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60)

作品数:26 被引量:240H指数:9
相关作者:何幼斌高振中罗顺社孟令奎赵春宇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篇内潮汐
  • 9篇内波
  • 8篇油气
  • 7篇深水
  • 7篇盆地
  • 7篇内潮
  • 7篇潮汐
  • 6篇等深流
  • 6篇内潮汐沉积
  • 6篇奥陶统
  • 5篇上奥陶统
  • 4篇深水牵引流沉...
  • 4篇微相
  • 4篇内波沉积
  • 4篇沉积微相
  • 3篇等深流沉积
  • 3篇油气勘探
  • 3篇油田
  • 3篇沙河街组
  • 3篇深水沉积

机构

  • 16篇长江大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江汉石油学院
  • 3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海油田服务...
  • 1篇华北油田

作者

  • 17篇何幼斌
  • 10篇高振中
  • 4篇罗顺社
  • 3篇杨申谷
  • 3篇王青春
  • 3篇刘学锋
  • 3篇赵春宇
  • 3篇孟令奎
  • 3篇李世雄
  • 2篇王华
  • 2篇肖传桃
  • 2篇李建明
  • 2篇贺萍
  • 2篇黄长青
  • 2篇龚文平
  • 2篇王方平
  • 2篇张兴阳
  • 2篇王宏伟
  • 1篇彭德堂
  • 1篇淡卫东

传媒

  • 6篇江汉石油学院...
  • 5篇石油天然气学...
  • 4篇海相油气地质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Journa...

