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304FKCA091)

作品数:9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汪玉良吴卓王永红雷栓虎赵敏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4篇愈合
  • 4篇骨折
  • 3篇动物
  • 3篇动物模型
  • 3篇愈合过程
  • 3篇评分
  • 3篇胫骨
  • 2篇蛋白
  • 2篇行为学
  • 2篇行为学评分
  • 2篇软骨
  • 2篇软骨细胞
  • 2篇失神
  • 2篇失神经
  • 2篇胫骨骨折
  • 2篇细胞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机构

  • 9篇兰州大学第二...

作者

  • 8篇汪玉良
  • 6篇吴卓
  • 4篇王永红
  • 3篇雷栓虎
  • 3篇李争争
  • 3篇赵军伟
  • 3篇赵敏
  • 2篇康鑫
  • 2篇李康
  • 2篇罗伟
  • 1篇夏亚一
  • 1篇康学文
  • 1篇移志刚
  • 1篇马靖琳
  • 1篇汪静
  • 1篇张波
  • 1篇刘松

传媒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细胞凋亡在失神经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通过观察失神经后大鼠胫骨骨折愈合情况,探讨细胞凋亡在失神经骨折愈合过程中发生的规律及意义。[方法]将96只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建立T10脊髓完全性损伤状态下大鼠胫骨骨折模型,对照组行单纯胫骨骨折术,分别于术后3、5、7、14、21及28 d取材(每个时间点n=8),于骨折断端上下各5 mm处剪断胫骨,经脱钙及固定后,制成6μm切片。切片应用TUNEL法原位观察细胞凋亡的时间分布。另外还包括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术后7、14、21和28 d拍摄X线片。[结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两组均可见凋亡细胞,实验组的凋亡指数在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具有时间分布的特点,两组均以术后7 d出现高峰,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减小。[结论]细胞凋亡是脊髓损伤后重要的病理变化,机体通过凋亡机制控制细胞数量并清除无用的细胞,以利于失神经状态下的骨折修复愈合。
吴卓赵敏王永红汪玉良汪静马靖琳张波刘松
关键词:细胞凋亡失神经骨折愈合脊髓损伤TUNEL法
大鼠T_(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的制备及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制备大鼠T10脊髓半横断动物模型,模拟脊髓损伤,研究其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2只。脊髓损伤组咬除棘突及相应椎板,横向半切断T10脊髓,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3、5、7、14、21、28 d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同时于术后7、14、21、28 d分别检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记录N1和P1波潜伏期,进而评估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BBB运动功能评分较低,在术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制作过程简单,易于复制,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
康鑫吴卓夏亚一
关键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
失神经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观察失神经后大鼠胫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失神经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SD成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失神经骨折组、单纯骨折组,每组各32只。分别于术后第7、14、21、28天进行BBB评分,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行左下肢骨折部位X线检查、胫骨湿重称量、骨痂体积测量,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BBB行为学评分提示两组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失神经骨折组与单纯骨折组BBB评分结果,提示在术后各时间点,失神经骨折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明显减慢。X线片提示失神经骨折组大鼠骨折处有大量骨痂生成,且愈合速度明显加快。在术后7天,两组大鼠胫骨湿重称量、骨痂体积测量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4至28天,失神经骨折组与单纯骨折组相比,胫骨湿重称量、骨痂体积测量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失神经骨折中晚期会生成过量骨痂。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在骨折愈合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
王永红汪玉良吴卓康学文康鑫
关键词:失神经骨折愈合行为学评分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致残率高、后果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性损伤,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临床上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仅限于早期的药物治疗、手术干预以及后期的功能锻炼等手段,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办法,患者往往终生处于截瘫状态。本文通过对如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实现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建立的标准化,旨在对今后发展更好的动物模型有所启示,对脊髓损伤病理机制的探索、脊髓再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吴卓汪玉良
关键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行为学评分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胸段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评价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0只SD成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采用T10脊髓离断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3、5、7、14、21、28 d观察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并记录结果。评价标准分别为: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结果]两组大鼠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值在伤后各时间点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评分值标准化为百分制后,假手术组大鼠两种评分值之间的一致性较好,脊髓损伤组大鼠两种评分值之间的差异较大,伤后1、3、5、7d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两种不同行为学评分方法的评价结果均与损伤程度相关,其中BBB评分相关性较高,其对脊髓损伤模型运动功能评价具有明显优势,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大鼠胸段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每一阶段,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标准评分法。
