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KS003)
- 作品数:10 被引量:38H指数:4
- 相关作者:吴学东韦汉吉吴远仇文利更多>>
- 相关机构:皖西学院河海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和内在品格,整体性方法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理论基础,探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与方法,需要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魅力和说服力;需要教师注重对理论的提炼,实现从学科、课程到教学的有效转化;需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 韦汉吉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 质疑里格比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判被引量:1
- 2014年
- 里格比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学》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批判性评估,通过解构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建构了一种"生产关系具有首要性"的替代性理论。从学术上看,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误读,主要是由于他在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上的失足和在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上的缺失。里格比采用了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研究法和目的分析法对唯物史观进行解读;对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亦存在明显的学术盲点。深入剖析里格比的学术上的错误和意识形态倾向性,利于消除其在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和维护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地位。
- 吴学东
- 关键词:唯物史观
- 《青年团的任务》人学意蕴及其对价值观培育的启示被引量:2
- 2016年
-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现代教育共同关注的都是现实的人,尤其是人的价值问题。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对青年一代提出"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与培养,为何学习"的具体要求和倡导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精神,注重人的价值观培育。其共产主义知识和共产主义道德二者兼修、学校理论灌输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育方式、成为共产主义者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的主张,分别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社会实践本质、价值诉求。并启迪在当前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只有坚持科技文化、道德法治信仰与批判创新精神教育的相结合,采用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教育形式,实现榜样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才能将当代青年培养成为勇敢肩负时代重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 仇文利吴远
- 关键词:人学意蕴青年价值观培育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奠基之作被引量:4
- 2016年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分析、评述和批判,初步形成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轮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劳动为核心论题,从3个方面阐释了他的劳动思想:揭示劳动对人的生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构建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借助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的批判,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剖析,论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初步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创的劳动思想研究为他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吴学东
-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
- 从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看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性被引量:1
- 2014年
- 随着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性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理解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性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对劳动主体和劳动过程的分析,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劳动辩证法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论借助劳动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和走向灭亡的规律。
- 吴学东
- 关键词:剩余价值论
-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生态意蕴被引量:4
- 2017年
- 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劳动则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的纽带,因此,马克思以劳动作为逻辑起点推演出他的生态思想:劳动既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中介,又是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的手段;劳动的这种调整和控制功能一旦失效,就会出现物质变换裂缝而导致生态危机。对于生态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的绝世超伦之处更在于他透过生态问题的表象揭示出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即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异化,并据此探寻通过劳动解放救治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
- 吴学东
- 关键词:生态思想
-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学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思考被引量:4
- 2016年
- 当前社会、学校和家庭严重忽视劳动的意义的现象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现实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当前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从不同维度系统地阐释了劳动对于人的存在、社会历史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的解放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发掘这些教育教学素材并在教学中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开展专题性教学,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系统性;组织研究性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主动性;拓展实践性教学,增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
- 吴学东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学
- 习近平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被引量:15
- 2019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劳动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习近平将马克思劳动思想同中华传统劳动美德有机融合,并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从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成才观、社会观、政治观和发展观等不同视角对马克思劳动思想进行新时代解读,从而形成了理论基础坚实、内涵十分丰富的劳动观。习近平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回应了现实关切,彰显了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 吴学东
- 关键词:劳动观
-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圆梦的必修课被引量:5
- 2016年
-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这个"追梦族"中特别有生气的一个群体,其个人梦是中国梦的精彩元素。劳动是成就梦想的基本手段;中国梦一定是劳动者的梦。当前许多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警示我们,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必须依据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并遵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自我服务和公益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原则。
- 吴学东
-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中国梦必修课
- 尊严观念时代化的构建性原则
- 2014年
- 尊严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历史演进中积淀下来的思想精髓构成了尊严观念时代化构建的基础。在时代使命的要求下,反思尊严观念的构建性原则,使之建基于个人自主选择与社会承认的共同基础之上,从而既重视文化传统,又凸显个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保持个人与社会、外在欲求与内在价值的适度平衡。此外,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时代语境中,还需要实现从封闭、僵化的认同向开放、灵活的认同转型,在自我认同的同时尊重"他者"的存在。如此内涵的尊严观念时代化,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也符合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
- 韦汉吉
- 关键词: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