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528)

作品数:9 被引量:78H指数:7
相关作者:余卫东冯利平伍露胡程达张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冬小麦
  • 8篇小麦
  • 4篇越冬
  • 3篇胁迫
  • 2篇低温胁迫
  • 2篇冻害
  • 2篇冻害指数
  • 2篇越冬冻害
  • 2篇越冬期
  • 2篇霜冻
  • 2篇晚霜
  • 2篇晚霜冻
  • 2篇节期
  • 2篇拔节
  • 2篇拔节期
  • 2篇WOFOST...
  • 1篇冬麦
  • 1篇冬麦区
  • 1篇冬前
  • 1篇越冬前

机构

  • 6篇中国气象局
  • 4篇河南省气象科...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北京市气候中...
  • 1篇河南省气候中...

作者

  • 6篇余卫东
  • 3篇冯利平
  • 2篇胡程达
  • 2篇伍露
  • 1篇刘荣花
  • 1篇王记芳
  • 1篇李树岩
  • 1篇朱业玉
  • 1篇李扬
  • 1篇成林
  • 1篇莫志鸿
  • 1篇叶彩华
  • 1篇唐广
  • 1篇李慧君
  • 1篇左璇
  • 1篇权维俊
  • 1篇吴春艳
  • 1篇霍治国
  • 1篇张祎

