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专项

作品数:46 被引量:559H指数:15
相关作者:徐建华杨勤科康玲玲高亚军郑粉莉更多>>
相关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21篇水利工程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6篇黄河中游
  • 13篇土壤
  • 13篇泥沙
  • 11篇黄河
  • 10篇多沙粗沙区
  • 10篇沙区
  • 10篇粗泥沙
  • 10篇粗沙
  • 9篇土壤侵蚀
  • 9篇粗泥沙集中来...
  • 7篇水土
  • 7篇水土保持
  • 5篇黄土丘陵
  • 5篇沟壑
  • 4篇丘陵
  • 4篇丘陵沟壑区
  • 4篇径流
  • 3篇输沙
  • 3篇坡面
  • 3篇坡面土壤

机构

  • 14篇黄河水利委员...
  • 10篇黄河水利科学...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华北水利水电...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江西省水土保...
  • 3篇水利部黄河水...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山西省水土保...
  • 2篇黄河流域水资...
  • 2篇黄河上中游管...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黄河勘测规划...
  • 1篇黄河水利职业...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徐建华
  • 6篇杨勤科
  • 5篇高亚军
  • 5篇康玲玲
  • 4篇郑粉莉
  • 4篇蔡强国
  • 4篇郑明国
  • 4篇陈晓安
  • 3篇林银平
  • 3篇王云璋
  • 3篇喻权刚
  • 3篇王彬
  • 3篇吴卿
  • 2篇张利超
  • 2篇王玉明
  • 2篇乔永杰
  • 2篇刘志红
  • 2篇王昌高
  • 2篇聂斌斌
  • 2篇左仲国

