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1054)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徐重李忠厚张艳梅张平则张高会更多>>
相关机构: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离子渗
  • 3篇W
  • 2篇多元共渗
  • 2篇渗金属
  • 2篇双层辉光
  • 2篇双层辉光离子
  • 2篇双层辉光离子...
  • 2篇双层辉光离子...
  • 2篇离子渗金属
  • 2篇金属
  • 2篇辉光离子
  • 2篇共渗
  • 2篇CO
  • 2篇MO
  • 1篇粘结
  • 1篇粘结强度
  • 1篇渗层
  • 1篇双层辉光离子...
  • 1篇碳含量
  • 1篇离子渗金属技...

机构

  • 4篇太原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张艳梅
  • 4篇李忠厚
  • 4篇徐重
  • 3篇张平则
  • 1篇张高会
  • 1篇潘俊德

传媒

  • 2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材料导报

年份

  • 3篇2006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金刚石薄膜用钢基表面过渡层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6年
介绍了影响钢基表面金刚石薄膜沉积的不利因素,分析和综述了近10年来在提高金刚石薄膜质量以及薄膜粘结性等方面所采用的各种中间过渡层及其研究进展。过渡层可采用沉积法制备,也可采用表面改性法制备。过渡层可以制备成单层膜结构,也可制备成多层膜结构。对于不同的基底材料应选择不同的过渡层。
张艳梅潘俊德李忠厚徐重
关键词:金刚石薄膜钢基过渡层粘结强度
工业纯铁表面离子W、Mo、Co多元共渗扩散行为被引量:10
2006年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工业纯铁表面进行W、Mo、Co多元共渗,分别采用0.5、1、2和3h等渗金属时间,研究了合金层中W、Mo、Co含量随渗金属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渗金属初期,合金层中W含量>Co含量>Mo含量;渗金属后期,合金层中Co含量>W含量>Mo含量。理论分析认为:在渗金属初期,W、Mo、Co扩散主要受各元素原子与空位交换难易程度以及基体表面各元素活性原子量的控制;在渗金属后期,W、Mo、Co扩散主要受各元素在基体中的溶解度的控制。
张艳梅徐重李忠厚张平则张高会
关键词: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工业纯铁
T8钢表面W-Mo-Co多元共渗层的组织和性能被引量:2
2006年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8钢表面进行了W—Mo—Co多元共渗,研究了表面合金层的组织、相组成、成分、硬度、脆性以及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舍金层由MeC+MC型碳化物层和W、Mo、Co固溶体扩散层组成。碳化物层硬度很高,渗金属态HV0.025硬度高达1200~140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1400~1600左右;固溶体扩散层在渗金属态硬度较低,HV0.025硬度只有400~55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800~1000。碳化物层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不存在膜基结合问题。
张艳梅李忠厚张平则徐重
关键词: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
基材碳含量对离子渗W、Mo、Co的影响被引量:12
2004年
研究了在离子渗金属中基材碳含量对离子渗W、Mo、Co的影响。结果显示 ,基材的碳含量对渗层的组织结构、组成相、渗层合金元素的分布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在离子渗W、Mo、Co时 ,工业纯铁和中、高碳钢的渗层断面都出现分层结构。工业纯铁的表层是由 (FeCo) 7(WMo) 6 型金属间化合物 μ相 ,(FeCo) 2 (WMo)型laves相 ,和W(Mo)固溶体相组成的沉积层 ,中、高碳钢的表层是由MC型碳化物和M6C型碳化物组成的化合物层。随着基材碳含量增加 ,渗层变薄。对于中、高碳钢 ,离子渗金属中 ,碳原子向表层富集 ,形成化合物层 ,当越过渗层中的化合物层时 ,W、Mo含量锐减 ,而Co的分布受到的影响较小。
李忠厚张艳梅张平则徐重
关键词:碳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