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77)

作品数:5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朱照宇邱燕周厚云郑志昌陈俊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新构造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环境
  • 1篇第四纪
  • 1篇新构造活动
  • 1篇新构造运动
  • 1篇新仙女木
  • 1篇新仙女木事件
  • 1篇有孔虫
  • 1篇中更新世
  • 1篇珊瑚礁
  • 1篇气候意义
  • 1篇晚第四纪
  • 1篇物理力学特性
  • 1篇物理力学特征
  • 1篇力学特性
  • 1篇力学特征
  • 1篇末次冰期
  • 1篇末次冰期以来
  • 1篇南海北缘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广东省地质勘...

作者

  • 5篇朱照宇
  • 2篇邱燕
  • 2篇周厚云
  • 1篇吴庐山
  • 1篇王俊达
  • 1篇陈俊仁
  • 1篇谢久兵
  • 1篇饶志国
  • 1篇钟和贤
  • 1篇孙龙涛
  • 1篇姚衍桃
  • 1篇孙宗勋
  • 1篇欧阳婷萍
  • 1篇詹文欢
  • 1篇郑志昌
  • 1篇陈超云
  • 1篇陈芳
  • 1篇付淑清
  • 1篇郑王琼
  • 1篇杨超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热带地理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海海底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及其地质环境初步研究被引量:30
2004年
根据近十多年来多个部门开展的海洋工程地质勘察以及岩土工程测试所获得的资料,对南海不同海区、不同土体类型、不同沉积环境海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地质环境作了初步研究,总结出滨海区、海峡区、内陆架区、外陆架区、陆坡区、深海平原区不同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及其与形成时代、沉积环境、物质组分之关系,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以及海洋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郑志昌陈俊仁朱照宇
关键词:物理力学特性地质环境
南海南部陆坡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被引量:4
2008年
主要依据沉积柱状样的颜色、粒度、矿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对南海南部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引起的海-陆变迁、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等造成了南海南部陆坡区的古沉积环境曾一度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在末次冰期期间,由于海平面降低,搬运入海的陆源物质增加,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同时由于该区域水体相对较为封闭,水体交换减弱,陆坡区海底的沉积环境基本上为还原状态。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环境趋好,特别以全新世早期为最佳;并且由于水体的流通状况改善,该海区深层水的氧气补给量也增加。
付淑清朱照宇邱燕欧阳婷萍
关键词:南海南部沉积环境晚第四纪
南海北缘早-中更新世之交新构造活动及其区域对比被引量:3
2006年
文章根据一系列野外调查和年代测定以及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测试分析,阐述了南海北部早更新世湛江组和中更新世北海组的沉积相、化学组分、磁化率等特征。并描述了该区构造变形、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在0.9—0.7MaB.P.的早-中更新世转换期间(中国第三大构造-地貌阶梯主隆起期)发生了一系列构造活动.导致了沉积相由海陆交互相向陆相的转变、大陆风化和剥蚀作用的增强、海平面急剧下降、火山强烈喷发以及褶皱、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形成。这种事件群发性所指示的构造活化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记录相似,例如,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华北、华东和西部;同时指示,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不仅导致其自身构造-地貌-气候的剧变,而且引起了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和东亚大陆环境的剧变。这种构造运动可能是在气候一构造旋回的规律下,受气候-构造耦合系统的控制,即受内外动力系统的控制,或全球构造系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控制。
朱照宇谢久兵郑王琼莫生杨超饶志国周厚云王俊达
关键词:新构造南海北缘
南海西北部珊瑚礁记录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被引量:16
2006年
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具有独特的新构造运动意义。南海西北部珊瑚礁记录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主要有火山活动、地壳升降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珊瑚礁区第四纪火山活跃,到现代已停止活动,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火山岛;地壳升降运动差异较大,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2~0.05mm/a;西沙群岛等岛礁地壳运动则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07^-0.10mm/a,岛礁中的造礁石珊瑚生长率、礁顶和灰沙岛的堆积率均相当于或大于地壳下降率与现代海平面上升率的总和;南海西北部珊瑚礁区内地震活动较强,尤其是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雷州半岛西南部海域发生了6.1级和6.2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对该区珊瑚礁的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詹文欢朱照宇姚衍桃孙宗勋孙龙涛
关键词:珊瑚礁新构造运动南海西北部
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5
2006年
对南海西南陆坡区SA08—34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海水表层古温度(SST),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揭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末次冰期以来SST具有较大的变化,其中冰后期SST冬季为24.85~26.23℃,夏季为28.81~29.36℃,季节温差为2.66~4.47℃;末次盛冰期SST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SST冬季为23.60~26.86℃,夏季为28.45~29.63℃,季节温差为2.34~5.09℃;末次间冰段SST冬季为23.48~27.57℃,夏季为28.82~29.73℃,季节温差为2.16~5.34℃。南海西南陆坡区在末次冰期出现6次明显的海水表层降温事件,其中“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约为11.75~12.38kaBP,H1H4事件的年代分别约为15.51~16.76、21.15~22.40、26.79~27.42和34.31~34.94kaBP。
吴庐山朱照宇邱燕陈芳陈超云钟和贤周厚云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末次冰期HEINRICH事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