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A9B01)

作品数:24 被引量:146H指数:7
相关作者:谢拥群吴义强郑霞李新功余雁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化学工程
  • 4篇农业科学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纤维
  • 6篇植物纤维
  • 6篇复合材料
  • 6篇复合材
  • 5篇毛竹
  • 5篇发泡
  • 5篇发泡材料
  • 4篇力学性能
  • 4篇聚乳酸
  • 4篇聚乳酸复合材...
  • 4篇力学性
  • 3篇淀粉
  • 3篇压强度
  • 3篇玉米淀粉
  • 3篇塑料
  • 3篇竹材
  • 3篇竹纤维
  • 3篇相容性
  • 3篇响应面
  • 3篇响应面法

机构

  • 12篇福建农林大学
  • 9篇中南林业科技...
  • 4篇国际竹藤网络...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国家林业局北...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拉瓦尔大学

作者

  • 9篇谢拥群
  • 8篇吴义强
  • 5篇李新功
  • 5篇郑霞
  • 4篇余雁
  • 4篇牛敏
  • 3篇张彦华
  • 3篇林振
  • 3篇林金国
  • 3篇左迎峰
  • 3篇顾继友
  • 2篇费本华
  • 2篇秦志勇
  • 2篇黄艳辉
  • 2篇王水英
  • 2篇刘主凰
  • 2篇余妙春
  • 2篇魏微
  • 2篇赵荣军
  • 2篇魏起华

