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06004)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玉虎王丽娟李静郭纪锋唐北沙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帕金森病PINK1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PINK1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 2009年
- 目的构建帕金森病PINK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e/PINK1,检测其转染COS-7细胞后的表达。方法用PCR方法从人cDNA文库DNA中扩增PINK1全长cDNA,该基因片段两端设计了EcoR I和BamH I限制性酶切位点。将所得片段连接到T载体上测序证实。利用重组DNA技术将PINK1的cDNA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B上,酶切鉴定。通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所构建的载体导入COS-7细胞中,体外培养,于转染48h后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1)PINK1基因cDNA扩增产物检测。(2)pcDNA3.1-myc/PINK1重组体酶切鉴定。(3)Western—blotting。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测序证实,PCR获得的片段与GenBank中登记的PINK1序列完全相同;pcDNA3.1-myc/CHIP酶切片段的长度与理论大小相符;转染48h后的COS-7细胞可检测到PINK1蛋白的表达。结论PINK1蛋白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在COS-7细胞中可获得表达。
- 张玉虎刘越存李少华王丽娟
- 关键词:转染
- 帕金森病PINK1基因T313M的突变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筛查中国帕金森病患者是否存在PINK1基因T313M错义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技术对1个帕金森病家系及12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PINK1基因T313M的突变分析。结果在一个家系中检测出PINK1基因T313M错义突变:3例患者为突变纯合子,患者母亲为杂合子,先症者1例临床表型正常的同胞也为突变纯合子(症状前患者);12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未发现T313M突变。3例患者均表现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症状有波动性,睡眠后明显减轻;腱反射活跃;对美多巴反应良好。结论PINK1基因T313M错义突变不大可能是中国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突变热点。
- 张玉虎唐北沙王丽娟汤建光李静郭纪锋严新翔
- 关键词:帕金森病PINK1基因突变
-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联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关系。方法抽取139例ADHD患儿(病例组)、62个ADHD核心家系(家系组,共186人)及115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ADHD与5-HTT启动子区多态性(5-HTTLPR)的关联分析。结果中国汉族人群中5-HTTLPR除了表现为S等位基因(484 bp)、L等位基因(528 bp)外,还发现比L等位基因长约88bp的超长片段(简称xL)。患者组5-HTTLPR的S/S、S/L、L/L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2.5%,41.7%,5.8%)和S、L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73.4%,26.6%)与对照组(S/S、S/L、L/L基因型分别为58.3%,32.2%,9.5%;S、L等位基因分别为74.3%,25.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62个核心家系的基于单体型的单体型相对风险度分析(H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未发现等位基因与ADHD存在关联和传递不平衡。结论本研究结果不支持5-HTTLPR与ADHD存在关联。
- 赵爱玲苏林雁贾福军罗学荣张玉虎
-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5-羟色胺转运体多态性基因传递不平衡检验
- 帕金森病PINK1基因R492X突变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筛查中国帕金森病患者是否存在PINK1基因R492X无义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技术对1个帕金森病家系及12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PINK1基因R492X的突变分析。结果在一个家系中检测出PINK1基因R492X无义突变:患者为突变纯合子,患者父母为杂合子;12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未发现R492X突变。结论PINK1基因R492X无义突变不大可能是中国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突变热点。
- 张玉虎唐北沙王丽娟李静郭纪锋
- 关键词:帕金森病PINK1基因突变
- 分子伴侣辅因子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N1(+)/CHIP构建及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 2009年
- 背景: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与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并促进这些蛋白质的降解,因此对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功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的:构建分子伴侣辅因子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N1(+)/CHIP,检测其转染COS-7细胞后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5/2008-02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大肠杆菌Ecoli DH5α,质粒pDsRed2-N1(+)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肖定璋主任馈赠;人cDNA文库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馈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人cDNA文库DNA中扩增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全长cDNA,该基因片段两端设计了HindⅢ和BamHⅠ限制性酶切位点。将所得片段连接到T载体上测序证实。利用重组DNA技术将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的cDNA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N1(+)上,酶切鉴定。通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所构建的载体导入COS-7细胞中,体外培养,于转染48h后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cDNA扩增产物检测。②pDsRed2-N1(+)/CHIP重组体酶切鉴定。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④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ting。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测序证实,聚合酶链反应获得的片段与GenBank中登记的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序列完全相同;pDsRed2-N1/CHIP酶切片段的长度与理论大小相符;转染48h后的COS-7细胞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可检测到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的表达。结论: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在COS-7细胞中可获得表达。
- 刘越存张玉虎王丽娟王丽敏王艳艳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重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