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315)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1H指数:7
- 相关作者:李军刘小龙刘海红胡健胡健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青海省河流和湖泊表层沉积物及其周边土壤重金属的来源与风险评估被引量:6
- 2020年
- 为了解青海河流、湖泊沉积物及其周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对青海河湖表层沉积物及其周边土壤中的As、Ba、Cd、Co、Cr、Cu、Hg、Mn、Mo、Ni、Pb、Sb、V、Zn、Al和Fe共16种重金属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线性回归(PCA-APCS-MLR)受体模型初步定量解析了重金属的潜在来源.描述性统计、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表明,青海巴音河流域Hg和Mo以及格尔木河流域Mo污染程度较高,长江源区偶有As、Cd和Pb污染较高样点出现,并表现出一定的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方面,Hg污染主要分布于尕海、巴音河上游、托素湖和可鲁克湖附近,Mo污染主要分布于尕海、可鲁克湖和格尔木附近.PCA-APCS-MLR分析表明,青海土壤重金属主要有自然、采矿和交通因素3个来源.除自然因素外,As(20.89%)和Sb(28.35%)还受采矿因素的影响,Ba(19.23%)还受交通因素的影响.Mo除受自然和交通因素影响外,还可能与含Mo油页岩有关.
- 杨安王小霞王小霞胡健胡健刘小龙
- 关键词:污染来源
- 青藏高原表土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解析被引量:74
- 2020年
- 为了解青藏高原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及污染来源,沿东北-西南方向对青藏高原表土(0~20 cm)样品进行了采集,对土壤中的Ba、Cd、Co、Cr、Cu、Fe、Mn、Mo、Ni、Pb、Sb、Sc和Zn等13种重金属总量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线性回归(PCA-APCS-MLR)受体模型初步定量解析了重金属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Cd和Sb均显著超标,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青藏高原土壤背景值的2.13与1.52倍.富集因子(EF)、地累积指数(Igeo)和Nemero综合指数(PN)分析同样表明青藏高原表土主要以Cd和Sb污染为主,但污染程度普遍不高.在空间分布方面,青藏高原中部、东南部及东北部均呈不同程度污染,但中部及东南部污染相对较重.PCA-APCS-MLR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土壤重金属主要有3个来源,分别为自然、交通和采矿等综合因素.Co、Cr、Cu、Fe、Mn、Ni和Sc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Ba、Cd、Mo和Pb主要受交通因素影响,Zn主要受自然和交通因素共同影响,Sb主要受采矿、自然和交通等综合因素影响.青藏高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受交通、采矿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Cd和Sb污染.
- 杨安王艺涵王艺涵胡健刘小龙
- 关键词:青藏高原表土重金属
- 青藏高原湖泊、河流表层沉积物及其周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潜在来源及风险评价
-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亚欧大陆中部地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自然条件下青藏高原环境中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含量相对较...
- 刘海红
-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周边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 文献传递
- 1991~2016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遥感监测被引量:13
- 2018年
- 以1991、2000、2010和2016年的LandsatTM/OLI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和目视解译的分类方法,提取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同时,利用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非等间距序列灰色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讨论了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1~2016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逐渐减少,约91.39km^2。其中,以2000~2010年期间面积变化最为剧烈,自然湿地面积以30.21km^2/a的速度减少,而人工湿地以32.77km^2/a的速度增加。在各类型湿地中,草甸湿地面积减少最多,为312.83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增长,且以养殖池和盐田的增加最为迅速,增加了544.63km^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研究区人工湿地面积有逐渐向滨海区扩张的趋势。湿地养殖、农业开垦、工程修建等人类活动是导致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减少的主要因素。
- 刘海红刘海红张春华杨雪梅胡健胡健
- 关键词:湿地黄河三角洲遥感监测面向对象分类
-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重金属铬的含量特征被引量:3
- 2019年
- 铬(Cr)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母岩风化进入土壤。铬在食物链中通过植物的吸收,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而对其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小流域为样地,对流域内不同等级、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坡位及不同干扰方式下,石漠化的土壤Cr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r含量变化范围为4.46~174.32μg/g,均值为95.20μg/g,有57.7%的样地超出贵州省土壤背景值。除强度石漠化外,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Cr含量呈降低趋势;强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的土壤Cr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石漠化等级间差异不显著。黄壤区Cr含量平均为107.22μg/g,其不同坡位Cr含量特征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黑色石灰土区Cr含量平均为81.15μg/g,其下坡位含量最低,上坡位和中坡位含量相当。在不同干扰方式下石漠化样地中,重金属Cr含量均值变化趋势为开垦>火烧>放牧>樵采,Cr含量在不同坡位和不同干扰方式的石漠化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重金属Cr含量有减小的趋势。
- 刘胤序罗绪强罗绪强刘海红李军
-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壤重金属铬
- 2014年-2018年唐山市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利用唐山市2014年-2018年PM2.5与PM10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唐山市大气颗粒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4年-2018年,唐山市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首要污染物为PM2.5,其次为PM10。PM2.5、PM10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顺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且冬季PM2.5与PM10的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污染期主要集中于供暖期。PM2.5和PM10月浓度变化为8月(夏末)最低、12月(冬初)最高,全年呈单谷型分布。PM2.5、PM10周浓度变化符合“周末效应”,即周六最高。
- 杨安胡健延军平刘海红刘海红
-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空气质量
- 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层土壤磷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正>以青藏高原中东部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7~8月,沿青藏高原东北-西南方向进行样品采集,大约每100 km选取受人类活动干扰少的地带设置采样点,共采集了77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每个...
