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卫生局科技项目(200104022)
-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彭安申东兰何艳玲郑海霞胡金森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卫生局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008年
-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IV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III期21.4%(3/14),I、II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 申东兰胡金森郑海霞何艳玲彭安
- 关键词:胃肠道癌外周血CEAMRNA
- 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χ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 申东兰胡金森郑海霞何艳玲彭安陈晓秋
-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