年份

  • 6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河断陷盆地海外河油田东营组沉积微相与油气关系被引量:6
2004年
结合岩石相分析资料,综合电性特征及砂体的空闻分布,对辽河海外河油田东营组沉积微相、空间展布及其与含油性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海外河油田东营组地层为一套三角洲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河道、河道间、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相含油性最好。
李世雄杨申谷
关键词:海外河油田东营组沉积微相含油性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灰沟地区下奥陶统沉积特征
2004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灰沟地区下奥陶统石灰沟组主要为一套深灰色至灰黑色页岩夹砾屑灰岩、砂屑灰岩、砂岩及粉砂岩 ,多泉山组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 ,顶部有砾屑灰岩。研究表明 ,其中的暗色页岩主要为斜坡至盆地的深水细粒沉积 ,砾屑灰岩具有碎屑流沉积的特征 ,属碎屑流沉积 ,而砂屑灰岩、砂岩及粉砂岩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 ,应为浊流沉积 ;研究区早奥陶世沉积环境主要为广海陆棚、斜坡至盆地边缘 。
何幼斌彭德堂王正允王方平
关键词:深水沉积浊流沉积下奥陶统柴达木盆地
塔中低凸起中上奥陶统内潮汐成因砂体储集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塔中低凸起中上奥陶统粉砂岩、细砂岩储层为陆棚内潮汐沉积;储集层砂体单层厚度不大,纵向上分布较分散;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为次生溶孔、填隙物内的微孔隙和缝隙等;孔隙半径、孔喉半径较小;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为低孔低渗和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有埋深大,碳酸盐胶结作用强烈,溶蚀作用受到限制,储集砂体粒度较细等。
王方平高振中何幼斌
关键词:内潮汐储集物性奥陶系
渤南洼陷沙四段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与模式被引量:56
2004年
讨论了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沙四段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成因 ,按混合方式和沉积背景将研究区混合沉积划分为扇三角洲型、辫状河三角洲型、近岸水下扇型、湖泊型 4种类型 ,并详细叙述了其特征和分布 ,认为构造作用、气候和物源是控制混合沉积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 。
罗顺社刘魁元何幼斌高振中淡卫东
关键词:陆源碎屑碳酸盐沙河街组
马东东-唐家河地区地层压力与油气分布关系
2004年
通过泥岩压实特征和实测地层压力分析 ,认为马东东唐家河地区异常高压主要由泥岩欠压实作用形成 ,分布深度起始于 2 80 0~ 2 90 0m ,纵向上起始于东营组下部 ,主要分布于沙一上亚段和沙一中亚段 ,横向分布稳定 ,具有等时性和等深性的特点。研究目的层储层为重力流水道的沉积砂体 (或浊积体 ) ,次生孔隙的产生与异常高压的发育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表明异常高压是次生孔隙产生的重要因素。马东东地区的油层都发育在异常高压泥岩层之下 ,为典型的压力封存箱的箱内成藏 ;而唐家河地区因为断裂作为油气通道 ,在港 380~港深 4 2断块箱外成藏 。
王湘平焦宗福
关键词:地层压力异常高压欠压实储集层油气成藏沙河街组
水体内部的沉积作用——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综述被引量:6
2006年
介绍了内波的概念、沉积实例、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等;还对内波沉积作用机理作了深入分析。大多数海洋和湖泊中都有内波存在,其波幅可以是表面波的20~30倍,是海水混合和海底沉积物二次搬运的重要营力。内波形成的沉积物规模可以很大,沉积物中的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高。内波沉积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海相油气勘探领域。目前对内波沉积物的成岩特征和含油气性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应从沉积特征、地球物理响应、测井响应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一套全面、系统、完整的识别标志;还应该与海洋学、水动力学等研究紧密结合,深入探讨内波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王青春贺萍牛传华罗治
关键词:内波内潮汐内波沉积
塔里木盆地塔中32井中上奥陶统内潮汐沉积被引量:21
2003年
塔里木盆地塔中32井的中、上奥陶统钻遇厚度为1462 m。它是一套巨厚的深灰色泥岩、页岩与灰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夹少量灰岩的地层。其中深灰色泥岩、页岩最多;砂岩和粉砂岩主要分布于上部和下部,中部砂岩和粉砂岩较少;鲕粒灰岩数量少,主要夹于深灰色泥页岩中。这些砂岩和鲕粒灰岩既可单独成层,但更常见它们与深灰色泥页岩组合成薄互层。薄互层中发育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并普遍发育交错层理和双向交错纹理。这些特征表明砂岩和鲕粒灰岩为深水斜坡上的内潮汐沉积的产物。这些内潮汐沉积进一步划分为4种类型:双向交错纹理细砂岩型、单向交错层和双向交错纹理中一细砂岩型、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型和鲕粒灰岩型。它们具有5种垂向沉积层序,在剖面上常形成多旋回韵律性沉积组合。
何幼斌高振中张兴阳翟永红旷红伟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内潮汐沉积沉积层序
浙江临安上奥陶统复理石中的内潮汐沉积被引量:8
2005年
浙江临安一带晚奥陶世位于扬子地台南缘东段的深水斜坡地带,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建造。临安一带的下奥陶统复理石由具有递变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复杂多向交错层理、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和波痕构造的韵律性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组成。遗迹化石丰富,主要为深水环境的“Nerites”相。根据沉积构造等划分出3种内潮汐沉积微相,即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砂泥岩韵律性薄互层微相,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双向交错纹理和羽状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奥陶统复理石为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重力流以及原地沉积复合成因。
李建明王华何幼斌高振中
关键词:深水牵引流沉积内潮汐沉积沉积微相复理石下奥陶统
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内波和内潮汐沉积研究被引量:21
2005年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第三段主要为一套深灰色、灰绿色页状至薄层含粉砂水云母泥(页)岩与泥质粉砂岩夹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其沉积环境为斜坡环境。中上部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中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纹层倾向既有沿斜坡向上和向下双向倾斜的,也有沿斜坡向下或沿斜坡向上单向倾斜的,它们不应是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而应为内波、内潮汐产生的沿斜坡上下交替流动所形成的。笔者对寒武系内波、内潮汐沉积做了首次研究。
何幼斌高振中郭成贤徐徽董桂玉
关键词:内潮汐沉积内波下寒武统等深流水云
Ordovician Cephalopod Biofacies of South China and Its Provincialization被引量:1
2006年
The research on biofacies and its provincialization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increasing of precision of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in South China, the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environment and paleogeography and even the guiding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but also for the study of paleobiogeogrphy and sea level changes of southern China in Ordovicia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ies of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dovician cephalopods from South China, eighteen cephalopod biofacies are recognized and described : (1) Open platform Proterocameroceras biofacies ; (2) Restricted platform Pseudoectenolites-Xiadongoceras biofacies; ( 3 ) Open platform Retroclitendoceras- Pararetroclitendoceras biofacies; (4) Open platform Pronajaceras-Mamagouceras biofacies ; (5) Shelf slope-basin Cyclostomiceras biofacies; (6) Open platform Cameroceras-Cyrtovaginoceras biofacies; (7) Open platform Coreanoceras-Manchuroceras biofacies; (8) Shelf slope-basin Kaipingoceras- Kyminoceras biofacies; (9) Inner shelf Bathmoceras-Protocycloceras biofacies; (10) Middle shelf Dideroceras-Ancistroceras biofacies; (11) Deep-water shelf Lituites-Cyclolituites biofacies ; (12) Stag- nant basin Lituites-Trilacinoceras biofacies; (13) Deep-water basin Paraendoceras-Sactorthoceras biofacies; (14) Deep-water shelf Sinoceras-Michelinoceras-Disoceras biofacies; (15) Deep-water shelf Beloitoceros-Jiangshanoceras biofacies; (16) Deep-water shelf-basin Eurasiaticoceras biofacies; ( 17 ) Shelf-slope Jiangxiceras-Yushanoceras biofacies; (18) Deep-water basin Michelinoceras biofacies. The cephalopods of these biofacies, their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ving conditions are elucidated in this article. The association law of cephalopod biofacies in time and space shows that there were three cephalopod biofacies provinces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e Ordovician, i.e. , Yangtze biofacies province, East Guizhou (贵州)-West Hunan (湖南) bio
肖传桃陈志勇刘莉何幼斌
关键词:ORDOVICIAN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