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6066)

作品数:8 被引量:72H指数:6
相关作者:刘光兴陈洪举刘晓彤马静朱延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908专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群落
  • 3篇群落特征
  • 3篇黄河
  • 3篇黄河口
  • 3篇浮游
  • 3篇浮游动物
  • 2篇毒性
  • 2篇毒性效应
  • 2篇毒性作用
  • 2篇优势种
  • 2篇水域
  • 2篇群落结构
  • 2篇桡足类
  • 2篇夏季
  • 2篇邻近海域
  • 2篇邻近水域
  • 2篇慢性毒性作用
  • 2篇内分泌干扰
  • 2篇内分泌干扰物
  • 2篇近海

机构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8篇刘光兴
  • 4篇陈洪举
  • 2篇徐东晖
  • 1篇池振明
  • 1篇王文杰
  • 1篇甄毓
  • 1篇齐衍萍
  • 1篇朱延忠
  • 1篇朱霞
  • 1篇米铁柱
  • 1篇马静
  • 1篇刘晓彤
  • 1篇徐晓春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Journa...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中国甲壳动物...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9年夏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被引量:23
2012年
为了研究黄河调水调沙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后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利用网采浮游植物样品研究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以及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属53种,隶属于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金藻门和绿藻门,其中硅藻43种,甲藻6种,还有少数浮游植物属于蓝藻门、金藻门和绿藻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96×104~76.32×104个/m3,平均丰度为21.23×104个/m3;主要优势种类有念珠藻(Nostocaceae)、八幅辐环藻(Actinocyclus oc-tonarius)、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和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等;调水调沙引起的黄河径流量的增加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该研究揭示了特定时期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丰富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基础资料,为深入探讨河口环境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晓彤刘光兴
关键词:黄河口调水调沙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福建罗源湾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根据2005年9月和2006年5月在福建罗源湾13个站位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结合环境参数对罗源湾秋季、春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探讨了罗源湾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2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70种,浮游幼虫20类。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和丰度与1980年代相比大幅度下降,反映出种类组成已发生很大变化。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将浮游动物划分为2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秋季和春季罗源湾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
齐衍萍陈洪举朱延忠刘光兴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环境因子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Pelagic Tunicates in the North Yellow Sea被引量:3
2014年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abundance of pelagic tunicates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006-2007 were analyzed. Zooplankton samples were obtained with vertical towing from bottom to surface using a WP2 plankton net(200 μm mesh size; mouth area: 0.25 m2). Five species belonging to two classes were identified: Oikopleura dioica, O. longicauda and Fritillaria borealis belonging to class Appendicularia; Salpa fusiformis and Doliolum denticulatum of class Thaliacea. O. dioica and O. longicauda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occurring in the samples of all four seasons, with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eir maximum abundance were 1664.7 ind. m-3(spring) and 1031.7 ind. m-3(spring) respectively. Following Oikopleura spp. were D. denticulatum, which was found only in autumn with an average abundance of 149.6 ind. m-3, and S. fusiformis, which was detected all the year long except for autumn with low abundance(max. abundance 289.4 ind. m-3 in summer). Only a very small amount of F. borealis was detected in summer samples, with an average abundance of 2.7 ind. m-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nicates abundanc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analyzed using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for each species. The variation of appendicularian abundance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an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a.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unicates abundance and salinity, likely due to the slight changes in surface salinity of the studied area during the four seasons. Salps abundance and that of doliolid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indicating that these two species(S. fusiformis and D. denticulatum) migrate vertically in the water column. In particular D. denticulatum, known to be a warm water species, showed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rrelation with water temperature, but also a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nected to the warm currents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The occurrence of D. denticulatum represents an inte
Pietro FrancoCHEN HongjuLIU Guangxing
关键词:ABUNDANCEDISTRIBUTION
多环芳烃(萘)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为初步探讨内分泌干扰物多环芳烃对海洋桡足类生物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研究了萘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在1.6μg·L-1、16μg·L-1、160μg·L-1浓度下对火腿许水蚤变态率、存活率、繁殖力、性别比和体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萘对火腿许水蚤48hLC50和96hLC50分别为4589.34μg·L-1和1559.55μg·L-1;各浓度萘均引起火腿许水蚤幼体的变态率显著降低;160μg·L-1萘条件下,火腿许水蚤的存活率、产卵率和抱卵雌体比率均显著降低;各浓度的萘对火腿许水蚤的性别比和体长均未造成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目前的环境浓度下,多环芳烃(萘)对海洋桡足类生物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较低.
