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301)

作品数:154 被引量:1,060H指数:16
相关作者:唐洪辉董建文王成贾宝全赵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国家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8篇期刊文章
  • 6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1篇农业科学
  • 26篇建筑科学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经济管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景观
  • 18篇植物
  • 17篇城市
  • 11篇生态
  • 10篇公园
  • 9篇乡村
  • 9篇绿地
  • 8篇多样性
  • 8篇树种
  • 8篇颗粒物
  • 7篇游憩
  • 7篇植物多样性
  • 7篇土地利用
  • 7篇金合欢
  • 7篇合欢
  • 5篇亚热带
  • 5篇针阔混交
  • 5篇针阔混交林
  • 5篇森林公园
  • 5篇森林景观

机构

  • 56篇中国林业科学...
  • 45篇福建农林大学
  • 35篇国家林业局
  • 32篇广东省林业科...
  • 10篇北京林业大学
  • 8篇北京市园林科...
  • 6篇山东省林业科...
  • 5篇北京市园林绿...
  • 5篇河南科技学院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 5篇英属哥伦比亚...
  • 4篇四川省林业科...
  • 4篇湖南省森林植...
  • 3篇华东交通大学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中国文化大学
  • 2篇福建工程学院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3篇董建文
  • 30篇唐洪辉
  • 24篇王成
  • 22篇贾宝全
  • 21篇赵庆
  • 20篇朱志鹏
  • 13篇丁国昌
  • 11篇张昶
  • 10篇杨清
  • 9篇魏丹
  • 8篇兰宇翔
  • 8篇兰思仁
  • 8篇杨洋
  • 8篇陈颐
  • 7篇严俊
  • 7篇乔雨轩
  • 6篇孙睿霖
  • 6篇张卫强
  • 6篇姜莎莎
  • 5篇许景伟

