗后阴道流血发生率从86.84%降至18.42%,B组阴道流血发生率从64.10%降至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经治疗后腹部不适发生率从44.74%降至7.89%,B组腹部不适发生率从28.20%降至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4~8周的患者经联合治疗后体内HCG从(44612±49365)IU/L上升到(120802.67±56900)IU/L,但常规治疗者仅从(28080±43892)IU/L上升到(55166±36250)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天数分别为(7.97±3.83)d、(11.44±6.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D组治疗天数分别为(6.42±3.12)d、(9.53±7.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妊娠结局共失访10例,B组自然流产1例,C组自然流产2例,D组自然流产4例。使用间苯三酚的不良反应1例皮疹,1例皮肤潮红。结论间苯三酚治疗先兆流产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阴道流血和下腹疼痛的症状,促进早期妊娠HCG生长,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刘梅兰陈慧范涛陈小宁聂晓露王红霞陈衡陈蔚瑜张建平
关键词:先兆流产阴道流血腹痛妊娠间苯三酚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 NGF)联合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70例GBS患儿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仅采用IVIG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 NGF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力评分、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肢体功能Hughes评分、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及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4.29%)(P<0.05);2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呼吸肌麻痹、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感觉障碍及四肢疼痛恢复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肢体功能Hughe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ughe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12及IL-1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L-12及IL-1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m NGF联合IVIG治疗儿童GBS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儿机体血清相关细胞因子(IL-12、IL-18)水平有关。
赵丽丽丁显春陈慧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鼠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球蛋白
母胎界面树突状细胞CCL17和CCL22表达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检测非孕期子宫内膜和正常妊娠早期及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树突状细胞(DC)CCL17和CCL22的表达差异,探讨母胎界面DC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募集及母胎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正常早孕组人工流产时、复发性流产组清宫时取其蜕膜,正常未孕组行子宫切除时取其内膜组织。分离蜕膜或子宫内膜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用real-time PCR法分析3组DC CCL17和CCL22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3组DC培养上清液中CCL17和CCL2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早孕组蜕膜DCCCL17和CCL22 mRNA的表达分别为3.04±0.40和1.83±0.24,均高于正常未孕组(0.85±0.24和0.31±0.08,P<0.01)和复发性流产组(1.65±0.14和0.96±0.09,P<0.01)。正常早孕组蜕膜DC能够持续旺盛分泌趋化因子CCL17和CCL22,在培养的12~96 h内CCL17和CCL22的分泌量逐渐增多。同一时点早孕组DC分泌的CCL17和CCL22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复发性流产组DC分泌的CCL17和CCL22(P<0.01)。结论:正常妊娠后蜕膜DC表达CCL17和CCL22增强,DC可能通过高表达CCL17和CCL22而增强对CD4+CD25+Treg的趋化作用,从而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蜕膜DC表达CCL17和CCL22下降可能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有关。
刘玉昆刘梅兰王蕴慧陈慧孟丽丽张建平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
复发性流产的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37
2013年
目的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的RSA患者共1 122例,按照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将患者分为3组,即自然流产2次者(Ⅰ组)、自然流产3次者(Ⅱ组)及自然流产4次及4次以上者(Ⅲ组)。所有患者均按照"生殖免疫专科"规定的项目进行RSA的病因学检查。具体包括:夫妇双方染色体,女性血糖、内分泌、甲状腺功能,免疫相关指标,血液高凝状态,病毒感染(TORCH)、Rh血型、生殖道感染指标及生殖道解剖结构。结果所有患者均至少存在1种高危因素,Ⅰ组、Ⅱ组、Ⅲ组患者均以存在2种高危因素者居多,分别占34.3%(223例)、34.7%(102例)及33.1%(59例);累计高危因素在3组中的构成比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种免疫异常的发生率非常高,超过70%的患者CD56+CD16+细胞数量异常升高。结论自然流产次数与高危因素多少无关,同种免疫异常与RSA关系密切。
孟丽丽王振花陈慧陈立斌刘梅兰黄佩贤张建平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高危因素
早期妊娠妇女凝血4项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分析正常早期妊娠凝血4项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了解妊娠后凝血、血栓形成、抗凝和纤溶状态的改变。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09年6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定期产检的105例妊娠10—12周的孕妇为研究组,另选取82例正常未孕者为对照组。测定凝血常规4项(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及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颗粒糖蛋白140(GMPl40)、血栓烷B2(TXB2)、D二聚体(D-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2)]。结果F只、F1+2、TAT、GMPl40、D-Ⅱ、PAI-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分别为4.00g/L、0.66nmol/L、179.95μg/L、9.42μg/L、201.51μg/L、0.047μg/L.后者分别为2.52μg/L、0.31nmol/L、39.46μg/L、19.13μg/L、125.02μg/L、0.006g/L。结论正常妊娠早期血液凝血功能明显增高,抗凝水平略升高、纤溶活性及抗纤溶活性亦出现明显亢进,4者在较高水平保持平衡,血小板活化状况保持在低水平。
陈立斌孟丽丽陈慧杜碧君祝丽琼高玲张建平谭剑平
关键词:妊娠凝血功能
