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313028)

作品数:24 被引量:307H指数:9
相关作者:沈禹颖张清平蒋海亮田莉华刘渊博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甘肃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7篇旱塬
  • 5篇免耕
  • 5篇秸秆
  • 5篇黄土高原
  • 4篇水分
  • 4篇饲草
  • 4篇苜蓿
  • 4篇豌豆
  • 4篇秸秆覆盖
  • 4篇旱塬区
  • 3篇氮素
  • 3篇冬小麦
  • 3篇水分利用
  • 3篇土壤呼吸
  • 3篇小麦
  • 3篇利用效率
  • 3篇轮作
  • 3篇黄土旱塬
  • 3篇干物质

机构

  • 25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作者

  • 17篇沈禹颖
  • 6篇张清平
  • 4篇刘渊博
  • 4篇王涛
  • 4篇杨倩
  • 4篇田莉华
  • 4篇蒋海亮
  • 3篇王先之
  • 3篇王丹丹
  • 3篇李彦忠
  • 3篇杨惠敏
  • 2篇王自奎
  • 2篇陆姣云
  • 2篇王玉平
  • 2篇杜珊珊
  • 2篇周莹
  • 2篇邓建强
  • 2篇李渊
  • 1篇袁明龙
  • 1篇郑丽娜

传媒

  • 6篇草业学报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草业科学
  • 3篇干旱区研究
  • 2篇草地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玉米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研究了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后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CO2释放的影响,采用LI-COR-6400-09土壤气室连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了玉米(Zea mays cv.Zhongdan No.2)土壤呼吸速率,采用平板涂抹计数法测定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处理玉米花期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8.3%和7.8%,玉米收获期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15.5%和13.6%;土壤10cm处地温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在传统耕作处理下最高;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和秸秆还田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但各类微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恒定;土壤呼吸速率与3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可利用免耕和秸秆还田提高黄土旱塬土壤碳库贮量。
杨倩张清平蒋海亮杨德雄王先之沈禹颖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
10a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长期免耕和秸秆覆盖对轮作系统土壤质量的影响规律和机制。[方法]比较分析了10a传统耕作、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和免耕+秸秆覆盖的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0—200cm内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结果]长期免耕提高土壤表层C和N的含量,仅秸秆覆盖对C和N含量的影响不大;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P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保护性耕作使N和P最低含量均出现在20—30cm,而传统耕作则在30—60cm土层最低;土壤C/N,C/P和N/P均普遍低于10a前,C/P和N/P的变化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结论]10a保护性耕作对C,N,P的影响均不明显,但4种耕作模式下,土壤C/N,C/P和N/P均普遍低于10a前。
陆姣云王振南杨惠敏沈禹颖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土壤肥力
黄土高原旱塬区间作比例对燕麦/箭筈豌豆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在黄土高原旱塬区, 研究了5个间作比例下秋播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系统的产量、叶面积指数、截光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动态。结果表明, 燕麦间作箭筈豌豆的适宜刈割时间在箭筈豌豆的盛花期到收获期, 燕麦间作箭筈豌豆在2∶1或1∶1的比例下, 群体总产量在箭筈豌豆盛花期分别比燕麦单播产量提高30%和13%, 在收获期则分别提高30%和50%;总相对产量在箭筈豌豆盛花期大于收获期。燕麦间作箭筈豌豆土地利用率较燕麦单播提高了24%-69%, 各间作比例下群落叶面积指数、截光率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
蒋海亮张清平沈禹颖
关键词:混播叶面积指数氮素利用旱作农业
