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61028) 作品数:4 被引量:77 H指数:4 相关作者: 夏敦胜 春喜 赵辉 范育新 陈发虎 更多>> 相关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 兰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43 2007年 在对乌兰布和沙漠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为恢复该地区全新世以来沙漠的形成与演化找到了新的证据。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的吉兰泰盐湖周围及沙漠南部丘间低地湖相地层下部风成砂的系统OSL测年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年代约在7ka BP前后。此外,该沙漠腹地众多的干盐湖,大量含有蓝蚬的湖岸堤,以及丘间低地中的湖相地层和植物根系等的存在,证明了沙漠腹地大古湖的存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可以归因于吉兰泰古湖面积的不断缩小和干涸,湖泊周围松散沉积物的风蚀、搬运及选择性堆积过程。 春喜 陈发虎 范育新 夏敦胜 赵辉关键词:环境变迁 风成沉积 MIS 3阶段吉兰泰古湖演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08年 本文采用遥感影像分析和差分GPS方法精确测量各级湖岸堤高程,通过OSL定年技术对湖滨沉积物进行年代测定,重建湖泊演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环境变化历史。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在吉兰泰盐湖周围存在海拔高度1080~1070m,1060m,1050m,1044m和1035m的5级湖岸堤。在吉兰泰东北70km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贺日木西尼也存在1080m的古湖岸堤和海拔高度1052m到1035m的长达11km的古沙嘴。各级湖岸堤沉积物由湖滨砂或湖滨砂砾石组成,含有蓝蚬等贝壳体,这些证据是吉兰泰古湖存在和湖面波动的重要标志。通过1080m湖岸堤沉积物的OSL年代测定,确认在MIS3阶段的60ka B.P.前后发育吉兰泰古大湖,此时湖水向东延伸至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水深达到60m。根据贺日木西尼湖岸堤高程和分布特征来推断,此时的吉兰泰古湖可能与河套古湖产生水源联系。吉兰泰古大湖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区域气候、黄河(内蒙古段)演化和河套古湖的演变以及区域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春喜 范育新 夏敦胜 赵辉关键词:MIS 湖泊演化 吉兰泰盐湖的形成及指示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21 2008年 选择位于季风边缘区的吉兰泰盐湖为研究对象,利用OSL和14C测年手段重建湖面波动历史,探讨盐湖形成年代与环境变化过程。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发现,在该湖泊南部地区发育高于现代干盐滩9 m的湖滨砂沉积,上覆风成砂沉积,其中湖滨沉积物的OSL年代为6.7 ka BP前后,表明当时该湖泊处于浅水状态,此后湖水经历了快速的下降过程。对于盐湖中心剖面点盐层之下粘土层的14C测年显示,在5 500 aBP以来,集聚大量的石膏、芒硝和石盐等蒸发盐类,该湖泊进入成盐期。通过区域对比发现,吉兰泰湖面快速下降阶段与季风边缘区中全新世干旱事件发生时间相对应。研究认为,吉兰泰盐类矿物的开始沉积,反映了中全新世阿拉善高原区域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指示着5.5 Cal ka BP前后干旱事件的发生。 春喜 王宗礼 夏敦胜 赵辉关键词:吉兰泰盐湖 干旱事件 环境变化 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古湖存在的沙嘴证据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6 2009年 通过大范围的系统野外考察发现,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存在众多干盐湖,其周围存在不同高度的湖岸堤。其中,贺日木西尼沙嘴最为典型。该沙嘴呈NW-SE走向,海拔高度从1052m下降至1035m,长达11km,是古湖泊发育和存在的重要证据和标志。通过对湖滨沉积物的OSL年代测定,该沙嘴形成于全新世的8.6-7kaBP阶段,与中国西部许多沙漠出现的相对湿润环境状况相一致。其主要由强劲的风力作用和吉兰泰古湖沿岸流以及丰富的松散物质传输堆积而成。依据该沙嘴的海拔高程和形成年代来推测,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曾经发育面积巨大的古湖,其范围西到吉兰泰盆地,东延河套盆地西部,形成早全新世的吉兰泰古湖。之后,受区域构造运动和干旱气候的影响,古湖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古大湖解体,导致该沙漠腹地的古湖部分水体逐渐向西退缩,形成了吉兰泰盐湖。在古湖退缩过程中,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残留众多湖泊,随着气候干旱化和蒸发作用的加剧,这些湖泊逐渐演变成盐湖。在强劲的风力驱动下,古湖周围的松散物质被侵蚀、搬运、扩散、堆积成现在的乌兰布和沙漠。 春喜 陈发虎 范育新 夏敦胜 赵晖关键词: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