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21061)

作品数:64 被引量:1,119H指数:20
相关作者:马巍牛富俊俞祁浩李国玉金会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20篇建筑科学
  • 19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电气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3篇冻土
  • 31篇多年冻土
  • 17篇路基
  • 14篇冻土区
  • 12篇青藏
  • 11篇多年冻土区
  • 9篇PERMAF...
  • 8篇土路
  • 8篇土路基
  • 7篇铁路
  • 7篇公路
  • 6篇冻融
  • 6篇冻融循环
  • 5篇冻土路基
  • 5篇青藏高原
  • 5篇温度
  • 5篇黄土
  • 4篇土力学
  • 4篇热稳定
  • 4篇热稳定性

机构

  • 54篇中国科学院
  • 20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学研究院
  • 3篇兰州大学
  • 3篇长安大学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交第二公路...
  • 2篇外生成矿与矿...
  • 2篇重庆能源职业...
  • 2篇天津市地下铁...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河南工业职业...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6篇马巍
  • 9篇牛富俊
  • 8篇俞祁浩
  • 8篇李国玉
  • 6篇林战举
  • 6篇金会军
  • 6篇赵淑萍
  • 6篇陈继
  • 5篇盛煜
  • 5篇胡晓莹
  • 5篇李静
  • 5篇吴吉春
  • 5篇刘华
  • 5篇穆彦虎
  • 4篇李东庆
  • 4篇鲁嘉濠
  • 4篇罗栋梁
  • 4篇冯子亮
  • 4篇温智
  • 4篇王大雁

