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35)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龚道溢张自银何学兆冯胜辉雷杨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篇年际
  • 2篇环流
  • 2篇变率
  • 1篇冬季风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状况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暴
  • 1篇珊瑚
  • 1篇涛动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率
  • 1篇年际变率
  • 1篇暖池
  • 1篇欧亚
  • 1篇欧亚大陆
  • 1篇气温
  • 1篇西太平洋
  • 1篇西太平洋暖池
  • 1篇夏季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作者

  • 5篇龚道溢
  • 3篇冯胜辉
  • 3篇何学兆
  • 3篇张自银
  • 2篇毛睿
  • 2篇郭栋
  • 2篇雷杨娜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气象学报
  • 1篇Atmosp...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Statist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Based on Multiple Proxies
2010年
Based on multiple proxies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 austral summer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DJF)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AAO) since 1500 A.D. was reconstructed with a focus on interannual to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50 a). By applying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ethod, the observational AAO-proxy relations were calibrated and cross-validated for the period of 1957 89. The regressions were employed to compute the DJF-AAO index for 1500 1956. To verify the results, the authors checked the explained variance (r 2 ), the reduction of error (RE), and the standard error (SE). Cross-validation was performed by applying a leave-one-out validation method. Over the entire reconstruction period, the mean values of r 2 , RE, and SE are 59.9%, 0.47, and 0.67, respectively. These stat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DJF-AAO reconstruction is relatively skillful and reliable for the last ~460 years. The reconstructed AAO variations on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timescales compare favorably with those of several shorter sea level pressure (SLP)-based AAO indices. The leading periods of the DJF-AAO index over the last 500 years are ~2.4, ~2.6, ~6.3, ~24.1, and ~37.6 years, all of which are significant at the 95% level as estimated by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ZHANG Zi-YinGONG Dao-YiHE Xue-ZhaoLEI Yang-NaFENG Sheng-Hui
关键词:RECONSTRUCTIONPROXY
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显著联系被引量:1
2008年
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能通过改变陆面参数,以及生地化循环过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文中利用1982—2002年欧亚大陆春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研究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贝加尔湖以西区域(55°—65°N,60°—100°E)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存在显著联系。当春季该区植被指数偏高时,在对流层高层从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至日本北部,以及中国华南和中南半岛上空存在显著的纬向风正异常,中国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以北为显著负异常,异常中心自北向南依次为"正-负-正"分布,说明东亚夏季200hPa西风急流轴偏南;相应的在对流层中层15°—25°N地区西风偏强,伴随偏强上升气流,而在25°—42°N地区西风偏弱,并且在32°N附近存在显著下沉气流;在对流层低层,中国江淮流域以北、华北及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存在明显的反气旋型风场异常,而华南存在东北风异常。这种环流特征说明东亚夏季风偏弱,雨带偏南,并且使得中国华南降水偏多,华南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同时中国东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温度偏低,而中国北方以及江淮流域温度偏高。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风的显著关系为东亚夏季风预测提供了有用的帮助。
毛睿龚道溢CHEN Deliang
关键词:欧亚大陆夏季大气环流
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变化被引量:14
2009年
风寒温度是冬季表征人体热舒适度常用的参数,也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关注的要素。本文利用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的气温和风速,分析1956-2005年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普遍呈上升趋势,全国平均升高3.2oC,变化速率达0.64oC/10a;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地区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79oC/10a、0.84oC/10a、0.81oC/10a、0.80oC/10a,其中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地区上升趋势最为强烈,超过1oC/10a;35oN以南的我国南方地区上升速率较低,为0.39oC/10a。风寒温度的这种变化特征是近50年来气温升高和风速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温变化造成的风寒温度上升是2.4oC,而地表风速下降对风寒温度的贡献为0.8oC。东亚气温和风速的变化受诸多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分析表明影响东亚气候的几个主要环流因子中,西伯利亚高压、北极涛动、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和欧亚遥相关型等与风寒温度有显著相关。这四个环流因子一起能解释50年来全国平均风寒温度方差的46.7%。全国平均气温与这四个环流因子的相关分别达到-0.65,+0.49,+0.31和-0.32;而平均风速与北极涛动的相关最显著,达-0.51。
冯胜辉龚道溢张自银何学兆郭栋雷杨娜
关键词:气温风速
华北春季沙尘暴频次与环流年际变率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分析了近40年来华北春季沙尘暴频次与前秋、前冬和当年春季大尺度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重点是检查年际尺度上的相关。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上与沙尘暴频次有密切关系的环流因子包括:春季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PNA)、春季北太平洋指数(NP)、冬季亚洲区极涡面积。前者为正相关,后二者为负相关。这与用包含低频变率的原始序列进行分析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原始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华北沙尘暴频次有关的环流因子主要是春季太平洋准10年振荡(PDO,为负相关),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和亚洲区极涡面积(正相关)、前冬西大西洋型(WA,为正相关),以及前秋亚洲区极涡面积(正相关)。说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大气环流因子有不同的作用。此外,除了PNA、NP和亚洲区极涡面积外,年际尺度上ENSO及WA也可能对沙尘暴频次存在适度的影响。年际尺度上春季12个环流因子对春季沙尘暴频次的方差贡献率为65.3%。
毛睿龚道溢
关键词:年际变率春季沙尘暴环流因子
近500年南极涛动指数重建及其变率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南极涛动是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模态,在多种尺度上对南半球及北半球部分地区的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在对树轮、珊瑚、冰芯等多种代用资料进行挑选与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公元1500年以来南半球夏季(当年12月-次年2月)的南极涛动指数。重建序列的解释方差(r2)、误差减少量(RE)平均值分别为59.9%、0.47,较高的r2、RE表明重建具有了较高的可信度;而整体呈减少趋势的标准误差(SE)表明代用资料的增多可以减少重建序列的不确定性。重建结果与其它研究给出的南极涛动指数有着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过去500多年南极涛动年际变率突出的周期有2.4a、2.6a、6.3a,年代际变率突出的周期有24.1a、37.6a,均达到95%显著性水平。进一步的小波分析表明南极涛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及其周期有着随时间而演变的特征。
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雷杨娜冯胜辉
关键词:南极涛动
1644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重建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西太平洋地区8个珊瑚代用资料序列重建了1644年以来3~7月平均西太平洋暖池区平均海表温度(SST).统计分析表明高通滤波后的高频重建和原始值重建结果都有较高的可靠性.近360年来暖池SST存在明显长期趋势变化:1644~1825 AD有显著上升趋势(+0.04℃/100a),1826-1885AD呈显著下降(-0.24℃/100a),1886~2006 AD有强烈上升趋势(+0.28℃/100a),其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达N+0.67℃/100a,是过去360多年中最强的.暖池SST突出的周期包括年际尺度的~2.1,~2.3,~2.9,~3.6,~3.8a周期以及80.7a的低频周期.暖池SST与我国黄淮流域夏季降水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重建时段(1880~1949 AD)SST与区域平均夏季降水量相关系数达到-0.44,与观测时段(1950~2005 AD)二者的相关(-0.46)接近.这种关系在近360年来的旱涝等级中也是显著的,1644~1949 AD区域平均旱涝等级与重建SST相关系数为-0.20,在年代际尺度上二者关系更为明显,低通滤波后的相关系数为-0.42.这说明近360多年来当暖池SST偏高(低)时,黄淮流域降水易偏少(多).长时间序列的暖池SST重建结果,对分析历史时期我国东部旱涝气候变化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郭栋冯胜辉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珊瑚海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