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318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3189)
-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金剑褚丽萍张玉民杨翠红刘鉴峰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树枝状聚合物在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制备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2014年
-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准确定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PET/CT和SPECT/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能够在早期精确诊断的同时准确定位病灶,双模态成像方式备受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双模态分子影像学的发展除了需要先进的成像设备外,最关键的是开发新型且高效的双模态成像探针.树枝状高分子纳米材料由于其结构均一,粒径可控,同时表面具有大量活性基团可用于连接多种分子探针,是一类潜在的双模态分子探针载体.该文就树枝状聚合物作为双模态探针载体,在光学成像/MRI、SPECT/CT及CT/MRI等成像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相关的介绍.
- 徐宏艳张玉民褚丽萍
- 关键词:树枝状聚合物
- 125I标记注射用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研究雾化吸入与肌肉注射的代谢及组织分布差异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比较采用雾化吸入与肌肉注射两种不同方式给药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假单胞菌)(IFNα2b),其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差异。方法采用125I标记法对IFNα2b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按45万IU/kg体质量(参考人推荐用量15万IU/kg体重)的剂量分别进行雾化吸入和肌肉注射给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IFNα2b在大耳白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在0.5、2、4、8和12 h通过活体成像和γ计数检测不同组织和肺脏不同部位的干扰素分布情况。结果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肌肉注射组的0~24 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为(39.20±1.89)ng·h-1·ml-1,平均驻留时间(MRT)为(6.90±0.21)h,清除速率(CL)为(0.09±0.004)ml·kg-1·h-1,半衰期(T1/2)为(7.30±0.38)h;雾化吸入组的AUC0-24为(45.10±4.65)ng·h-1·ml-1, MRT为(16.10±1.37)h, CL为(0.06±0.010)ml·kg-1·h-1,T1/2为(12.10±1.19)h。体内组织分布结果表明,雾化吸入给药方式IFNα2b主要分布在肺中,12 h仍可观察到肺中有放射性信号,而肌肉注射方式在2h可观察到肾脏中有较高的放射性信号,之后逐渐减弱。结论雾化吸入给药较肌肉注射给药能够明显延长IFNα2b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且肺部药物浓度更高。与常规肌肉注射相比,雾化吸入IFNα2b的给药方式可能对治疗肺部病毒性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具有更长的药物作用时间和更好的疗效。
- 杨翠红刘金剑褚丽萍高红林郑立运张崇远刘利成张玉民
- 关键词:干扰素Α2B放射性核素标记碘放射性同位素
-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分子核医学中的应用
- 2013年
-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研究分子间多种作用的技术,它能够在机理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多肽、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这种技术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它可以研究分子间的直接联系,得到不同亲和力的分子,一次性实现高效筛选多肽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成熟,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如:单克隆抗体制备、多肽筛选、疫苗研制、基因治疗及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等。该文综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在分子核医学相关研究中的运用。
- 刘金剑刘鉴峰孟爱民
-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示踪剂噬菌体展示
- Study on nano-carriers for delivery of anti-cancer drugs
- <正>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to drug delivery has opened up new opportunitie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
- Jianfeng LiuQiang LiuSaijun Fan
- 文献传递
- 氨基酸构型对多肽纳米纤维体内分布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比较由L构型和D构型氨基酸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纤维在体内分布的差异,为不同构型氨基酸自组装纳米多肽的体内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固相合成法合成多肽Nap-GFFYGRGD(L-肽)和Nap-GDFDFDYGRGD(D-肽),利用核磁和质谱对多肽分子进行结构表征。多肽溶液通过煮沸、冷却、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L-纤维和D-纤维),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125I标记多肽分子后,由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纤维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分别在1、3、6和12 h采血并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肌肉、脑等主要器官,用γ计数仪测量其放射性强度。结果 L-肽和D-肽均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纤维直径约为10~20 nm,且两者微观形貌无明显差异。两种纳米纤维在体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纤维在注射后1 h的血液浓度为(8.17±0.32)%ID/g,但较迅速地从血液中清除;L-纤维浓度为(5.96±0.30)%ID/g,在注射后6 h基本保持不变。D-纤维主要分布于肝中而L纤维主要分布在胃中。结论氨基酸构型(D/L)对多肽纳米纤维在体内的分布影响显著,在未来的医学应用中考虑氨基酸构型对体内分布的影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多肽纳米纤维的应用。
- 徐宏艳张玉民杨翠红刘金剑褚丽萍闫玉军刘鉴峰宋娜玲
- 关键词:肽类氨基酸序列同位素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