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Z-2)
-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刘海洋滕文佳魏重远肖金花娄文静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河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环境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广西发现茂兰原矛头蝮及分类探讨
- 2013年
- 2011年10月,相继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2号雄性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为广西自治区爬行类新纪录。这2号标本基本符合茂兰原矛头蝮鉴别特征,但有些特征又与越北原矛头蝮P. trungkhanhensis相似,提示两个物种的分类关系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 陈天波罗键蒙渊君温柏豪蒋珂
- 线粒体假基因用作分子化石推算两个榕小蜂姐妹种的分化时间(英文)
- 2013年
- 线粒体假基因(nuclear mitochondrial pseudogenes,NUMTs)是指由生物体的线粒体基因组转移至核基因组内的DNA片段。由于其独立进化的特点,NUMTs在用于系统发育分析时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基于PCR扩增的方法研究了对叶榕Ficus hispida上两姐妹种榕小蜂Philotrypesis pilosa和Philotrypesis sp.中起源于线粒体Nad1-12S片段的NUMTs。该两姐妹种榕小蜂由同域物种形成过程产生,它们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里(即同一榕果内),因此可以用作很好的模型来研究在相同生态环境里物种的行为学及遗传学细微差异的进化。这些深入研究都依赖于对两个物种分化时间的正确估算。通过对所获取的NUMTs进行进化分析,我们发现:1)这些NUMTs都是最近引入核基因组事件;2)NUMTs引入事件发生在物种分化之前。由于这些NUMTs引入核内时间尚短,其碱基替换速率与线粒体基因相似,而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的平均碱基替换速率约为2.3×10-8替换/位点·年。根据这些进化历史特征可帮助我们将这两个姐妹种榕小蜂的分化时间追溯至0.40-0.48百万年以前。结果提示,一些线粒体假基因可以很好的用作分子化石来推断一些重要进化事件如物种形成。
- 娄文静滕文佳刘海洋李子肖金花魏重远黄大卫
- 关键词:榕小蜂线粒体DNA线粒体假基因分子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