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粮饲兼用是指将营养期作物用于青绿饲草生产(放牧或刈割),待作物再生形成籽粒后收获籽粒的一种生产措施。这一措施已在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以麦类作物的粮饲兼用最为普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饲草供应季节性不均衡与家畜需求相对稳定的矛盾,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粮饲兼用的效益优势在于可确保作物籽粒生产的稳定,同时获取额外家畜生产收益。然而,不合理的粮饲兼用会导致饲草及籽粒的产量及品质均会受到影响,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以规范化粮饲兼用的应用模式。本文分析了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的分布及其效益优势,深入分析了作物类型、播种时间及密度、水热条件等对粮饲兼用生产的影响,归纳得到如下4条技术要点。1)麦类作物可在分蘖期用于适度的利用,保留原有茎尖分生组织可维持籽粒生产的相对稳定。2)应优先选育冬性较强,早期生长缓慢,粮饲兼用不易破坏其茎尖分生组织且花期较晚的高秆品种用于粮饲兼用。3)粮饲兼用作物时,播种时间应提前2~4周,且需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及提高底肥水平以增加饲草生产;为补偿饲草转移造成的氮亏缺,需在利用后适当添加氮肥以维持其籽粒生产。4)为保证粮饲兼用的效益优势,麦类作物粮饲兼用更适宜于在较湿润的地区(年降水量350~500mm)开展。本文可为我国深入开展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将进一步指导粮饲兼用措施的应用及推广。
田莉华王丹丹沈禹颖
关键词:作物籽粒产量饲草生产
刈割后施氮对冬小麦再生植株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调控效应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解冬小麦刈割后的氮素调控作用,在温室控制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陇育2号为材料,在分蘖期刈割后施氮0、0.1、0.2、0.3、0.4 g·kg^-1土(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探究了冬小麦刈割后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和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刈割后施氮使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提高90%-155%(P〈0.05)。施氮处理延长了小麦生长旺盛期3-6 d,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其中N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29%(P〈0.05),并且提高了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比例。施氮提高了开花期茎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其中N2处理的增幅达到39%(P〈0.05)。冬小麦各器官氮素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刈割后施氮使氮素转运效率提高6%左右(P〉0.05),氮素收获指数提高10%-15%(P〈0.05)。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穗粒数、有效穗数和收获指数较N0处理增加显著(P〈0.05),且以N2处理效果最好,说明0.2 g N·kg^-1土是冬小麦刈割后良好生长发育、高产、稳产、氮素高效利用的最佳施氮水平。
王丹丹王玉平沈禹颖冯成庸
关键词:施氮冬小麦刈割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
保护性耕作对陇东黄土高原轮作田杂草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以陇东黄土高原旱地连续12年保护性耕作为基础,通过田间取样调查,研究了4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箭筈豌豆-玉米轮作田中杂草的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生长期的杂草种类、密度和群落特征各异.免耕使冬小麦生长期杂草密度显著增大,轮作箭筈豌豆后免耕处理的杂草密度变小;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玉米生长期的杂草密度,玉米生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杂草密度最低.冬小麦和箭筈豌豆轮作前后杂草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完全相反,从冬小麦生长期到箭筈豌豆生长期,免耕处理杂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先高于常规耕作处理,后期低于常规耕作处理;玉米生长期免耕处理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其他3种处理.因此,免耕和秸秆覆盖在一些作物生长期能抑制杂草的发生和分布,3种作物轮作对杂草防治具有明显作用.
赵玉信陆姣云杨惠敏
关键词:轮作免耕秸秆覆盖杂草
陇东旱塬区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被引量:9
2017年
