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808800)

作品数:96 被引量:759H指数:17
相关作者:谢树成胡超涌宋海军龚一鸣颜佳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1篇天文地球
  • 32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灭绝
  • 9篇微生物
  • 9篇二叠纪
  • 8篇地质
  • 8篇生物矿化
  • 8篇大灭绝
  • 7篇碳酸
  • 7篇碳酸盐
  • 7篇同位素
  • 7篇SOUTH_...
  • 6篇三叠纪
  • 6篇二叠纪-三叠...
  • 5篇生物地球
  • 5篇生物地球化学
  • 5篇生物学
  • 5篇剖面
  • 5篇矿物
  • 4篇源岩
  • 4篇生物大灭绝
  • 4篇生物灭绝

机构

  • 4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技术...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南...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成都地质矿产...
  • 3篇天津地质矿产...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甘肃省地质调...
  • 2篇九江学院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3篇谢树成
  • 10篇姚奇志
  • 9篇胡超涌
  • 7篇宋海军
  • 7篇周根陶
  • 7篇龚一鸣
  • 6篇童金南
  • 6篇颜佳新
  • 6篇田力
  • 6篇黄俊华
  • 5篇苏文博
  • 4篇蔡春芳
  • 4篇黄咸雨
  • 4篇殷鸿福
  • 4篇刘邓
  • 4篇罗根明
  • 4篇宋虎跃
  • 4篇王永标
  • 4篇向雷
  • 4篇杨欢