- 郭颖李军张亚亚刘小龙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层土壤磷分布土壤因子气候因子
- 文献传递
- 青海典型内陆河流域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组成及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19年
- 为了解青海典型内陆河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组成及分布特征,对青海巴音河、格尔木河及小柴旦湖流域地表水进行了采集,分析了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巴音河流域溶解性养分N、Si可能受水库滞留效应影响;克鲁克湖有较高的NH4+-N含量,主要与渔业养殖有关;格尔木河流域溶解性养分含量从上游到下游有升高的趋势,可能与流域内地形差异以及水体沿途蒸发作用有关;托素湖和小柴旦湖溶解性养分含量远远高于河流,主要与湖泊水体蒸发强烈导致的养分含量浓缩有关。研究区水体溶解性养分含量均大于受限阈值,但河流DIN/SRP <10、DSi/DIN> 1,表现为N相对不足,湖泊DSi/SRP <10、DSi/DIN <1,表现为Si相对不足。主成分分析表明河流、水库以及克鲁克湖为Ⅰ-Ⅱ类水体,托素湖、小柴旦湖为Ⅴ类水体。
- 刘胤序刘海红刘海红杨安李军
- 关键词:内陆河
- 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土轻组碳氮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0年
- 土壤轻组(LF)能够反映因人为活动或环境变化引起的土壤微弱改变。为探究青藏高原土壤LF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青藏高原中东部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土LF、重组(HF)及其碳氮含量和碳氮比(C/N),讨论了LF碳氮含量及C/N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土LF占土壤总有机质的比例很小(2.11%),不同植被类型表土LF含量排序为:林地>高寒草甸>高山草原>荒漠。表土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平均含量分别为27.23%和2.39%,以林地最高(31.73%,2.64%),荒漠LFOC和高寒草甸HFOC含量最低,分别为24.63%和2.30%。轻组总氮(LFTN)、重组总氮(HFTN)平均含量分别为1.22%和0.12%,以高寒草甸最高(1.28%,0.12%),林地最低(1.14%,0.10%)。轻重组C/N均值分别为27.67和11.59,以林地最高(36.95,15.15),高寒草甸轻组C/N和高山草原重组C/N最低,分别为25.45和10.03,表明林地腐殖化程度较高,有效氮含量较低,而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地与之相反。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土LF含量及分布受植被类型影响明显,土壤pH值是影响LF碳氮含量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 杨雪梅杨安邢文聪王小霞刘小龙Khan M.G.Mostofa李军
- 关键词:青藏高原表土
- 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4
- 2018年
- 2013年7~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55个表层土壤样品,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等进行了研究,并对表层土壤中的PAHs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土壤样品进行超声萃取,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GC-MS对土壤中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6种PAHs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区域土壤中16种PAHs的总量为40.47~1 276.40μg·kg-1,平均值为267.97μg·kg-1.以2~3环的PAHs为主,占PAHs的质量分数为47.15%~88.51%,平均值为70.90%,其中菲所占质量分数最高.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中东部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燃烧和生物质的燃烧.土壤中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 P范围为3.73~79.32μg·kg-1,平均值为12.84μg·kg-1.有4%的采样点超过荷兰土壤标准目标值(33.00μg·kg-1),青藏高原中东部少部分表层土壤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
- 周雯雯周雯雯李军胡健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