自然流产夫妇262例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采集262例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法制备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镜下核型。结果 262例有自然流产史夫妇,检出20例异常核型,异常核型比例为7.6%(20/262),无一例夫妇同时存在异常核型。检出染色体核型多态性15例,发生率为5.7%(15/262)。20例异常核型中,男性染色体异常占检出异常核型总数的70%(14/20),高于女性的30%(6/20);常染色体异常比例与性染色体异常比例均为50%(10/20)。常染色体异常:平衡易位5例,倒位5例;性染色体异常:小Y3例,次缢痕增长4例,倒位1例,Turner综合征1例,Turner综合征嵌合体1例。常染色体多态性9例,性染色体多态性6例。结论自然流产夫妇中,男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核型异常主要类型为,常染色体及Y染色体异常。此外,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较高。对于存在自然流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病因的分析与诊断,并为生育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陈欣陈慧杜涛张睿刘颖琳王蕴慧张建平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核型分析
URSA患者子宫蜕膜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成熟、完善的不明原因性习惯性流产(unexplained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URSA)患者子宫蜕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体外培养体系。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就诊于本院的妊娠早期流产的URSA患者(孕7~14周),将其子宫蜕膜组织初步机械破碎,经混合酶(Ⅳ型胶原酶/DNA酶Ⅰ)消化法分离,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体外诱导培养,光镜观察,于第10天收集的悬浮细胞用FITC-HLA-DR、PE-Lin小鼠抗人抗体顺序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从蜕膜组织可获取足够数量蜕膜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24h细胞聚集成大小不等葡萄串状,逐渐悬浮,长出突起,第9天悬浮细胞增多,单个悬浮为主,细胞仍小而圆、表面突起少等未成熟DC的形态特征,培养过程中夹杂有少许细长梭状巨噬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培养到第10天的悬浮细胞中DC纯度达80%以上。结论混合酶消化合并梯度离心法能成功分离URSA患者蜕膜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单个核细胞,经GM-CSF联合IL-4培养可以成功诱导具有未成熟特性的DC,为研究树突状细胞在URSA患者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刘梅兰刘玉昆陈慧王蕴慧张睿刘颖琳张建平
关键词:URSA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蜕膜
URSA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免疫细胞特征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免疫细胞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该疾病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细胞表达情况,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包括T细胞数量、Th细胞数量、Ts细胞数量及Th/Ts,以及WBC数量、LYM数量、B细胞比例、T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了解RSA患者免疫状态。同期,选取44例偶发自然流产患者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记录妊娠后两组患者的免疫细胞变化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1)妊娠前URSA组Th/Ts、WBC数量及NK细胞比例高于偶发流产组(P<0.05),妊娠后URSA组WBC高于偶发流产组(P<0.05);(2)经主动免疫治疗后URSA组成功率为94.0%,妊娠前后比较,T细胞、Th细胞、Ts细胞、WBC、B细胞上升,LYM、NK细胞、Th/Ts下降(P<0.05),下降幅度以URSA组明显。结论 Th/Ts联合NK细胞比例可作为评价URSA患者免疫状态、检测妊娠前后机体免疫功能的的重要指标,主动免疫治疗可降低URSA患者Th/Ts、NK细胞比例,提高妊娠成功率。
谭剑平陈慧宋小侠陈立斌孟丽丽王蕴慧张睿刘颖琳张建平
关键词:妊娠免疫耐受免疫细胞
URS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特征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处于难免流产和流产后非孕状态等不同临床情况时外周血免疫细胞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于我院诊疗的自然流产患者184例,就诊时为早期妊娠难免流产的URSA患者55例(URSA难免流产组),同期早期妊娠难免流产的偶发流产患者(sporadic abortion,SA)23例,作为对照(SA难免流产组)。此外,就诊时为未孕状态,距最后一次流产3个月以上URSA患者62例(URSA非孕组),同期未孕状态,距流产3个月以上SA患者44例作为对照(SA非孕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月经周期。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比例、Th细胞比例、Ts细胞比例、Th/Ts;其他免疫细胞:白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总数量(LYM细胞)、B细胞比例、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比例。【结果】难免流产状态:URSA患者与SA患者Th/Ts均异常升高,前者为2.77±5.16,后者为3.67±6.12,URSA患者与SA患者比较,前者NK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为(15.57±6.45)%,后者仅为(11.38±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孕状态:URSA患者与SA患者比较,URSA患者WBC数量及NK细胞比例高于SA组,前者为(6.27±1.09)×109、(18.26±7.88)%,后者为(5.59±1.16)×109、(11.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生早期妊娠难免流产时,URSA患者与SA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免疫紊乱,共同的表现是特异性免疫方面均有Th/Ts异常升高,不同的表现是,URSA患者在非特异性免疫方面存在NK细胞比例增高。在非孕状态,SA患者免疫紊乱得到调整回复正常,URSA患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免疫紊乱,主要表现在非特异性免疫方面,以WBC数量和NK细胞比例增高为主。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监测URSA患者的免疫状态。
陈慧陈立斌宋小侠谭剑平孟丽丽王蕴慧张睿刘颖琳张建平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免疫耐受免疫细胞难免流产
早期妊娠妇女凝血、抗凝、纤溶与抗纤溶指标的测定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了解早期妊娠凝血、抗凝、血栓形成、纤溶和抗纤溶状态的改变。方法选取105例妊娠10~12周孕妇为研究组,另选取82例正常未孕者为对照组。测定凝血状态指标,包括凝血常规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以及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同时测定抗凝、纤溶与抗纤溶分子标志物,包括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颗粒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烷B2(TXB2)、D二聚体(D-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2)。结果研究组Fg、F1+2、TAT、D-Ⅱ、PAI-2分别为4.00、179.95、0.66、201.51、46.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2、39.46、0.31、125.02、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研究组反映血栓形成的指标GMP140为9.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正常妊娠早期,血液凝血功能增强,抗凝状况无明显改变,纤溶活性及抗纤溶活性出现亢进,血栓形成减少,这样的改变可能有利于保持充足的胎盘子宫血流灌注量。
陈立斌陈慧刘玉昆祝丽琼高玲张建平谭剑平
关键词:早期妊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