传媒

  • 5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福建林学院学...
  • 2篇功能材料
  • 2篇竹子研究汇刊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中国造纸
  • 1篇现代塑料加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塑料科技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造纸学报
  • 1篇世界竹藤通讯
  • 1篇材料导报(纳...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纤维与生物降解塑料界面相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分析了植物纤维/生物降解塑料界面的相容性及影响因素,从植物纤维表面改性处理和生物降解塑料改性处理两方面介绍了改善植物纤维与生物降解塑料界面相容性的方法,并展望了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趋势。
李新功吴义强郑霞秦志勇
关键词:植物纤维生物降解塑料相容性改性
生物可降解竹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被引量:7
2009年
生物可降解竹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是以竹纤维和生物可降解塑料为原材料经过特定工艺加工而成。其成型工艺主要包括模压成型、注射成型、挤出成型以及层压成型等。本文较详细阐述了上述4种成型工艺及成型过程中关键问题。
李新功吴义强郑霞
关键词:生物可降解
水玻璃凝胶对植物纤维发泡材料抗压强度的研究Ⅰ.凝胶合成的工艺优化
2013年
为了增强植物纤维发泡材料的抗压强度,采用响应面法对溶胶—凝胶法增强植物纤维发泡材料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影响材料抗压强度的pH值、二氧化硅浓度和水玻璃添加量3个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各因素间均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且对抗压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水玻璃添加量>二氧化硅浓度>pH值;(2)优化工艺条件:二氧化硅浓度为0.7mol.L-1,水玻璃凝胶添加量为55%,pH值为6,且在此条件下得到材料的抗压强度为50.1 kPa;(3)抗压强度与各因素的关系模型可表示为:Y=46.61+4.17A-0.30B+2.78C-0.60AB-0.73AC-0.72BC-2.57A2-0.89B2-0.77C2,R2=0.998 7,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林振牛敏谢拥群
关键词:响应面法抗压强度
增塑剂种类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分别以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400和甲酰胺为增塑剂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进行增塑处理,研究增塑剂种类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TGA以及旋转流变仪对复合材料的相容性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熔融指数、力学性能和吸水率。结果表明,增塑剂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改善效果依次为甘油>甲酰胺>乙二醇>聚乙二醇400。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吸水率受相容性影响,呈现相容性越好,力学强度越大,断裂伸长率越大,吸水率越低的趋势。醇类增塑剂增塑复合材料的熔融流动性随着分子链增长逐渐变差,而甲酰胺增塑复合材料的熔融流动性过大。
左迎峰顾继友张彦华吴义强
关键词:玉米淀粉聚乳酸乙二醇聚乙二醇400甲酰胺
不同种源毛竹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异被引量:11
2010年
对不同种源毛竹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揭示了不同种源毛竹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浙江衢县种源毛竹材纤维长度、长宽比和纤维素含量均大于其它5个毛竹种源。不同种源毛竹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长宽比差异均极显著。培育毛竹纸浆材应优先选择浙江衢县种源。
林金国陈金明王水英刘主凰
关键词:种源毛竹材纤维形态化学成分
植物纤维基发泡材料中有机—无机两相杂化效果表征被引量:3
2014年
植物纤维基发泡材料是以植物纤维和几种胶粘剂成分为有机相,硅铝化合物为无机相,在液体发泡环境中制备出的一种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为考察材料中有机—无机两相的杂化效果,采用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SEM-EDXA)对材料的官能团、微观形貌以及无机元素在纤维基材料表面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杂化材料中存在Si-O-Si和Si-O-Al化学键,并通过Si-O-Si键和Si-O-Al键在纤维中连接形成SiO2-Al2O3无机杂化相;在纤维断面由内而外Si、Al元素分布均匀,无机杂化复合体通过扩散和渗透与纤维细胞壁物质进行杂化复合,杂化后材料获得较好的热稳定。因此,硅铝无机相与纤维有机相能够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两相界面结合效果较好。
吴振增魏起华谢拥群牛敏庄清平陈汀杰
关键词:超轻质植物纤维发泡材料
偶联剂在改善天然植物纤维/塑料界面相容性的应用被引量:26
2010年
天然植物纤维界面特性十分复杂,其表面表现出很强的化学极性,导致天然植物纤维与塑料基材界面间相容性差,粘结力小,从而影响了植物纤维/塑料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因此,天然植物纤维/塑料界面相容性是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问题。本文概述了改善天然植物纤维/塑料界面相容性的常用偶联剂的特点和应用,偶联机理以及研究、应用现状,展望了应用于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的偶联剂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新功吴义强郑霞秦志勇
关键词:天然植物纤维塑料相容性偶联剂
水玻璃凝胶对植物纤维发泡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Ⅱ.发泡材料制备及性能的表征
2013年
为增强植物纤维发泡材料的抗压强度,在其发泡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玻璃凝胶,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同时采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内部基团、热稳定性和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随水玻璃凝胶添加量增加而增大。当水玻璃凝胶的添加量为0时,抗压强度为45.04 kPa;60%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为55.02 kPa。(2)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为:凝胶添加量43%,发泡剂用量57 mL,化学浆比重2%,胶粘剂用量34 mL,且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材料的抗压强度为60.01 kPa。(3)水玻璃凝胶能提高材料的密实程度和热稳定性。
林振牛敏谢拥群周建波
关键词:抗压强度响应面法
毛竹单根纤维的力学性质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以毛竹为实验材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植物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对133根毛竹纤维的纵向力学性能进行了测量。该技术采用球槽型夹紧方式,解决了植物短纤维难以夹持,以及测试过程中纤维的扭转和剪切问题,测得平均断裂载荷为158.0mN,平均纵向抗拉强度为752.0MPa,平均纵向弹性模量为23.3GPa,平均断裂应变为3.34%。另外,研究了被拉伸纤维的初始长度对纵向力学性质的影响。
黄艳辉费本华余雁王戈赵荣军
关键词:毛竹单根纤维力学性质抗拉强度跨距
木材微纤丝角四种测试方法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法、偏振光显微镜法、纹孔观察法和近红外光谱预测法对杉木木材的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株杉木,纹孔观察法测得的微纤丝角平均值最大,X射线衍射法次之,偏振光显微镜法最小,三种方法得到的微纤丝角差异不显著;对于不同年轮的微纤丝角,X射线衍射法测定值于第20年轮以后变得最大,纹孔观察法测定值上下浮动最大,偏振光显微镜法测定值相对最为集中,越远离髓心三种方法的测定值曲线吻合得越好,同一年轮微纤丝角采用不同方法测定时差异不显著;对于同一年轮的微纤丝角,偏振光显微镜法得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大于4°,而纹孔观察法相差达到21.53°,其标准偏差也达到4.75。近红外光谱预测法和X射线衍射法均属于无损检测法,它们两个联立建立的模型精度高,预测性和重现性好、便于实现在线分析,其校正模型和验证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了0.81和0.75,校正标准误差和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1.79和2.02。另外,其他三种方法均可以与近红外光谱技术联用来预测该木材的微纤丝角,显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同时,文章分析了这四种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以便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
黄艳辉费本华赵荣军
关键词:X射线衍射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