以陇东旱塬区冬麦-休闲-大豆(W-F-S)、冬麦-油菜-箭筈豌豆(W-R-V)和冬麦/休闲-苜蓿-苜蓿(W/F-L-L)粮草轮作系统为对象,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扩增子测序,研究了3种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0~10cm及10~20cm)细菌群落组成特征。结果表明,3种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中占优势的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土壤细菌群落属组成中以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出芽菌属(Gemmat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Adhaeribacter菌属和Balneimonas菌属等与固氮相关的菌属为主。W-F-S轮作模式下土壤特异优势菌属为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该类菌属与胞囊线虫的防治有关,间接揭示了该轮作模式可能抑制土传病害发生;W-R-V轮作模式下欧文氏菌属(Erwinia)丰度较高,主要与前茬油菜根系残留相关;W/F-L-L轮作模式下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丰度较高,与苜蓿生长的少免耕措施有关。0~10cm土层细菌多样性表现为W-F-S>W/F-L-L>W-R-V,10~20cm土层表现则呈与之相反趋势。本研究从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角度,阐释了包含豆科牧草的粮草轮作系统促进生物固氮、阻隔病害传播的微生物学机理,可为陇东旱塬区建立合理草田轮作制度和维持良好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梁志婷邓建强王自奎沈禹颖王先之
关键词:黄土高原苜蓿
黄土旱塬区免耕玉米田土壤呼吸对降雨的响应被引量:8
2016年
在多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I-8150-16多通道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传统耕作和免耕处理下玉米田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观测,以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处理下土壤呼吸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降雨发生瞬间,土壤呼吸受应激反应影响迅速降低,传统耕作和免耕处理下分别较降雨前降低62.9%—92.9%和35.8%—56.9%;降雨后,传统耕作和免耕处理土壤呼吸的降幅范围分别为31.5%—89.2%和15.7%—59.9%;土壤体积含水量接近于18%时,传统耕作下土壤呼吸比免耕下高51.8%,当土壤体积含水量高于30%时,传统耕作下土壤呼吸比免耕处理下低43.0%,表明传统耕作土壤呼吸更易受土壤水分的影响,波动幅度大;传统耕作处理下土壤呼吸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免耕处理下土壤呼吸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土壤体积含水量较小(<20%)时,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呼吸均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含水量较高(>30%)时则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减小,两种情况下均为免耕处理的变化速率更大;双因子线性模型可较好地描述玉米田土壤呼吸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
杜珊珊丁新宇杨倩张清平沈禹颖
关键词:免耕雨养农业土壤呼吸降雨
黄土高原苜蓿生长年限对草地N_2O释放通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为探究旱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年限对草地N2O释放通量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观测了黄土高原休闲地和3、4、10龄紫花苜蓿草地N2O释放通量。与实测值相比较,DNDC(脱氮—分解)模型对苜蓿草地N2O释放的模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另外,利用DNDC模型对苜蓿地N2O释放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与休闲地比较,高龄苜蓿草地N2O释放通量高于低龄苜蓿草地;N2O负通量观测值与模型模拟值差异较大;DNDC模型对不同龄苜蓿草地的模拟中发现,N2O释放主要集中在170-240 d,且波动较大,释放峰值出现在第210 d。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苜蓿草地N2O释放通量,但其对苜蓿草地N2O负通量的模拟还需进一步改进。
李渊王涛沈禹颖
关键词:释放通量苜蓿草地DNDC模型黄土高原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黑垆土磷素形态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究免耕及添加秸秆条件下黑垆土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与AM真菌侵染的关系,了解雨养农业区农业系统磷素利用效率。[方法]在陇东黄土高原黑垆土区域,测定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4种处理小麦—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玉米阶段土壤全磷、速效磷组分及AM真菌菌根侵染率。[结果]水土保持耕作处理实施9a后,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下0—5cm土壤磷素含量显著提高,活性磷组分H2O—Pi,NaHCO3—Pi,NaOH—Pi分别比对照提高84.6%,85.2%和56.6%;活性无机磷(H2O—Pi,NaHCO3—Pi之和)和潜在活性磷(NaOH—Pi)分别占总无机磷的11.4%和4.5%,全磷含量与磷组分、速效磷与磷组分呈显著正相关,2个免耕处理菌根侵染率分别比对照增加20.8%和16.5%。[结论]免耕和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磷含量,免耕对AM真菌菌根侵染率有积极影响。
王玉平郑丽娜沈禹颖
关键词:有机磷组分无机磷组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