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544)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4
相关作者:陈钟蔡鸿宇官伟军汤飞戴新征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异种
  • 4篇乳酸
  • 4篇猪肝细胞
  • 4篇羧甲基壳聚糖
  • 4篇细胞移植
  • 4篇聚乳酸
  • 4篇聚乳酸-O-...
  • 4篇壳聚糖
  • 4篇肝细胞
  • 4篇肝细胞移植
  • 3篇异种移植
  • 3篇衰竭
  • 3篇腔内
  • 3篇腹腔
  • 3篇腹腔内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异种肝细胞移...
  • 2篇排斥
  • 2篇排斥反应

机构

  • 7篇南通大学

作者

  • 7篇陈钟
  • 5篇蔡鸿宇
  • 4篇汤飞
  • 4篇官伟军
  • 2篇杨欣荣
  • 2篇戴新征
  • 1篇祝文彩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年份

  • 3篇2008
  • 4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再生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我们将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PLA-O-CMC)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移植到急性肝衰竭(ALF)大鼠腹腔内,观察移植后血浆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受体肝脏病理改变,探讨其对ALF大鼠肝再生的影响。
陈钟官伟军汤飞蔡鸿宇祝文彩
关键词: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移植肝再生
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异种移植猪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猪肝细胞异种移植后移植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实验室完成,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n=5)及SD大鼠(n=123)。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n=41),分别在单纯肝细胞移植组、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内移植震荡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悬液、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h的猪肝细胞、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24h的猪肝细胞。②实验评估:观察移植肝细胞的病理变化、培养和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及活率。结果:①各组移植肝细胞的活率及凋亡率: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时间最长。肝细胞体外培养1d后,3组肝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凋亡,以单纯肝细胞移植组凋亡率最高,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最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的移植肝细胞凋亡率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较单纯肝细胞移植组为低;移植后1,2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的移植肝细胞活率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3,5d时,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活率则明显高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②各组移植肝细胞的坏死率:移植后1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坏死率明显上升;移植后2d,3组肝细胞坏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高于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3d,单纯肝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坏死率大幅度上升,胶原
陈钟杨欣荣戴新征
关键词:壳多糖乳酸盐类脱噬作用
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大鼠腹腔内异种移植猪肝细胞bcl-2、bax、Fas和p5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PLA-O-CMC)纳米粒子对腹腔内异种移植猪肝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Fas和p53表达的影响。
陈钟汤飞蔡鸿宇官伟军
关键词: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蛋白BCL-2P53表达猪肝细胞异种移植腹腔内
猪肝细胞异种移植过程中移植肝细胞凋亡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猪肝细胞异种移植后移植肝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48h时将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悬液2ml(含5.0×10^7个肝细胞)移植到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内,观察移植后ALF大鼠2周存活率和肝功能变化;收集移植后不同时段的移植肝细胞观察其病理变化,应用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及存活率。结果2周存活率√UF大鼠为18.75%,移植组为56.25%(P〈0.05)。注药后48h肝功能明显恶化,移植后肝功能明显改善。移植肝细胞在腹腔内存活时间约3~5d。肝细胞体外培养24h已有凋亡出现。与培养24h时相比,移植后24h,移植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活率明显下降(P〈0.05),坏死率无明显上升(P〉0.05);与移植后24h相比,移植后48h,移植肝细胞凋亡率进一步上升,活率进一步下降(P均〈0.05),坏死率仍没有明显变化(P〉0.05);移植后72h,移植肝细胞摄亡率明显下降,与体外培养24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移植48h相比,移植肝细胞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移植肝细胞坏死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猪肝细胞异种腹腔内移植时,移植肝细胞仅能存活3~5d,早期免疫排斥以肝细胞凋亡为主,3d后则以肝细胞坏死为主。
陈钟杨欣荣戴新征
关键词:异种肝细胞移植凋亡急性肝衰竭
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大鼠腹腔内猪肝细胞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用I型胶原包埋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黏附培养的猪肝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的:进一步观察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在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过程中对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2006-05在南通大学肝胆外科研究所和神经再生实验室完成。材料:原位胶原酶循环肝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SD大鼠64只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急性肝衰竭模型。方法:64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不干预;纳米胶原肝细胞组将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黏附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植入大鼠腹腔内,并用大网膜适当包裹;胶原肝细胞组将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植入大鼠腹腔内;单纯肝细胞组将振荡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悬液直视下注入大鼠的小网膜囊内。移植在造模48h后进行,移植细胞量均为5.0×107个肝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1,2,3,5,7d取大鼠血清检测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IgG、IgM浓度,以模型组数据为移植前指标;移植后1,3,7d取腹腔移植物光镜下观察移植肝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移植后7d内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各组血清IgG水平在移植后逐渐升高,第3天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移植后2,3d,纳米胶原肝细胞组血清IgG质量浓度低于其他2组(P<0.05),至移植后7d,纳米胶原肝细胞组血清IgG水平高于单纯肝细胞组(P<0.05)。各组血清IgM质量浓度在移植后第1,2天明显低于移植前(P<0.05),移植后第3~7天逐渐升高,其中纳米胶原肝细胞组IgM质量浓度高于其他2组(P<0.05)。移植后第3天胶原肝细胞组移植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单纯肝细胞组则几乎找不到存活的肝细胞,而纳米胶原肝细胞组移植后第7天仍能找到存活�
陈钟蔡鸿宇汤飞官伟军
关键词:免疫排斥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
PLA-O-CMC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大鼠腹腔内移植后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
2008年
目的探讨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PLA-O-CMC)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大鼠腹腔内移植后移植肝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Fas表达的变化。方法原位胶原酶循环肝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2组,48 h后分别将5 mL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PLA-O-CMC纳米粒子黏附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A组),5 mL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B组)移植至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内。移植量均为5.0×107个肝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后3 d内移植肝细胞Bcl-2,Bax和Fas的表达情况。结果移植后1,2,3 d,A组Bcl-2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B组(P<0.05),Bax和Fas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PLA-O-CMC纳米粒子能上调移植猪肝细胞的抗凋亡蛋白的水平和下调凋亡蛋白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抗凋亡作用。
陈钟汤飞蔡鸿宇官伟军
关键词:异种肝细胞移植肝功能衰竭
肝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学术背景:肝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及肝脏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一种新方法。近年来肝细胞移植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制约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综合分析肝细胞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两位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ww.cnki.net)及Medline(www.pumed.com)1998-01/2007-06有关肝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文献,中文检索词"肝细胞,移植,排斥";英文检索词"hepatocyte,transplan tation,rejection"。初检得到281篇文献,包括中文109篇,英文172篇。排除研究目的与肝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无关者72篇,内容重复性的文献41篇,保留168篇中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其中动物实验和细胞学实验103篇,综述类文献28篇,临床研究37篇。按纳入标准筛选,共37篇文献满足全部纳入标准。凡同种或异种肝细胞培养、移植及生物人工肝研究中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文献均纳入文献综述范围,与此无关者均排除。不采用未发表的文献。文献评价:所有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资料综合:肝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肝细胞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细胞生物学、移植免疫学的发展,肝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将会进一步得到阐明。各种抑制免疫排斥的手段,尤其基因工程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有可能在肝细胞移植后抗原的识别、活化和发生效应的环节中以及抑制移植细胞的凋亡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结论:肝细胞移植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其具体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阐明。现阶段采取的抑制肝细胞移植后免疫排斥的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更有效的方法有待于继续探索。
蔡鸿宇陈钟
关键词:细胞移植移植物排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