传媒

  • 22篇冰川冻土
  • 9篇Resear...
  • 5篇岩土工程学报
  • 5篇岩土力学
  • 4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地理科学
  • 2篇Scienc...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工程力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Journa...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公路工程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科学:技...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1篇2015
  • 30篇2014
  • 18篇2013
  • 11篇2012
  • 1篇2011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源区高寒植被主要特征初探被引量:19
2014年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交错带的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环境及其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气候变暖、冻土退化条件下,为了解黄河源区不同冻土区植被状况,在源区布设了4个场地:查拉坪(CLP,源区南部连续低温多年冻土区);扎陵湖南岸(ZLH,源区中南部岛状多年冻土区);麻多乡(MDX,源区西部的不连续多年冻土区);鄂陵湖北岸(ELH,源区中北部季节冻土区).结合植被调查和场地监测,分析了源区各冻土区植被的差异.结果显示:总体上低温多年冻土区植被盖度、多样性指数高,表现为连续多年冻土区(查拉坪)>不连续多年冻土区(麻多乡)>季节冻土区(鄂陵湖北岸),其中岛状多年冻土区(扎陵湖南岸)例外,该场地平均盖度最低,多样性指数介于查拉坪和麻多乡之间,局部植被退化较严重.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扎陵湖南岸最高,查拉坪次之.地上生物量调查结果显示:查拉坪>麻多乡>扎陵湖南岸>鄂陵湖北岸,且鄂陵湖北岸出现指示植被退化的植物.尽管黄河源区高寒植被研究为理解冻土退化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评估气候变化和冻土退化的生态和水文效应需要更系统的调查和监测研究.
林琳金会军罗栋梁吕兰芝何瑞霞
关键词:黄河源区冻土活动层植被
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特殊路基长期降温效果研究
气候变暖背景下,块石路基及通风管-封闭块石基底复合路基成为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冷却路基的主要结构形式.为探明不同直径块石层的渗流特征和规律,开展了立方排列球体室内风洞试验,一方面获得了渗透率和惯性阻力系数及其与球体直径间...
张坤李东庆陶坤陈继童刚强
关键词:多年冻土
文献传递
青藏粉质黏土单向冻结冷生构造发育及冻胀发展过程试验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通过对青藏饱和粉质黏土进行开放条件下的单向冻结试验,并结合土样冻结过程的图像数据,分析土样在单向冻结过程中冷生构造的发育和冻胀变形的发展规律,得到以下结论:试样冻结稳定所需时间为26 h左右,基本不受顶板温度变化的影响,但土样冻结后形成不同冷生构造带的位置及薄厚与土样顶板温度(顶底板温度梯度)密切相关,顶板温度越低,微薄层状和薄层状构造带的厚度越大,最暖端厚层冰透镜体以及未冻土部分整体状构造带的厚度越小。研究结果还表明,土样的冻胀变形经历了快速冻胀、稳定冻胀和线性冻胀3个阶段,其中线性冻胀阶段是冻胀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冰透镜体生长最快的阶段。研究成果揭示了土样单向冻结过程中冷生构造发育和冻胀发展的动态过程,为冻胀机制的认识以及冻胀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提供了试验基础。
王永涛王大雁马巍穆彦虎关辉顾同欣
关键词:水分迁移
循环荷载下冻土的滞回圈演化规律被引量:27
2013年
对-1℃的冻土试样在频率5 Hz的循环荷载下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探讨了冻土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圈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累积应变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可分为破坏型和稳定型。对于破坏型曲线,循环过程中滞回圈表现出从稀疏—紧密—略微稀疏的变化特征,滞回圈的不闭合程度和面积都呈现出从大—小—略微变大的特征;对于稳定型曲线,循环过程中滞回圈表现出从稀疏—紧密的变化过程,滞回圈的不闭合程度和面积整体上看都比较小,且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无论破坏型还是稳定型曲线,各个循环的卸载段始终表现出应变滞后于应力;对于破坏型曲线,初始循环的加载段应变滞后于应力,到一定循环次数后应变基本与应力同步,滞回圈呈柳叶型;对于稳定型曲线,初期循环的加载段应变基本与应力同步,到一定循环次数后应变超前于应力,滞回圈呈新月型。最大动应力越大,滞回圈的面积越大,每个循环中的能量耗散越多,试样越容易破坏。
焦贵德赵淑萍马巍罗飞孔祥兵
关键词:冻土循环荷载
深土冻土力学的研究现状与思考被引量:20
2012年
人工冻结技术在深部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认识到对深土冻土力学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对深部岩土工程的认识,在前人对深土及深土冻土理解的基础上,考虑深土冻土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及受力特点,从新的角度给出了深土冻土及深土冻土力学的概念,阐述了深土冻土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通过对深土冻土力学研究现状的分析,从深土冻土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研究、大型模型模拟研究、理论模型研究以及工程应用等四个角度讨论了目前室内进行深土冻土力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马巍王大雁
关键词:力学性质
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运营后面临一些冻害问题及防治措施建议被引量:42
2015年
基于世界上几条多年冻土区修建输油气管道的经验,结合我国境内的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漠大线)现场调查、油温监测和探地雷达等勘察结果,研究漠大线运营后可能面临的主要冻害问题、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成灾机制、管道影响,提出预防和防治措施建议及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漠大线面临的主要冻害问题包括融沉、冻胀丘、冰椎、冻土斜坡、冰刨蚀和潜在冻胀等,在管道持续运行和环境条件改变下,这些冻融灾害可能对管道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甚至破坏。现场油温监测显示,在2011年和2012年最低和最高油温分别为0.42℃和16.2℃,全年的正油温运行是造成目前管道周围冻土融沉的主要原因。冬季部分地段出现的冻胀丘、冰椎以及浮冰对管道形成一定的潜在威胁。研究成果为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以及规划建设的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中俄输气管道、格尔木-拉萨输油管道改造工程以及其他多年冻土区输油气管道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李国玉马巍王学力金会军王永平赵迎波蔡永军张鹏