吴卓赵敏王永红汪玉良雷栓虎黄良增
关键词: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
神经毡蛋白-1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伴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毡蛋白-1(neuropilin-1,Nrp-1)及其受体脑信号蛋白3A(semaphorin 3A,Sema3A)、VEGF在胫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变化,探讨Nrp-1在神经损伤后病理性骨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192只,8~10周龄,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胫骨骨折组(F组)、TBI组、TBI合并胫骨骨折组(TBI+F组),每组48只。每组术后3,5,7,14,21及28 d处死8只大鼠取材。对骨痂中的Nrp-1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定位、定量检测,对Sema3A及VEGF行Western印迹定量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rp-1在TBI+F组骨外膜成骨区域及软骨内成骨区域的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较F组增高,尤其在术后7,14和21d(均P<0.05);Nrp-1在F组新生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中的表达较TBI+F组高,尤其在术后14和21 d(均P<0.05);Western印迹检测表明:Nrp-1,Sema3A和VEGF在TBI+F组、F组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趋势相同,但在各时间点TBI+F组Nrp-1表达量高于F组,下降缓慢,尤其在术后14,21和28 d(均P<0.05),同时TBI+F组Sema3A/VEGF比率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损伤后Nrp-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呈异常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分化与增殖、阻止神经纤维在软骨痂的长入、降低成骨细胞分化,参与神经损伤后病理性骨痂的形成。
李争争赵军伟罗伟李康雷栓虎汪玉良
关键词:神经损伤软骨细胞神经纤维
脑信号蛋白3A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伴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通过观察脑信号蛋白3A(Semaphorin 3A,Sema3A)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胫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变化,探讨Sema3A在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8~10周龄Wistar雌性大鼠192只,体质量220~250 g,随机分为胫骨骨折组(A组)、TBI组(B组)、TBI伴胫骨骨折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48只。A组制备右侧胫骨骨折模型,B组采用改进后的Feeney法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制备TBI模型,C组制备TBI合并胫骨骨折模型,D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3、5、7、14、21、28 d处死8只动物取材,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法对骨痂组织中Sema3A进行定位、定量检测。结果 HE染色示D组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术后3、5 d,A、C组骨折断端无明显骨痂生长,可见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填充;B组与D组无差异。7、14 d,A、C组纤维组织自骨膜下向断端间隙生长,骨外膜软骨细胞增生,逐渐向断端生成软骨痂,C组与A组相比骨外膜软骨细胞体积大、排列疏松,类骨质多;B组与D组相比,骨膜稍紊乱,骨膜下骨质轻度增生,骨小梁未见明显差异。21、28 d,A、C组软骨痂逐渐被新生骨小梁代替,C组与A组相比,骨小梁排列疏松、结构紊乱、密度低,骨痂面积较大,残存少量软骨细胞及类骨质;B组与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Sema3A阳性染色在C组软骨细胞表达高于A组,尤其在7、14、21 d;Sema3A阳性染色在A组新生骨小梁成骨细胞表达较C组高,尤其在14、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Sema3A在A、C组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趋势相同,术后7、14、21、28 d C组Sema3A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P〈0.05);B组Sema3A蛋白相对表达量在术后7、14、21、28 d显著高于D组(P〈0.05)。结论 Sema3A在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中表达异常,可能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增殖、降低感觉神经纤维
李争争赵军伟移志刚罗伟李康汪玉良汪静安丽萍马靖林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软骨细胞感觉神经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我国脊髓损伤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脊髓伤残程度,恢复其功能,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SCI研究主要集中在手术干预、激素冲击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但仍缺乏有效措施。近些年,细胞移植治疗SCI逐渐成为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就细胞移植修复S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SCI带来新的希望。
吴卓赵敏王永红汪玉良赵军伟李争争
关键词:细胞移植动物模型
骨重建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RANK/RANKL/OPG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总结骨重建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信号系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骨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来骨重建过程中CGRP与RANK/RANKL/OPG信号系统相关文献,并加以分析总结。结果骨重建过程中,CGRP与RANK/RANKL/OPG信号系统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结论目前对于骨重建过程中CGRP与RANK/RANKL/OPG信号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进一步研究二者在骨重建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方式、相互联系,明确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骨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新方法。
王诗尧许少策师政伟武建超雷栓虎汪玉良
关键词:骨重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