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2130106)
- 作品数:4 被引量:41H指数:3
- 相关作者:赵虹胡卫国胡铁柱曹廷杰王西成更多>>
- 相关机构: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漯麦26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漯麦26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对漯麦26的产量形成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7517,株高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关联度为0.6988。其他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依大小表现为:有效穗(0.7501)、成熟期(0.7448)、千粒重(0.7282)、生育期(0.7256)、抽穗期(0.7235)、成穗力(0.7163)、成穗率(0.7092)、分蘖力(0.7015)。在今后的高产示范及推广应用中,应针对漯麦26的这一特点,制定相应的栽培措施以稳定穗粒数,充分发挥其高产稳产潜力。
- 李爱国宋晓霞张文斐
- 关键词: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
- 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表型特点及育种现状浅析被引量:8
- 2020年
- 本文根据2017-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比较试验结果,对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抗病性及亲本来源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当前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的特点,以期为该区域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88个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为7080.0 kg/hm^2,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580.5万/hm^2,千粒重42.6 g,穗粒数31.6粒。与对照品种周麦18相比,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延长0.3 d,株高增加0.4 cm,有效穗数增加25.5万/hm^2,千粒重降低0.8 g,穗粒数减少0.8粒。(2)参试品种的品质表现为,蛋白质含量14.3%,湿面筋含量28.6%,吸水率60.0%,稳定时间6.1 min,容重804.7 g/L,形成时间4.6 min,延伸性148.4 mm,弱化度96.6 FU.,出粉率69.8%。单项指标达到中强筋、强筋小麦标准的品种较多,但综合指标仅5个品种达到强筋小麦标准,12个品种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其余161个均为中筋品种,没有弱筋品种。(3)在抗病性方面,呈现抗条锈病、叶锈病能力强,抗赤霉病、纹枯病能力差的特点。(4)当前的小麦育种仍以传统杂交为主,单交、复交选育品种占比94.7%。从地域分布看,河南育成品种最多。河南、安徽、陕西、江苏、山东和北京育成品种占比分别为59.0%、17.6%、8.0%、7.5%、4.8%、3.2%。从单位类型看,种子公司(99个,占比52.7%)比其他单位有更多品种参试。育种优势单位较为集中,育成品种数前20名的单位选育了91个新品种,占比48.7%。从亲本利用来看,68个品种利用了周麦(存麦)系列作亲本、21个品种利用了百农系列作亲本、16个品种利用了郑麦系列作亲本、13个品种利用了西农系列作亲本、11个品种利用了淮麦系列作亲本、10个品种利用了新麦系列作亲本、6个品种利用了山农系列作亲本、15个品种利用了其他系列品种作亲本。
- 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赵月强张文斐王改革
- 关键词:小麦表型特点育种黄淮南片
- 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分析被引量:20
- 2021年
-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上升,企业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导力量;2001-2005审定品种60个,2006-2010年审定76个,2011-2015年审定95个,2016-2020年审定324个。品种选育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占比90.99%;种质资源利用集中、品种同质化严重。亲本资源集中在周麦16(87次)、矮抗58(76次)、周麦22(59次)、豫麦21(35次)等种质上。企业选育品种数由2001-2015年间的86个上升至2016-2020年间的202个,占同期科研机构育成品种数比例由54.7%上升至185%。(2)品种单产增长,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延长。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均产分别为7932.4 kg·hm-2、7488.6 kg·hm-2。半冬性品种单产增加了610 kg·hm-2,穗粒数增加3粒,千粒重提高4.7 g,生育期延长3.3 d;弱春性品种单产增加672.8 kg·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7 g,生育期延长5 d。(3)品质改良取得进展,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的稳定时间分别上升了2.6 min、0.7 min。审定品种以中筋为主,中强筋(含强筋)较少,弱筋最少;单一指标达标品种多,综合指标达标品种少,品质结构不平衡。(4)河南省小麦育种宜选择高生物产量(株高80~85 cm)、适宜群体(550~660万穗·hm-2)、高结实率(穗粒数35~40粒)、高千粒重(≥45 g)的中大穗品种,需重点改良蛋白质质量,促进各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
- 李爱国宋晓霞张文斐王改革
- 关键词:小麦品种育种特点表型性状
- 河南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被引量:11
- 2010年
- 采用高稳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和稳定性参数法,对2008-2009年度河南省冬水Ⅱ组小麦新品种(系)区域试验的13个品种(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豫教5号和周99233是2个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型的优良小麦新品系;平安08-8、天禾077、百农69具有一定的高产潜力,但稳产性稍差。3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 曹廷杰胡铁柱王西成赵虹胡卫国
- 关键词:区试高产稳产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