传媒

  • 18篇Scienc...
  • 18篇中国科学:地...
  • 13篇地球科学(中...
  • 5篇地质科技情报
  • 5篇Journa...
  • 4篇Fronti...
  • 3篇矿物学报
  • 3篇高校地质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3篇Scienc...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地质调查与研...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6
  • 15篇2015
  • 33篇2014
  • 18篇2013
  • 26篇2012
  • 9篇2011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曲霉诱导下富镁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和草酸镁石的矿化研究
<正>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需要一些基本的营养元素(如N,P,K,Mg等)来维持正常的生命和生理活动,这种需求会使微生物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获得某些特殊机制。微生物对矿物的增溶作用便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一种重要的生长和代谢机...
蔡林李涵周根陶
文献传递
菌藻类繁盛是泥盆纪珊瑚-层孔虫礁生态系消失的生物杀手被引量:3
2013年
在四川甘溪和贵州独山泥盆纪剖面的造礁珊瑚-层孔虫薄片中,发育多种菌藻类及其生物遗迹:主要包括结壳菌藻类、钻孔菌藻类、微钻孔和嵌生;并发现了寄主珊瑚-层孔虫中菌藻类及其遗迹产出部位具有骨骼残缺和虫室中常见软体组织死后的残留物质.我们的资料表明,菌藻类与寄主珊瑚-层孔虫之间是"侵略与反抗"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生长有抑制作用,后者有一定自我修复功能,二者关系中菌藻类是主动的一方;在适合寄主珊瑚-层孔虫生存环境的中泥盆世,寄主珊瑚-层孔虫能抵抗菌藻类入侵而不会死亡,菌藻类对珊瑚-层孔虫礁生态系的影响很小;在适合菌藻类而不适合珊瑚-层孔虫生长环境的晚泥盆世,后者无法抵抗前者"大举入侵"而出现凋零和死亡.我们认为菌藻类对寄主珊瑚-层孔虫的生长发育的直接抑制与杀死作用和菌藻类繁盛引发的环境恶化是F-F之交珊瑚-层孔虫礁生态系消失的重要原因,这为现代珊瑚礁患病-衰退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研究提供了古代实例.
吴义布冯启龚一鸣
关键词:泥盆纪灭绝
希瓦氏奥奈达菌MR--1的噬菌体及其对MR--1地质成岩作用影响的研究
希瓦氏奥奈达菌(Shewanella oneidensis)是属于γ-变形菌门的兼性厌氧微生物,能在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多种最终电子受体完成呼吸作用。凭借在厌氧条件下还原固态铁氧化物矿物中Fe(Ⅲ)的能力,Shewanell...
郭庆功
关键词:噬菌体DNA复制
文献传递
不同形貌无定形二氧化硅的可控合成及其生物矿化意义
2012年
硅藻是当今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单细胞真核藻类。这些光合生物体是海洋中生物二氧化硅的主要贡献者,同时,它们对于全球范围内硅和碳的生物循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知的硅藻超过10万种。
史家远姚奇志周根陶
关键词:无定形二氧化硅十二胺硅藻生物硅形貌
湖北清江岩溶洞穴现代土壤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指标变化规律
2014年
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南方岩溶区现代土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对采自湖北清江流域典型岩溶洞穴上覆土壤开展了系统的分析。分别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MAT-251)与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试了样品中的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指标。其中有机碳同位素值(δ13Corg)在-28.3‰^-27.4‰之间变化,并随深度的增大呈逐渐正偏的趋势,指示了当地的植被类型自土壤层形成以来主要为C3植物。而可抽提有机质的总量、正构烷烃高碳数奇偶优势(CPIh值)、高碳数与低碳数含量比值(Rh/l值)、平均链长(ACL值)以及脂肪酸C16:1/C16:0等指标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岩溶地区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均与土壤层内微生物活动的强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有机碳源是制约岩溶地区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湖北清江和尚洞洞穴石笋记录提供了新的思路。
白晓黄俊华朱家平
关键词:岩溶地区有机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土壤微生物活动
地球生物学前沿:进展与问题被引量:18
2014年
地球生物学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任务是探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在分析国际地球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学部地球生物学前沿论坛成果以及本专辑代表性论文的基础上,本文简要评述了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地质微生物与全球环境变化以及极端环境地球生物学这三大主题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存在的科学问题.在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等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与地球深部过程以及受其影响的海-陆-气环境过程密切相关;但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是如何协同演化的,其具体的机制和动力学过程是什么,还知之甚少.在地质微生物与全球环境变化方面,各类地质微生物功能群不仅灵敏地响应地质环境的变化,而且通过元素循环和矿物转变对地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但人们对不同地质微生物功能群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而改变地质环境的,还了解得很少.在极端环境地球生物学方面,人们从深海、冰川冻土、地下水、洞穴和热泉等极端环境中发现和分离出一些重要的微生物,并开展了许多生物学的研究;但真正能上升到极端环境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很少,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地球化学功能还远未查明.地球生物学将大大拓展生物过程研究的时空范畴,在资源领域和全球变化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地球生物学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包括加强地质微生物的研究,加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数据库建设和定量化模型研究,加强各类典型地质环境条件的研究,加强生物过程与物理化学过程的耦合研究.
谢树成殷鸿福
关键词:极端环境古生物学
多级微纳米结构碳酸盐矿物合成与组装及其生物矿化意义
自然界中生物矿化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活的生物都能产生生物矿物。生物成因矿物由于受生物生长和生物大分子的调控作用,与非生物成因的自生矿物和成岩作用形成的矿物相比,往往具有独特的晶体形貌和复杂的组装超结构,这些特征构成其生物...
姚奇志
关键词:碳酸盐矿物各向异性
文献传递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初级生产力的演化以及大隆组黑色岩系初级生产力的定量估算被引量:9
2014年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后初级生产力是升高还是降低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华南两个深水剖面(峡口和新民剖面)的研究发现,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初级生产力是逐步降低的,而且从Clarkina 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到Hindeodus parvus-Isarcicella isarcica带经历了升高-降低-恢复-衰退-萧条5个演化阶段.从C.meishanensis带底部开始,初级生产力开始大幅度衰退,但由于环境的恶化,海洋表层生物群发生了转变,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疑源类和蓝细菌(灾难种)反而繁盛.而后初级生产者在H.parvus-I.isarcica带出现大的萧条.通过对华南2个剖面晚二叠世大隆组黑色岩系初级生产力的定量计算发现,大隆组黑色岩系的初级生产力相当于现代海洋上升流区域生产力的平均值,这套地层是潜在的优质烃源岩.大隆组出现这种高生产力的现象可能与当时华南板块处于赤道上升流附近有关,但不同剖面因受氧化还原和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保存下来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沈俊周炼冯庆来张木辉雷勇张宁喻建新顾松竹
关键词:古生产力黑色岩系烃源岩大隆组
2012年全球前寒武纪新年表与中国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学研究被引量:42
2014年
在简要介绍2012年全球地质年代表(GTS2012)有关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新方案的核心内容基础上,评述了新方案以全球关键事件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年表"特点及其合理性,探讨其在全球界线层型(GSSP,‘金钉子’)研究及中元古代划分方案上存在的可能缺陷与问题。认为GTS2012新方案其实为中国学者在未来国际前寒武纪、特别是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学研究等,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会。在厘定华北和扬子地块中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地幔羽-大火成岩省及超大陆演化等研究,尝试提出新的中国及全球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划分参考方案。同时笔者建议,当前阶段中国学者可参照GTS2012有关前寒武纪全球界线层型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流程,通过积极开展相关地层的高分辨测年及稳定同位素漂移等综合研究,确认上述地幔羽-大火成岩省事件的沉积记录,并建立起区域性的中国中元古界各"系(纪)"底界界线层型。这将在促进中国中元古代地层学研究的同时,为未来中国学者在全球前寒武纪、特别是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划分等相关研究领域赢得更多话语权。
苏文博
关键词:地幔羽超大陆
The large increase of δ^(13)C_(carb)-depth gradient and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被引量:13
2012年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 (δ^13Ccarb)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for its rapid negative shift coinciding with the great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event. The mechanism has long been debated for such a c~ δ^13Ccarb negative excursion through the end-Permian crisis and subsequent large perturbations in the entire Early Triassic. A δ^13Ccarb depth gradient is observed at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s of different water-depths, i.e., the Yangou, Meishan, and Shangsi sections, and such a large δ^13Ccarb-depth gradient near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horizon is believed to result from a stratified Paleotethys Ocean with widespread anoxic/euxinic deep water. The evolution of δ^13Ccarb-depth gradient com- bined with paleo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suggests that abundant cyanobacteria and vigorous biological pump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would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large δ^13Ccarb-depth gradient, and the enhanced continental weathering with the mass extinction on land provides a mass amount of nutriment for the flourishing cyanobacteria. Photic zone anoxia/euxinia from the onset of chemocline upward excursion might be the direct cause for the mass extinction whereas the instability of chemocline in the stratified Early Triassic ocean would be the reason for the delayed and involuted biotic recovery.
SONG HaiJunTONG JinNanXIONG YanLinSUN DongYingTIAN LiSONG HuYue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