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100501) 作品数:55 被引量:458 H指数:13 相关作者: 钟秀丽 刘晓英 李学军 梅旭荣 刘曙东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冬小麦节水高产的土壤水分阈值及其动态 被引量:5 2015年 明确影响作物产量的土壤水分阈值,对作物水分亏缺诊断及非充分灌溉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灌水次数形成土壤供水差异,在河北省衡水试验站开展2011/2012年度冬小麦田间试验,探讨冬小麦产量与7个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土壤水分阈值及其动态。结果表明,6个亏水处理与充分供水对照在土壤浅层的水分差异最大,且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4、0.8、1.2m土层深度的差异分别为19.7%~36.5%、9.3%~21.7%和2.9%~9.7%。6个亏水处理与对照之间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之间为二项式函数关系,且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式,其显著程度随生育期推进及土层深度而变化。其中0.4m土层深度水分含量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影响小麦产量的土壤水分阈值随着生育期推进总体呈下降趋势。自拔节孕穗期至乳熟期,0.4、0.6、0.8、1.0、1.2以及1.6m土层深度的水分阈值由田持的83.1%~95%降至72.3%~90.0%。依据对照与亏水处理之间的土壤水分动态差异、全生育期平均土壤水分差异、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动态关系显著性程度4个方面的分析,提出0.4m为适宜的水分亏缺诊断深度,相应地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乳熟期的土壤水分阈值分别为95.0%、98.4%、79.9%、73.7%、88.6%、79.6%和75.7%。 赵叶萌 李玉中 刘晓英 钟秀丽 曹金峰关键词:冬小麦 农杆菌浸根对小麦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再裂区设计,以小麦基因型西农979、西农889、郑麦9023为主区,浸根所用小麦根长4、7、10cm为副区,农杆菌浓度0、0.5、1.0、1.5OD为副副区,对农杆菌浸根后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西农889的根系生长速率、根系活力、POD活性以及SOD活性均高于郑麦9023与西农979;随浸根根长的增加,根系生长速率、幼苗根质量、根系活力、POD活性均增加,MDA质量摩尔浓度在根长为4~7cm时增加,7~10cm时变化不明显,而苗高随根长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与CK相比,农杆菌浓度为0.5OD时,小麦根系生长速率、幼苗根质量以及根系活力略有升高,随着农杆菌浓度的增加,则均明显下降,MDA质量摩尔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POD活性与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综合农杆菌浸根处理对小麦苗期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农杆菌浸根较适宜的菌液浓度为0.5OD,根长为10cm,较适宜转化的基因型为西农889。 黄望启 杨赛奇 徐开杰 孙凤丽 宋立立 刘曙东 奚亚军关键词:小麦 农杆菌 浸根 幼苗 小麦熟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4 2012年 抽穗期、始花期和开花期是衡量小麦成熟期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效应,对小麦品种改良至关重要。为了给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波兰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系中13杂交后代的F8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构建由A染色体组和B染色体组共14个连锁群构成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15个SSR标记位点,图谱全长822.9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7.16cM;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两年的环境中检测到分别位于1A、5A、6A、7A、2B、4B、5B和6B染色体上的8个抽穗期QTL,5个始花期QTL和6个开花期QTL。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0.12%~31.51%、11.98%~19.75%和9.64%~20.27%。无论是抽穗期、始花期或开花期,都在4B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其相关的QTL,说明4B染色体与小麦成熟期关系密切。另外,在1A染色体上检测出2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8.13%和31.48%,说明1A染色体控制小麦抽穗期的作用较大。本研究检测出多个成熟期相关的QTL与连锁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仅0.01cM,近乎共分离,可在育种中直接用于成熟期的分子辅助选择。 杨睿 杨兴圣 刘联正 李华 钟欢 王竹林 刘曙东关键词:普通小麦 波兰小麦 成熟期 抗旱丰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长8744的选育 被引量:11 2012年 根据性状互补和累加的亲本配制原则,以晋麦62号为母本、98-6160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组合。早代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法,高代采用测产、选穗、田间农艺性状和室内籽粒性状考察相结合等方法,使杂种基因型的各种性状得以充分表达和有效选择,使育成品种长8744具有抗旱丰产、稳产广适、综合农艺性状好等特点。 张俊灵 孙美荣 张东旭 李岩华 闫金龙 申书珍关键词:小麦 选育方法 基于产量响应诊断冬小麦水分亏缺适宜土层及其水分阈值 被引量:14 2014年 明确作物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是实施非充分灌溉的科学基础。该文在华北气候下,通过设置不同灌水次数造成处理间的土壤供水差异,探讨了大田冬小麦籽粒产量与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系统分析了影响小麦产量的水分阈值,提出了适宜的土壤水分诊断深度。结果表明:不论从土壤水分动态、还是从全生育期平均水分来看,亏水处理与充分供水对照在浅层土壤的水分差异最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0~0.4、0~0.8、0~1.2 m的水分差异分别在19.7%~36.5%、9.3%~21.7%和2.9%~9.7%之间。此外,土壤水分变异程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的水分与小麦产量关系多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函数,但函数关系的显著程度随生育期及土层深度而变化,其中0~0.4 m的水分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影响小麦产量的水分阈值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自拔节孕穗至乳熟期,0~0.4、0~0.6、0~1.0、0~1.2及0~1.6 m的水分阈值由田间持水率的83.1%~95%下降到72.3%~90.0%。依据处理间土壤水分动态差异、全生育期平均水分差异、不同土层的水分变异程度、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关系显著性程度4方面的分析,该文提出0~0.4 m为适宜的水分亏缺诊断深度,相应在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乳熟期的水分阈值分别为95.0%、98.4%、79.9%、73.7%、88.6%、79.6%和75.7%。