关键词:中俄原油管道多年冻土冻胀融沉冰椎
Advances in thermokarst lake research in permafrost regions
2014年
A thermokarst lake is defined as a lake occupying a closed depression formed by ground settlement following thawing of ice-rich permafrost or the melting of massive ice. As it is the most visible morphologic landscape develop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 we reviewed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rmokarst studies,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study topics as: development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arbon release, and ec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influence of thermokarst lakes. The climate warming, forest fires, surface water pooling, geotectonic fault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y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cause an increase of ground temperatures and melting of ice-rich permafrost, resulting in thermokarst lake formation. Normally a thermokarst lake develops in 3–5 stages from initiation to permafrost recovery. Geo-rectified aerial photograph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 show that thermokarst lakes have been mainly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shrinkage or disappearance in most regions of the Arctic, while both lake numbers and area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ve increased. Field studies and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carbon release from thermokarst lakes can feedback significantly to global warming, thus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rmokarst lak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regional groundwater through drainage. Based on field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frastructure stability can be affected by thermal erosion of nearby thermokarst lakes. This review was undertaken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rmokarst lake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rmokarst lakes.
FuJun NiuGuoDong ChengJing LuoZhanJu Lin
关键词:PERMAFROSTENVIRONMENT
基于pF meter基质势传感器的冻土水分迁移研究被引量:17
2014年
基质势是指土壤毛管产生的毛管力和土粒表面的吸附力所引起的吸持水分的能力,基质势是冻土水分迁移研究中的关键参数之一。以往由于测试技术的限制,冻土基质势很难直接测定,制约了冻土水分迁移研究中许多机理性问题的准确回答。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利用新近推出的适用于负温冻结土环境的高精度基质势传感器、SWR水分探头和热敏电阻,直接测量土冻结过程中基质势、未冻水含量、温度和变形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青藏粉质黏土基质势随温度下降而减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温度达冻结温度时基质势约为-30 kPa。试验发现,土体基质势和土冻结过程中冻胀量变化密切相关,其引起了土冻结过程中的水分重分布,导致了11 cm深度处含水量较试验前增大约3%。不同深度处基质势差值可达400 kPa,冻土中基质势控制了土冻结过程中水分迁移的方向和迁移量,是土冻结过程中水分迁移的动力和源泉。试验结果表明,新型pF meter基质势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冻土水分迁移研究,为揭示冻土水分的驱动力和水分迁移机理提供新技术和新手段。
温智马巍薛珂张明礼俞祁浩
关键词:水分迁移
基于微观结构的青藏高原风积沙导热系数变化机理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风积沙作为青藏高原一种重要的局地因素,改变了多年冻土的赋存条件.风积沙的导热系数特征对预报分析其对冻土赋存有利或者不利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非稳态法对青藏高原红梁河风积沙进行了导热系数测试,并结合电镜扫描/能谱分析,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探讨了风积沙的导热系数变化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风积沙平均粒度为242.427μm;标准偏差值为0.125,分选极好;偏度为0.359,接近对称;峰度值为1.086,峰态中等;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75~500μm之间,沙粒均匀,不含黏土及砾石成分,自然堆积状态下其孔隙率为0.391.天然状态下的风积沙颗粒呈类球形,颗粒磨圆度高,点与点接触,颗粒间孔隙较大;表面有明显撞击坑和擦痕,这导致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大,连通性增强,孔隙率增加.干燥状态下风积沙颗粒的相互接触面积较小,孔隙由空气填充,导热系数较低;而在湿润状态下,正温时孔隙中的水间接增大了风积沙的接触面积,导致其导热系数增大;负温时,孔隙内的水变成冰,从而导致导热系数进一步增大.天然状态下,暖季地表风积沙含水量较低,导热系数较低,而冷季地表风积沙含水量较大,导热系数较大.此外,风积沙为颗粒物质,表面光滑,颗粒之间粘性小,孔隙未被填堵,结构松散,这些因素导致自然堆积状态下其渗透系数较一般细砂大,透水性良好,保水性差,是防冻胀较好的换填材料.
陈琳喻文兵杨成松易鑫刘伟博
关键词:风积沙多年冻土导热系数微观结构
青海省共和-玉树高速公路新建块石路基下的温度状况分析
块石路基是多年冻土区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年冻土路基形式.为了研究多年冻土区修筑高速公路后块石路基的效果,选取青海省新建共和-玉树高速公路3个块石路基监测断面的实测资料,对路基修筑初期多年冻土温度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路基...
冯子亮盛煜陈继曹元兵吴吉春李静胡晓莹王生廷
关键词:多年冻土上限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