传媒

  • 11篇林业科学
  • 10篇西北林学院学...
  • 9篇中国城市林业
  • 8篇生态学报
  • 8篇广东林业科技
  • 8篇林业与环境科...
  • 6篇浙江农林大学...
  • 5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林业资源管理
  • 4篇中南林业科技...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山东林业科技
  • 3篇河南科技学院...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世界林业研究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14篇2020
  • 25篇2019
  • 29篇2018
  • 34篇2017
  • 21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1篇2013
1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香山公园主要植被类型的夏季环境效应评价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对香山公园典型植被生态环境效应相关影响因子分析评价,以期为游客选择香山公园最佳游览时间及公园绿地管理和景观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夏季连续10天在北京香山公园5处不同植物类型的游憩点进行测定,选择园外广场为对照,分析6处监测点微气候、PM_(10)和PM_(2.5)浓度、人体舒适度、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噪音情况,研究各因子日变化规律,并统计比较不同游憩点间差异和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香山公园日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呈单峰型变化,平均降低空气温度1.7℃,增加空气相对湿度6%;人体舒适度达到Ⅱ级标准的时间最长可达8.5 h;PM_(10)和PM_(2.5)浓度均呈早晚高、午后低的双峰型变化特征,各游憩点对PM_(2.5)日均净化率达27.6%,对PM_(10)日均净化率达25.9%,2种颗粒物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种颗粒物浓度与温度、湿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P<0.01);负离子浓度呈波峰波谷交替变化,早、中、晚出现3个高峰,园内日均值为795个·cm^(-3),为园外的2.43倍,与PM_(10)和PM_(2.5)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湿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空气离子评价指数得出各游憩点均在6:00前后和20:00—21:00达到了轻度或中度污染;噪音呈现出早晚2个高峰,园内噪音平均值为40.3 d B,平均降噪率达21.8%,与植物郁闭度显著负相关(P<0.05);植物郁闭度与负离子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香山公园绿地内不同植被类型间增湿、降温、抗污染、降噪等能力存在差别,黄栌混交林的生态效应最高,草坪最低;香山公园夏季合理的游憩时段为7:00—11:00和17:00—20:00。
杜万光王成王茜包红光贺然包红光包红光谢静
关键词:生态环境效应大气颗粒物人体舒适度
北京市典型道路防护林滞尘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北京海淀区3种道路防护林(油松林、圆柏林、银杏林)的滞尘能力、林内滞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滞尘作用与气象因子和PM10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滞尘量的测定用单位叶干质量滞尘量(mg·g-1)表征叶面滞尘能力。于冬、春、夏、秋4季对3种道路防护林内距道路不同距离处的滞尘量进行连续观测,比较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能力,分析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降雨等气象因子及PM10浓度与滞尘作用的相关性。[结果](1) 3种道路防护林总体单位滞尘量圆柏林(4. 20±0. 19 mg·g-1)>银杏林(1. 98±0. 07 mg·g-1)>油松林(1. 71±0. 07 mg·g-1);油松和圆柏林的单位滞尘量冬季>春季>秋季>夏季,银杏林的单位滞尘量春季和秋季基本无差异,夏季最低; 3种道路防护林的单位滞尘量在各季节均为圆柏林最高,银杏林次之,油松林最低。(2) 3种道路防护林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为:油松和圆柏林的滞尘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银杏林单位滞尘量林分中间位置略高于两侧;不同季节表现为冬季北侧高,春季南侧高,夏、秋季南北侧差异不显著。(3)降水量对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作用影响最大,是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的最主要限制因子,极大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和PM10浓度对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的直接作用。[结论]在相同配置模式(5 m×5 m)及林龄(18年)下,林地尺度滞尘量油松林最大、圆柏林次之、银杏林最低。道路防护林迎风一侧往往具有较高滞尘量,可根据盛行风向强化迎风侧的树木配置。降雨是树木滞尘的主要限制因子,冬季和春季降雨少,树木滞尘量较大,可结合人工冲洗措施使其发挥更大滞尘作用。
马远贾雨龙王成杜万光刘文军
关键词:滞尘
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森林结构总体特征被引量:9
2019年
城市森林结构决定了城市森林的外貌、总体绿量,影响其生态效益.本文对北京市六环外1 km范围内城市森林分层抽样调查,研究其多样性及乔木规格,并根据北京城市特点分析其空间差异,以期找出存在问题及梯度变化规律,为北京城市森林多样性保护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对各类城市森林847个标准样方的调查,共记录木本植物50科、106属、159种,本地种占75%;城市森林植物群落仍然是少数物种主导,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与国槐(Sophora japonicaL.)分别为使用数量最多(9.7%)和使用频度最高(28.45%)的树种;乔木平均胸径19.79 cm,平均冠幅5.4 m,规格总体偏小,且规格差异不大.北京市城市森林沿城市发展方向由城内向城外展现出了明显的梯度变化:总物种数4环外多于4环内,最高为4~5环112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乔木规格减小;“城六区”物种组成、多样性及乔木规格均优于其他行政区.
马杰马杰贾宝全刘秀萍李晓婷张文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广东省营造林工程质量管理——以珠海市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为更有效监管林业生态工程的营造林质量,总结珠海2005—2014年营造林工程监理技术及其成效,并对当前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唐洪辉杨清刘新科严俊
关键词:营造林工程工程监理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7