该结果对小麦亏缺灌溉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赵叶萌 刘晓英 钟秀丽 曹金峰 任图生 冯丹红关键词:土壤 灌溉 水资源 冬小麦 外引小麦种质材料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对国际挑战计划项目(GCP)提供的146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千粒质量、穗粒数、单株穗数、株高、籽粒饱满度及产量等性状的综合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产量、穗粒数、单株穗数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抽穗期和成熟期对穗粒数、产量和千粒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供试品种中筛选出大穗丰产品种8个,大粒丰产品种8个,矮秆丰产品种5个,综合农艺性状好、丰产性突出的优良品种25个。 张俊灵 孙美荣 张东旭 闫金龙 申书珍关键词:小麦 种质材料 小麦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D多态性及其与6-SFT-A2的累加效应 被引量:2 2016年 小麦6-SFT是果聚糖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以23份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5份D基因组材料(DD)为多样性代表群体材料,通过测序分析小麦6-SFT-D基因的序列多态性,根据多态性开发6-SFT-D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由154份六倍体普通小麦构成的自然群体的6-SFT-D基因单倍型(haplotype)与表型性状的关联特性和基因累加效应。在28份多样性代表群体中,共检测到6-SFT-D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均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构成3种6-SFT-D基因单倍型;而在自然群体中只检测到6-SFT-D的两种单倍型。根据6-SFT-D基因2850 bp位点的T/C变异开发等位变异特异PCR标记。关联分析表明,6-SFT-D单倍型分别与灌溉条件下的千粒重和穗长显著关联,单倍型Hap I是提高千粒重的优异等位变异;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同时具有6-SFT-D与6-SFT-A2优异等位变异小麦材料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材料,说明6-SFT-D和6-SFT-A2优异等位变异对于提高千粒重表现累加效应。 岳爱琴 李昂 毛新国 昌小平 柳玉平 李润植 景蕊莲关键词:普通小麦 单核苷酸多态性 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早衰鉴定指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探索小麦抗早衰性的早期鉴定指标,采用种子萌发试验比较了不同抗早衰类型的3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萌发种子的芽长、胚芽鞘长、主胚根长、种子根数、根系活力、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总鲜重、总干重、根芽干重、干物质含量等指标与抗早衰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萌发种子的芽长、胚芽鞘长、主胚根长、种子根数、根系活力、总鲜重及根芽干重等7项指标均与小麦抗早衰性无明显相关性;萌发种子的总干重、干物质含量与小麦抗早衰性有部分相关性,但不能准确区分抗早衰型和典型早衰型品种(系);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能较好区分不同抗早衰类型的小麦品种,可作为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早衰性的鉴定指标。 卜斌 徐开杰 王勇锋 孙风丽 刘曙东 奚亚军关键词:小麦 干物质含量 SWAT模型最佳子流域划分方案研究——以云南洱海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2012年 应用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以区域气候复杂的云南省洱海流域为例,研究不同子流域划分数量对径流和泥沙负荷模拟结果的影响,以明确洱海流域合理的子流域划分方案。结果表明,随着子流域划分数量的增加,年均径流深增加但敏感性较小,相对偏差仅0.89%;年均泥沙负荷减少而敏感性较大,相对偏差达21.21%。经综合权衡年均径流和泥沙负荷对子流域划分响应的敏感性,提出洱海流域合理的子流域划分临界值为137个,相应子流域平均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0.73%。在大于该临界值的划分水平下,模拟的年均径流深和泥沙负荷趋于稳定,但对进一步提高模拟精度无明显效果。研究结果对其它地形地貌复杂的流域水文模拟和非点源污染模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李曼曼 韩会玲 刘晓英 郝卫平关键词:SWAT模型 洱海流域 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编码区等位变异与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小麦籽粒大小及其在水、旱两种生态环境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研究小麦粒重与抗旱性的关系对品种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粒重相关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抗旱性,进而确定抗旱高产的优异等位变异基因型,为利用该基因型进行小麦抗旱高产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粒重基因Ta 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的中国春和兰考大粒(977 bp多一个"T"碱基插入)为亲本构建的含有325个株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依据序列"T"碱基插入设计引物,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鉴定RIL群体中Ta 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基因型,并对其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在水、旱两种生态环境下,测定小麦开花期、灌浆中期和乳熟期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茎秆可溶性糖含量、抗旱指数等与抗旱紧密相关的指标,考察粒长、粒宽、千粒重等粒重相关性状,并研究这些抗旱相关指标及粒重相关性状与小麦粒重基因Ta 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可以准确地将小麦RIL群体按Ta 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分为兰考大粒基因型(TT)、中国春基因型(tt)以及杂合基因型(Tt),且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高分辨率熔解曲线的差异是由"T"碱基插入引起的。水、旱两种生态环境下,RIL群体中TT、Tt基因型材料与tt基因型材料相比,粒长、粒宽、千粒重等粒重相关性状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茎秆可溶性糖相关性状、抗旱指数等抗旱相关指标的差异普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旱胁迫下,小麦RIL群体不同基因型材料的粒长、粒宽、千粒重等粒重相关性状、叶绿素荧光参数除初始荧光Fo外均有所降低,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则有所增加。但TT、Tt基因型材料的粒长、粒宽、千粒重及叶� 李扬 李立群 高欣 杨璐 寇程 吕千 刘天红 杜登峰 李学军关键词:小麦 RIL群体 抗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