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WW039)
- 作品数:11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小平卢遥胡铁生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江苏省政府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论麦卡锡小说《穿越》中分形的空间构型
- 2015年
- 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小说《穿越》最突出的叙事形式在于运用了混沌理论重要空间模型之一的分形。"分形"通常指的就是"自相似",表明不同度量标准下重复的对称性以及多维的映射性。作为空间形式,分形构建了小说《穿越》的动态空间性,具体表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双重层面上。《穿越》把主要叙事部分和叙事结构下的镶嵌故事以及其他主要故事下的小故事复杂地结合起来,使得其叙事文本有了多个分形的空间构型,呈现出多层面和多维度的自相似性。
- 张小平
- 关键词:麦卡锡混沌分形
- 随机与混沌——论麦卡锡小说《老无所依》中的蝴蝶效应被引量:7
- 2014年
- 作为混沌理论的本质或者隐喻,蝴蝶效应指的是动力系统内事物运动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依赖,微小的变动会产生巨大的后果,由此造成非线性动力系统内因果的不成比例,使得事物的发展呈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小说《老无所依》中,蝴蝶效应使得小说主要人物的生活和世界呈决定性的混沌,其中,随机和偶然起了重要作用,暗示了人类世界的偶然性、人生的无意义以及现实生活中牛顿范式的漏洞。此外,小说叙事模式在人物、情节及结构安排中重复出现的事件"3"的三重结构,与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硬币抛掷的意象,均呼应了混沌理论的重要内容,暗示了人类命运的混沌性以及人类生活与世界的或然性。
- 张小平
- 关键词:混沌蝴蝶效应
- 数与混沌——以麦卡锡西南部小说中的数三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作为世界的一种呈现方式,数有语言、文化、符号等多重属性。数文化中倍受重视的数三,更是以其神秘性、神圣性及其与当代混沌学的多方联系,得到了当代美国小说家科麦克·麦卡锡的青睐。在麦卡锡的西南部小说中,数三经常出现,不仅为麦卡锡的小说叙事增添了数文化的神秘魅力,更使麦卡锡的小说有了当代混沌学的内涵与思维特点。
- 张小平
- 关键词:麦卡锡混沌美国小说《穿越》《老无所依》
- 在混沌的边缘——论麦卡锡小说《路》中的不确定性被引量:4
- 2015年
- 作为混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不确定性造成了系统在有序与无序中的徘徊变动。系统中的所有变量,由于对系统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依赖,在混沌的边缘会相互作用,不仅使得"自组织系统"自无序中涌现,而且也使得系统更具复杂性。当代美国作家麦卡锡的小说《路》,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混沌理论重要范畴的不确定性作为叙事策略。《路》中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叙事和文本两个层面。
- 张小平
- 关键词:麦卡锡《路》不确定性
- 论《回声制造者》中的生命共同体
- 2018年
- 《回声制造者》是当代美国"X一代"后现代小说家理查德·鲍尔斯的第九部小说,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借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围绕生命共同体的合理建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小说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地方三者之间的互生共荣关系,为理解和把握鲍尔斯小说独特的生态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 张小平杨燕平
-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
- 追寻与救赎之旅——论麦卡锡小说《路》中的旅行叙事被引量:1
- 2016年
- 作为经典的文学叙事模式,旅行叙事经久不衰,从古老的《圣经》到《荷马史诗》,一直都在演绎着人类不懈追寻的内涵。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以旅行叙事模式为框架,将旅行故事置换成一个在后末日世界探寻生命意义、寻求心灵救赎的故事,并赋予经典的旅行叙事更加丰富的艺术主题和全新的现实意义。
- 孙昔君张小平
- 关键词:《路》
-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论麦卡锡《穿越》中分形的空间构型被引量:5
- 2014年
- 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1933—)的小说《穿越》最突出的叙事形式在于运用了混沌理论重要空间模型之一的分形。"分形"通常指的就是"自相似",表明不同度量标准下重复的对称性以及多维的映射性。作为空间形式,分形构建了小说《穿越》的动态空间性,具体表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双重层面上。《穿越》把主要叙事部分和叙事结构下的镶嵌故事以及其他主要故事下的小故事复杂地结合起来,使得其叙事文本有了多个分形的空间构型,呈现出多层面和多维度的自相似。
- 张小平
- 关键词:混沌分形
- 社会存在与人的欲望追求——论德莱塞笔下嘉莉欲望追求的价值取向
- 2015年
- 欲望是人本质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剂。然而,如果过分强调人的本能,而无视人的理性,又会使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到阻碍。美国作家德莱塞在《嘉莉妹妹》的创作中,通过对嘉莉"欲望"所做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探讨,揭示出人的欲望膨胀除受人性弱点的影响外,同时还来自社会环境以及生存困境对人的制约。因而,嘉莉欲望成败的描写在探讨当代的社会问题、思索人在物质和精神欲望层面表现出正负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百余年之后重新阐释德莱塞笔下嘉莉这个人物形象,对于人们在新形势下建构起欲望与理想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诲"或"启示"意义。
- 胡铁生张小平
-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社会存在
- 躯体与镜像:麦卡锡小说《血色子午线》中的颠覆与重构
- 2016年
- 作为科麦克·麦卡锡暴力美学的拐点之作,《血色子午线》以其晦涩的标题,难懂的结尾,构建了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美墨战争大背景下美墨政府与印第安部落冲突中的一个游离于法律和道德之间并在暴力考验下的血腥空间。这部复杂而又意蕴丰富的的后现代西部小说"为暴力而暴力"的美学诉求与巴赫金的躯体理论不谋而合。麦卡锡重要小说中的躯体和镜像,直指躯体社会中个人镜像的颠覆与重构。
- 张小平卢遥
- 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躯体
- “混沌三明治”——论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迭代叙事被引量:1
- 2016年
- 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迭代在混沌理论中常被用来考察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物体运动的轨迹,在对系统的反馈进行无数次的迭代后,便会形成映射非线性系统"相空间"的复杂图形。简单构成复杂,复杂形成一种复杂美。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小说《血色子午线》,其文本突出的复杂性正是迭代叙事的结果。运用混沌理论,文章重点考察了迭代如何在小说流派、人物刻画、风景描述以及语言风格的形成等方面加以塑形,以及小说如何在"面包师变换"的迭代过程中,具有了审美效果上的"混沌三明治",兼有"新奇而又熟悉"的杂糅。
- 张小平
- 关键词: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