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K08-G12)
-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3
- 相关作者:武麦凤李社宏杜继稳胡淑兰王旭仙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省气象局渭南市气象局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陕西省气象局研究型业务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Windows Mobile的LBS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2009年
- 设计了一个基于Windows Mobile的LBS系统,基于对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将偏好配置引进LBS系统,可针对不同用户的偏好提供当前位置的信息服务,以为其决策提供支持.
- 梁艳华李蜀瑜郭延辉
- 关键词:WINDOWSMOBILE位置信息服务
- 渭河上游一次致洪暴雨过程诊断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1996年7月26~28日甘肃东部(渭河上游)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致洪暴雨的发生与低层能量的积累、700hPa低涡切变和低空急流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 胡淑兰李社宏杜继稳
- 关键词:致洪暴雨
- 一次下击暴流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分析
- 本文利用天气实况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西安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一次下击暴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地形的下坡作用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为下击暴流的产生提供了前期的动力抬升条件;单站气...
- 武麦凤张弘王旭仙安中浩
- 关键词:下击暴流弓状回波液态含水量
- 文献传递
- 2005年渭河、汉江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浅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采用了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水文资料和NCEP格点资料,对2005年出现在渭河、汉江流域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地域集中,洪水汇流快,造成的灾害重;分别是渭河下游、汉江干流1981年和198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过程。渭河洪水有7大特点,汉江洪水有3个明显特点;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的西风槽、副高、700 hPa及以下的低涡切变;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动力场上的高层辐散、中低层强辐合,使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为致洪暴雨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
- 王旭仙武麦凤吕俊杰许伟峰王晓平安中浩
- 关键词:致洪暴雨洪水特点物理量诊断
- 一次“干”对流风暴的中尺度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通过对2007年7月24日发生在陕西省的一次"干"对流风暴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对流性风暴有2个主要特点:①风暴区的水汽输送和辐合均比较弱;②风暴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内和低空急流轴左前方3~5个纬距内。高、低空急流耦合激发了急流次级环流的产生和发展,急流次级环流对风暴又产生了正反馈作用;地面中尺度涡旋是由急流次级环流上升支引起的。
- 武麦凤安中浩王旭仙
- 关键词:次级环流中尺度涡旋
- 陕西中北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22
- 2009年
-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格点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6年8月28日发生在陕西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加尔湖冷涡分裂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大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始于南海,沿副高外围气流到达暴雨区上空,雨区上空中低层存在着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中层干冷空气从北方侵入暖气团,在雨区上空形成了强对流不稳定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暴雨产生,散度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多层分布特征;暴雨发生在冷锋前部暖区中,共有4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发展,影响了暴雨区,中β尺度系统是强降水形成的直接影响系统。
- 胡淑兰李社宏武麦凤杜继稳
-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
- 陕西中北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 本文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格点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6年8月28日发生在陕西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加尔湖冷涡分裂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大...
- 胡淑兰李社宏武麦凤杜继稳
- 关键词:暴雨副高低空急流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