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0502)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沈玉芳李世清陶武辉郭宁李文斌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冬小麦
  • 2篇有机氮
  • 2篇有机碳
  • 2篇施肥
  • 2篇小麦
  • 2篇可溶性有机氮
  • 2篇可溶性有机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水平
  • 1篇氮效率
  • 1篇性状
  • 1篇有机物料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性状
  • 1篇施肥深度
  • 1篇水分
  • 1篇水分胁迫
  • 1篇水溶性有机碳
  • 1篇水蚀
  • 1篇水蚀风蚀交错...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李世清
  • 4篇沈玉芳
  • 2篇陶武辉
  • 1篇李文斌
  • 1篇郭宁
  • 1篇许育彬
  • 1篇王佩玲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有机物料输入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切相关,添加高C/N黑麦草的深层低肥力土壤氮固定现象最明显。添加有机物料后,培养期间可溶性有机碳(DOC)累积量前期较高,中期先减后增,后期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DOC的变化有所不同。0~20、20~40cm可溶性有机氮(DON)累积同时受矿质氮固定影响,低C/N苜蓿残体加入土壤后,在短暂氮素固定后,后期DON累积量明显提高;而加入高C/N黑麦草残体后,在较长时间内DON累积量无明显增加。添加有机物料导致培养前期土壤DOC/DON上升,随后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增加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壤有机质角度考虑,应该种植高C/N比的植物。因此,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土壤溶液速效C、N养分的来源及其转化,对该地区土壤质量的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沈玉芳陶武辉李世清
关键词:碳氮比有机物料土壤质量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矿质氮
施肥深度对半干旱区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为给旱地作物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为试验材料,采用隔离式上下两层土培装置,模拟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上干下湿"的土壤水分环境,研究了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不同。相同水分胁迫处理下,株高表现为上层施肥处理>下层施肥处理>未施肥处理;叶面积表现为下层施肥处理>上层施肥处理>未施肥处理;上、下层施肥处理间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穗数增加是施肥增产的主要原因。上层和下层施肥分别提高和降低了根冠比,但不影响收获指数。说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可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不同性状对施肥深度的反应不同。
郭宁李文斌沈玉芳李世清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胁迫施肥深度生物学性状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施肥对黑麦草农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为阐明施肥通过增加植物同化能力,是否可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为目的,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黑麦草生长农田DOC及DON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施氮或施磷,均能提高黑麦草冠层和根系生物量,且施氮水平与黑麦草冠层和根系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磷对土壤DOC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土壤DOC含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呈现减少趋势,0~2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下降幅度最高达25.9%;施氮后不同土层土壤DON含量及累积量增加,0~100 cm土层DON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施磷时0~60 cm土层土壤DON含量较不施肥对照减少,但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高量无机氮肥投入可增加该区植物产量及土壤DON,但不利于土壤DOC累积,说明氮肥投入对改善该地区土壤供氮能力有积极意义。
沈玉芳陶武辉李世清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施肥黑麦草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物质生产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
2012年
采用开顶式气室,以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小偃6号"(氮低效)和"小偃22号"(氮高效)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叶面积、株高、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施氮后氮高效小麦基因型"小偃22号"穗长、株高显著高于氮低效小麦"小偃6号",但叶面积、茎长则相反。施氮水平、基因型和大气CO2浓度水平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同一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使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均显著增加,但增加量不尽一致:N1[0.15 g(N).kg-1(土)]处理时,氮低效"小偃6号"和氮高效"小偃22号"产量分别增加90.5%和52.9%,N2[0.30 g(N).kg-1(土)]处理时分别增加73.9%和93.6%。同一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使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地上部、根系、总生物量、每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也均显著增加。从不同施氮水平看,大气CO2浓度倍增下(750μmol.mol–1)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地上部、总生物量、穗粒数和产量均表现为N2>N1>N0。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及氮肥投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存在显著正交互效应。因此,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增加条件下,增加氮肥投入应有利于促进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正效应,增加冬小麦的物质生产及提高产量。
沈玉芳许育彬王佩玲李世清
关键词:CO2浓度倍增氮素水平冬小麦氮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