传媒

  • 3篇气象与环境科...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种业导刊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WOFOST模型和水分胁迫的河南省冬小麦减产风险被引量:8
2017年
以河南省30个站点1981—2014年冬小麦观测资料、历史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为依据,将河南冬小麦主产区划分为5个区域,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分析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河南省冬小麦减产风险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4年,各区域冬小麦减产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2.8%~5.0%.冬小麦减产率由北向南呈降低趋势,减产率超过20%的事件在豫南地区约10年一遇,豫北的新乡、封丘和濮阳一带约2年一遇;减产率超过50%的事件,在新乡、郑州地区约3年一遇,豫南少遇.豫北及豫中偏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高值区,豫西卢氏、豫西南南阳、豫南信阳和驻马店南部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低值区,其他地区为风险中值区.
李树岩余卫东
关键词:冬小麦
低温胁迫对不同拔节进程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解不同拔节进程下冬小麦光合机构及干物质转运系统对低温胁迫的适应机制,以郑麦366为材料,在拔节5~15 d时以人工气候箱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比较并分析冬小麦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未遭遇低温)相比,低温胁迫(-3℃、-5℃、-7℃)能够降低冬小麦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但增加了胞间CO2浓度。低温胁迫下的冬小麦光合产物转运量及转运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最终导致冬小麦的穗数减少、茎秆整质量和千粒质量下降。此外,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变化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低温胁迫的程度,也取决于低温发生时冬小麦所处的拔节进程,相同处理下对冬小麦光合参数影响大小的拔节进程依次为拔节10 d>拔节15 d>拔节5 d。综上,低温胁迫下拔节期冬小麦的生理机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同拔节进程的冬小麦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拔节中期(10 d)的冬小麦对于低温更敏感。
张溪荷刘荣花李祯成林
关键词:冬小麦低温胁迫拔节期光合特性
越冬期低温胁迫对黄淮地区不同品种小麦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冻害是冬小麦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气候变暖和冬季气温升高并没有明显减轻冬小麦越冬期冻害风险。本研究通过大田盆栽和室内低温箱处理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冬性(农大211,ND)、半冬性(郑麦366,ZM)和弱春性(偃展4110,YZ)品种进行1 d的低温处理试验,其中ND和ZM的处理温度分别为-8、-9、-10、-12和-15℃,YZ的处理温度为-6、-9、-10、-12和-15℃。结果表明:当处理温度≥-15℃时,ND没有植株死亡,ZM和YZ在-12℃和-15℃时出现植株死亡,死株率分别为58.3%~66.7%和100%;ND和YZ茎相对死亡率在-10℃时显著增加,ZM则是在-9℃时显著增加,当茎相对死亡率达50%时,3个品种对应的临界温度值分别为-14.6℃(ND)、-11.3℃(ZM)和-10.0℃(YZ),茎相对死亡率可以作为黄淮麦区冬小麦抗寒性评价参考指标;-12℃及以下低温条件下,乳熟期单株干物质质量均显著降低,而叶片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温度下3个品种均表现出减产趋势,且产量损失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增加;相同处理温度条件下,产量损失率和茎相对死亡率都表现为ND
余卫东伍露冯利平胡程达
关键词:冬小麦低温胁迫黄淮地区LOGISTIC方程
北京地区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与气候风险区划被引量:13
2013年
基于1960-2011年北京地区20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历史冻害资料,利用主成分方法构建了冬小麦冻害指数,同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冬小麦冻害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构建综合气候风险指数研究了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冻害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北京地区冬小麦冻害的历史情况,冻害指数越大则冻害程度越重;近52年北京地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但年际波动加大,主周期变化缩短,目前正处于冻害偏多时期;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气候风险概率为32.1%-82.8%,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冻害风险概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1.5%、17.4%和17.3%;冬小麦越冬冻害的低风险区主要在昌平区,高风险区位于怀柔区东南部、密云县西南部、顺义区东北部和平谷区,其余大部为中风险区。
莫志鸿霍治国叶彩华吴春艳李慧君权维俊唐广
关键词:冻害指数
基于灾损定量识别的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的冬小麦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基于晚霜冻指数和灾度计算了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发生概率和灾害程度。通过在WOFOST作物模型中增加霜冻影响过程,实现了晚霜冻灾损定量提取,建立了以晚霜冻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为评价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型,按照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5个等级标准进行了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风险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沈丘、卢氏和林州等地,其风险指数都在0.6以上;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伊川、巩义、信阳、南阳、太康、濮阳和杞县等地,风险指数都在0.2以下。
余卫东胡程达张轩宇王伟
关键词:晚霜冻WOFOST模型风险区划
冬小麦拔节期灌溉防霜冻效果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以矮抗58为研究对象,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灌溉与未灌溉两种水分处理,通过对无霜冻年份(2012年)和晚霜冻年份(2013年)的对比试验,分析晚霜冻害对冬小麦群体密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探讨拔节期灌溉的防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抽穗期发生晚霜冻害可使冬小麦群体密度下降、产量显著降低。2012年的产量整体高于2013年的,且2012年未灌溉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2013年灌溉处理的(P<0.05);受霜冻影响,2013年灌溉与未灌溉的成熟期密度分别比抽穗期下降11.8%和14.8%,地上部分总干物质重先显著下降而后逐渐恢复,和抽穗期相比其下降幅度分别为18.5%(灌溉)和33.7%(未灌溉)。2013年成熟期叶片干重占地上部分总干物质重比例为43.5%(灌溉)和41.0%(未灌溉),显著高于2012年的16.3%(灌溉)和4.1%(未灌溉)。2)无论是否有霜冻害发生,拔节期灌溉均可显著提高产量,灌溉处理产量分别比未灌溉处理的偏高16.3%(2012年)和24.5%(2013年)。霜冻年份拔节期灌溉处理可显著降低穗粒数损失和抽穗期以后叶面积指数的衰减速度。3)2013年灌溉处理较2012年灌溉处理减产23.6%,未灌溉处理较2012年未灌溉处理减产32.9%。拔节期灌溉能够有效减少霜冻造成的产量损失,但这主要是由水分增加所引起,抽穗期的冬小麦抗霜能力并没有提高。
余卫东
关键词:晚霜冻冬小麦灌溉
播期和播深对冬小麦越冬前生长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评价播期和播深对冬小麦越冬前生长性状的影响,以农大211冬小麦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上庄实验站进行了4个播期水平(9月23日、10月3日、10月13日和10月23日)、3个播深水平(2、4、6 cm)的随机区组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越冬前冬小麦各生长指标(单株叶面积、主茎叶龄、分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分蘖节入土深度、地中茎长度和株高)的影响。并于2016年和2018年开展梯度播种试验,设置不同播期(2016年9月23日、10月3日、10月13日和2018年10月23日、11月3日),对分蘖节入土深度进行定量化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单株叶面积、主茎叶龄、分蘖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著减少(P<0.05),地中茎长度和株高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播期、播深、播期与播深的交互效应均对冬小麦分蘖节入土深度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前积温为负相关的线性关系,随着播期推迟分蘖节入土深度逐渐增加,冬小麦分蘖节入土深度和播深呈对数曲线规律。依据梯度播种试验数据进行分蘖节入土深度的模拟,建立了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前有效积温和播种深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冬小麦地上地下部性状、制定防冻保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闫锦涛冯利平李扬陈先冠余卫东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播深生长性状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9
2019年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合历史冻害灾情资料,验证冻害指数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采用M-K方法分析冬小麦冻害的突变特征,探究北部冬麦区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II能较好地反映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情况。近60年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前后冻害指数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我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少;而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增加,自2000年以来,冬小麦中度到重度冻害有所增加。冻害指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燕太山麓平原副区遭受冻害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副区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遭受冻害较轻。
孟繁圆冯利平张丰瑶张祎伍露王春雷闫锦涛彭明喜莫志鸿余卫东
关键词:冬小麦越冬期冻害指数
1961-2019年河南省寒潮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利用1961-2019年河南省111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和1978-2019年气象灾情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寒潮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寒潮频次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豫北和中东部地区的多,豫西和豫南的少。寒潮平均最大降温幅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增加,豫北、中西部和豫西南大部的小,豫东和豫南大部的大。(2)近59年来河南省出现了区域性寒潮过程213次,其中秋季发生频次最高,冬季和春季的相同。近59年全省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但2011年以来寒潮频次明显增多。(3)近59年全省强、中、弱等级寒潮过程分别出现39次、121次和53次,冬季强寒潮比例最大,春季和秋季弱寒潮比例最大。强、中寒潮频次总体随年代减少,弱寒潮频次无明显的变化特征。寒潮过程持续日数以1~4 d为主,寒潮强度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4)近42年河南省寒潮冻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受灾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豫北大部、豫西三门峡、豫东开封和商丘、豫南驻马店和信阳大部受灾率较大。由于2011年以来寒潮频次明显增加,且寒潮在3、4月份发生频次较大,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抗寒能力较弱,遭受寒潮冻害的风险仍然很大。
王记芳左璇朱业玉
关键词:寒潮气候特征农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