传媒

  • 12篇中国水土保持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6篇人民黄河
  • 6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力发电
  • 2篇泥沙研究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中国水土保...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13篇2007
  • 16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2007年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表水含沙量极高,减少这一地区进入黄河的泥沙极其重要。多沙粗沙区的地表径流量为31.18亿m3,扣除泥沙后的清水资源量为28.21亿m3。各治理区特别是一期治理区,对黄河产水的负效应远小于减沙的正效应。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实施治理,会减少入黄水量,但同时能减少入黄泥沙,因拦减泥沙而节约下游输沙用水使黄河增加的可用水量远大于措施本身的拦减水量。治理程度越高,拦沙比例越大,相对节约的水资源量越多。在同一减沙比例下,因减少输沙用水而相对“增加”的水资源量,一期治理区大于二期治理区,二期治理区大于三期治理区。
周鸿文龙虎乔永杰徐建华
关键词:水资源水土保持多沙粗沙区黄河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通过黄河下游多断面、多钻孔、深层次泥沙淤积物取样级配分析,认为在1960年三门峡水库运行前,下游河道主槽淤积物中0.1 mm以上泥沙占一半。以0.1 mm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中的粗泥沙界限,0.1 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1 400 t/(km2.a)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指标,界定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区面积仅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7.86万km2)的23.9%,但该区产生的全沙量、d≥0.05 mm和0.1mm的粗泥沙量分别占多沙粗沙区相应输沙量的34.5%,47.6%和68.5%,说明该区是名符其实的产粗泥沙“大户”,是当前黄河粗泥沙“源头”治理的重中之重。
徐建华吴成基林银平高亚军左仲国喻权刚
关键词:粗泥沙黄河中游
秃尾河流域水沙特性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06年
秃尾河是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一条多泥沙河流,通过对其降水、径流和泥沙等水文资料的分析,重点讨论了20世纪70年代前后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变化,认为70年代以前降雨、径流和泥沙总量大于70年代以后,粗颗粒泥沙逐渐向细化的趋势发展,与天然状态相比,流域水沙关系发生了变化。
高亚军赫晓慧徐建华
关键词:降雨径流泥沙
1960年前黄河下游河槽淤积物粒径组成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1999年汛前深层钻孔取样资料和历年淤积实测大断面资料分析出1960年前无三门峡水库影响的“自然”水沙情况下,下游河道主槽淤积物中d≥0.1 mm以上泥沙占50.7%,比1960-1999年大30个百分点,这种泥沙在下游的淤积比高达83.1%,比0.05 mm以上泥沙的淤积比高39个百分点。指出应在黄河中游寻找出0.1 mm以上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作为近期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
徐建华高亚军陈鸿王志勇
关键词:下游河槽黄河
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中游输沙量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以1954—2006年黄河中游龙门、华县、河津、氵状头四站年输沙量为因变量,以降雨(包括年降雨、暴雨、暴雨笼罩面积等)和全国GDP等24个因子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了由全国年GDP、河吴区间7—8月降雨量和河龙区间年降雨量组成的非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GDP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黄河年输沙量的减少,特别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年输沙量的减少产生了主要影响。
李敏王富贵
关键词:输沙量GDP黄河
基于DEM和GIS的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地形因子值的提取被引量:74
2007年
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以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地形因子为研究对象,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县南沟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在ArcGIS软件平台下,实现对地形因子LS值的提取。对提取后的LS值和LS值分布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以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采用适合该地区的修正后的LS值的算法,在ArcGIS支持下,可以获得较准确的LS值。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土壤侵蚀的地形因子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更大区域尺度转换提供数据匹配基础,同时,为土壤侵蚀在区域尺度上进行预测评价提供方法引导和技术支持。
汪邦稳杨勤科刘志红赵心畅
关键词:土壤侵蚀DEM
黄河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保护目标识别被引量:14
2006年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和环境状况,对黄河流域进行了生态分区,并阐述了各生态区的特征。在黄河河道湿地研究和黄河水体内顶级物种(鱼类)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了黄河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目标:从流域角度而言,黄河上游的主要生态保护目标是植被和水源涵养林;中游应以水土保持为主,主要是恢复和保护植被;下游以保护湿地类型和维持湿地面积为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重要鸟类资源。黄河水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保护物种应是珍贵经济鱼类北方铜鱼、河口洄游鱼类刀鱼、鲤鱼等,主要保护的生态区包括库区湿地、河口湿地、河道湿地以及景观娱乐水域等。
黄锦辉史晓新张蔷李翠玉徐晓琳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分区湿地黄河
中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建立方法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为例被引量:21
2007年
以陕北延河流域的县南沟小流域为样区,利用1∶5万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对黄土丘陵区中等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进行研究,并从建立的DEM与基础数据比较、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分析及水系网络分析3个方面对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NUDEM和1∶5万地形图插值建立的黄土丘陵区DEM 3个主要参数分别为:分辨率10 m,迭代次数35,第二糙度系数0.7。从建立的DEM上提取的派生等高线与原始等高线符合度高;并且对地形形态的描述和对地貌与水文关系的表现,均更加准确和真实。
师维娟杨勤科赵东波卫建军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黄土丘陵区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支流深化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在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卫星影像、电子地图及有关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分析研究了窟野河、皇甫川、清水川等9条支流的特性。经过分析认为,支流内上中下游、左右岸差异较大,从支流上游向下游坡度增大,治理措施密度减小,土壤抗蚀性增大;区域内以自然侵蚀为主,侵蚀类型总体表现以水蚀为主,有部分区域为水蚀和风蚀复合侵蚀,侵蚀等级从南向北递增,治理难度相应增大。
赵帮元喻权刚马宁张香娟荆小峰王永莉
关键词:土壤侵蚀黄河中游
基于GIS纸坊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被引量:22
2009年
给出水蚀预报模型各因子计算方法,利用GIS空间数据提取和运算,结合水力侵蚀强度分级,获取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实际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是流域沟头侵蚀面积大,侵蚀强度高于沟口,且极易发生极强烈和剧烈侵蚀;流域中部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同时左岸侵蚀强度明显强于右岸。流域强烈侵蚀区位于苦荞沟、拐沟、大范家沟、大罗锅沟、正沟,年均侵蚀模数23000—33000t/(km^2·a);浅沟侵蚀是造成沟间地剧烈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受地面植被覆盖和坡度制约。
李斌兵郑粉莉龙栋材江忠善
关键词:浅沟侵蚀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