徐东晖刘光兴
关键词:慢性毒性作用内分泌干扰物
多氯联苯对海洋桡足类火腿伪镖水蚤的毒性效应
为探讨内分泌干扰物多氯联苯对海洋浮游动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研究了多氯联苯(Aroclor1254)对桡足类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poplesia)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在0.02μg/L,0.2μg/L...
徐东晖刘光兴
关键词:多氯联苯慢性毒性作用内分泌干扰物
文献传递
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系统的构建
2012年
为建立一种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新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molecular probe,ECL-MP),本课题组根据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检测微量物质的原理及相关文献,自行构建了一台ECL检测装置,并对其工作性能及最适工作条件进行反复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在电压1.0 V,电流1.0 mA,TPrA浓度1.5 mol.L-1及磷酸盐缓冲液pH 7.4的条件下对Ru(bpy)3Cl2.6H2O达到最优检测,检测限为10-11mol.L-1,线性分析范围10-9~10-5mol.L-1,可检测的物质的量范围0.4 pmol~4 nmol,跨越5个数量级.该装置灵敏度高,工作稳定,为建立赤潮藻ECL-MP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霞甄毓米铁柱池振明徐晓春
关键词: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光信号联吡啶钌
2010年秋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被引量:8
2013年
为掌握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并弥补此类重要浮游生物类群在以往调查研究中的欠缺。于2010年9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成体48种,浮游幼虫21类,桡足类和水螅水母为最主要的浮游动物类群,分别占浮游动物成体种数的37.5%和20.8%。浮游动物丰度为2300.1~266232.0个/m3,平均丰度为37074.3个/m3。优势种(类)8种.分别为夜光虫、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异体住囊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双壳类幼体以及腹足类幼体,其中夜光虫为研究水域最主要优势种。对各站位物种组成和丰度进行分析,调查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可划分为4个组群,各组群的分布格局受到水温、盐度和海流的共同影响。该研究为此水域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王文杰刘光兴
关键词:黄河口优势种聚类分析
黄东海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及浮游桡足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正>利用908专项北黄海水域调查所获大中型浮游动物样品,研究了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各类浮游动物126种、浮游幼虫30类,合计种类数为156个。其中以夏季航次种类数最多,秋季航次次之,...
刘光兴陈洪举朱延忠齐衍萍姜强
文献传递
2007年夏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2007年夏季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环境参数,初步探讨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共鉴定浮游动物52种(不包括浮游幼体20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769.6ind/m3,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4和0.48。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柱头幼虫(tornaria larvae)、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其中体长较小(0.7~1.1mm)的柱头幼虫和小拟哲水蚤是最重要的优势种类。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水域浮游动物划分为3个组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温、表盐和水深。
马静陈洪举刘光兴
关键词:黄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母类生态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2003年6月和2006年6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两次大面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网采样品,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及生态类群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水域共记录水母类77种,其中水螅水母60种,管水母12种,钵水母1种,栉水母4种。优势种有: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两手筐水母(Solmundella bitentachlata),嵊山秀氏水母(Sugiura chengshanense)和瓜水母(Bere cucumis)等。其中水螅水母类的优势种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2003年为嵊山秀氏水母,2006年为四叶小舌水母和两手筐水母。研究水域内水母类平面分布不均匀,2003年平均丰度为13.3个/m3,除在长江口外存在一个由河口低盐种贝氏拟线水母(Nemopsis bachei)大量聚集形成的高值区外,在舟山群岛南部还存在一个密集中心;2006年水母类丰度略有上升,平均丰度为16.0个/m3,与2003年相比,其密集中心向东北部偏移。2006年6月研究海域温、盐较2003年同期均大幅升高是造成两航次优势种类更替及水母类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陈洪举刘光兴
关键词:长江口水母优势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