2016年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夏津自然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黄河故道地区宝贵的"活化石",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和遗传学价值。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被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对保护与传承我国桑文化,促进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基于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野外考查,探讨了夏津黄河故道及古桑树群的起源,系统分析了古桑树群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并简要阐述了古桑树群对夏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夏津人民选择在黄河改道后留下的风沙地区种植桑树,既可防风固沙,又可发展生产;受战乱影响,夏津黄河故道地区的桑蚕业曾遭受严重破坏,但战乱也使桑葚、桑叶的食用价值被人们重视;近几年,古桑树群的保护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古桑树群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不仅可以为目前所倡导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在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有益借鉴,而且对于彰显农业的多功能特征、传承地方文化、开展科学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为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陈列王斌刘某承
关键词:历史演变黄河故道
不同基质配方对银叶金合欢苗木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为降低苗木种植成本,本研究选用蘑菇渣、泥炭土、椰糠、锯木糠、珍珠岩和马占相思林下表土等基质,按不同体积比配成12种育苗基质进行银叶金合欢优质壮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12种不同配比的育苗基质容重均显著低于对照,最大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T4、T5、T6、T74种基质培育的苗木保存率、净高生长量、根系中根瘤数、苗木干物质质量和地下部分根系干质量等生长指标优于对照;以V(蘑菇渣)∶V(珍珠岩)∶V(林下表土)为1∶2∶1(T5)基质培育的苗木表现最好,其苗木保存率、苗木净生长量、根系中根瘤数量、苗木干物质质量和地下部分根系干质量较对照提高了15%,126.4%,3 465.2%,631.6%和525.4%,并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
唐洪辉赵庆杨洋魏丹钱万惠邹伟杰
关键词:育苗基质苗木
拥挤感知对游客恢复性体验的影响--以福州城市公园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拥挤感知对游客的游憩体验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以情绪反应为中介变量,构建游客拥挤感知对恢复性体验影响的关系模型,选取福州的8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拥挤感知对恢复性体验的影响路径有2条,分别是"拥挤感知—恢复性体验"的简单路径和"拥挤感知—情绪反应—恢复性体验"的综合复杂路径;(2)拥挤感知可划分为物理拥挤感知与游憩拥挤感知2个维度,其中物理拥挤感知对恢复性体验的影响大于游憩拥挤感知;(3)游客的情绪状态对其恢复性体验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公园建设、管理过程中,注重游客的空间体验、关注游客的情绪,可有效提升游客的恢复性体验。
刘凡傅伟聪王敏华董建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情绪反应结构方程模型
北京市六环内城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及结构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六环内城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以及结构特征,梳理北京市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探索北京市城市道路附属绿地存在的问题及梯度变化规律。【方法】以0. 5 m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目视解译北京六环外1 km范围内道路,以每种类型道路总长度的10%作为调查长度,利用Arcgis对该范围已命名道路随机选取实地勘测路段,调查选取路段木本植物树种、胸径、冠幅等指标,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多样性及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记录北京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33科、61属、77种,其中乔木59种、灌木15种、藤本3种;使用数量最多、频度最高的树种为国槐;北京本地种62种;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沿环路呈现了由城内向城外逐步增加的变化趋势;乔木平均胸径24. 07 cm,平均胸径沿环路由内向外逐渐减小,胸径等级分布在Ⅱ级数量最多;径级较大的树木占比由城内向城外逐渐减少,国道与胡同较大径级树木比例高于其他类型道路;乔木平均冠幅6. 33 m,Ⅳ级冠幅即6~8 m最为常见;各环路间冠幅由城内向城外逐渐减小,国道与胡同大冠幅树种占有较大比例。【结论】北京市道路绿地的物种多样性不高,优势树种优势度过强,尤其是北京市市树国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使用频率上都远高于其他树种;在乔木树种中,青年期占比较高,分布不均匀,幼年期树种过少;整体树冠覆盖较好,冠幅分级分布均衡;北京市道路绿地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明显,沿环路由城内向城外显示出物种增加、胸径和冠幅减小的梯度变化;城市道路(环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胡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大径级树木多分布于国道与胡同,公路冠幅大于城市道路。
马杰马杰
关键词:多样性环路
人为干扰对广州南沙河涌沿岸植物景观特征的影响
2023年
为了解人为干扰对河涌沿岸植物景观特征的影响,选取广州市南沙区4条河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人为干扰强度下河涌沿岸植物景观特征的差异及不同植物景观特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河岸植物景观在数量特征、生活型特征、功能特征以及绿量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轻度干扰相比,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下的河岸植物种类平均多1种、乔木占比平均高26.8%和18.5%,草本占比平均低25.6%和20.8%、生态植物占比平均低17.0%和24.8%。中度干扰下食用植物占比较高,重度干扰下观赏植物占比较高。2)从河岸总体植物景观特征来看,生态植物占比随建筑物盖度增加而降低,食用植物占比和观赏植物占比随建筑物盖度增加而增加,植物绿量随风水植物占比增加而增加。3)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河岸植物景观特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轻度干扰下,植物种类、乔木占比、风水植物占比随建筑物盖度增加而增加,植物绿量随建筑物盖度、风水植物占比增加而增加;中度干扰下,生态植物占比随建筑物盖度增加而降低,食用植物占比随建筑物盖度增加而增加,绿化覆盖率随植物数量、生态植物占比增加而增加;重度干扰下,绿化覆盖率随生态植物占比增加而增加,植物绿量随植物种类增加而增加。参考不同人为干扰对河涌沿岸植物景观特征的影响分析,为珠三角河涌沿岸植物景观风貌延续与建设提出了建议。
唐赛男范应龙王子研张昶王成
关键词:植物景观
福州冬季兰花植物园舒适度对比
2015年
选择2月中旬晴朗天气,通过对冬季福州市3个兰花专类园(分别位于远郊、近郊、市中心)6个监测点的温度、湿度、风速、热力指数、湿球指数、露点温度等数据的采集,采用综合舒适度指数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了3个兰花植物园温度、湿度、风速及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对比变化,并对兰花植物园与福州市背景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各兰花专类园的温度、湿度呈&quot;U&quot;字型变化,温度在13:00~15:00时较高,7:00时最低;湿度在7:00时最高,13:00左右最低;风速呈不规则式变化;综合各下垫面,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呈U字型变化;冬季3个点皆为林缘舒适度高于园内;3个兰花植物园的舒适度对比为远郊〈近郊〈市区;与市区背景气象数据相比得出,3个兰花植物园的相对湿度大于市区,平均温度及平均风速明显小于市区.
朱志鹏黎俊仪傅伟聪陈梓茹蔡晓乐董建文
关键词:小气候日变化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