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117201)

作品数:42 被引量:717H指数:16
相关作者:魏兴华李自超韩龙植曹桂兰张洪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水稻
  • 11篇性状
  • 10篇微卫星
  • 10篇微卫星标记
  • 9篇粳稻
  • 7篇基因
  • 6篇数量性状
  • 5篇胁迫
  • 4篇性状基因
  • 4篇野生
  • 4篇野生稻
  • 4篇栽培
  • 4篇数量性状基因
  • 4篇数量性状基因...
  • 4篇普通野生稻
  • 4篇种质
  • 4篇耐冷
  • 4篇耐冷性
  • 4篇SSR标记
  • 3篇孕穗

机构

  • 1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吉林省农业科...
  • 7篇山西农业大学
  • 5篇云南省农业科...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3篇首尔大学
  • 3篇韩国农村振兴...
  • 2篇江西省农业科...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宁夏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孝感学院

作者

  • 12篇魏兴华
  • 11篇李自超
  • 10篇曹桂兰
  • 10篇韩龙植
  • 8篇张洪亮
  • 7篇张三元
  • 7篇袁筱萍
  • 6篇张俊国
  • 6篇杨春刚
  • 6篇汤圣祥
  • 5篇徐群
  • 5篇余汉勇
  • 5篇徐福荣
  • 5篇王一平
  • 5篇戴陆园
  • 4篇汤翠凤
  • 4篇吕建珍
  • 4篇孙俊立
  • 4篇王美兴
  • 4篇齐永文

传媒

  • 10篇中国水稻科学
  • 9篇作物学报
  • 5篇植物遗传资源...
  • 4篇科学通报
  • 3篇Scienc...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Journa...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Rice s...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12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的检测被引量:18
2006年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R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B家系群中的分布以及所检测到的QTL数目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QTL与环境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水稻结实率在F3家系群中呈接近正态或偏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水稻结实率相关的QTL14个,分布于第1、2、3、4、6、7、8、10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15.3%。分别位于第1、2、6和12染色体RM1-RM259、RM263~RM6、RM340-RM30、RM270~RMl7区间的qSSR1、qSSR2、qSSR6和口SSRl2至少在2种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4.8%。7.2%、7.6%。10.7%和7.4%。10.4%。以上多数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韩龙植张三元乔永利金钟焕徐福荣曹桂兰南钟浩戴陆园芮钟斗高熙宗
关键词: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微卫星标记
东南亚与南亚稻属AA基因组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被引量:8
2008年
选用36对水稻微卫星(SSR)引物,对稻属428份东南亚及南亚AA组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选取的SSR标记均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达100%。36个多态位点共扩增出31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3-17个,平均8.6。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平均为0.650,变幅为0.337(RM455)-0.865(RM169)。东南亚稻属AA组的SSR多样性大于南亚,两地区又以普通野生稻的多样性指数(He)最大。种(类型)间遗传分化东南亚小于南亚,其中以尼瓦拉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分化程度最大。特异等位基因的数量、涉及的位点数及频率均表明东南亚及南亚稻属AA组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而某些特异位点(如RM161)等位基因所显示的较高频率,则表明该位点较高的鉴别效率。
吕建珍张晓丽王海岗袁筱萍徐群王一平余汉勇魏兴华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
Assessing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of improved rice varieties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s被引量:5
2009年
To assess the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of improved rice varieties, a total of 512 modem varieties including 301 indica and 211 japonica accessions were analyzed using 36 microsatellites. The Fst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0.002 to 0.730 among the loci with an average of 0.315.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was detected at 94.4% of the loci studied (P 〈 0.05, pairwise Fst tests),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a high level of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within the improved varieties. At 18 loci, about 74%-98% of the alleles of indica and japonica accessions were distributed in two ranges of amplicon length.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trends were significantly nonrandomly associated. Using the differentiation trends at the 18 loci, microsatellite index (MI) was proposed for discrimination of the two subspecies. When rice accessions with MI value greater than zero were classified as indica, and those with MI value smaller than zero were classified as japonica, about 96.1% of the accessions could be classified. This result agrees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orphological-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indicating that this method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Yongwen QiHongliang ZhangDongling ZhangMeixing WangJunli SunLi DingFenghua WangZichao Li
盐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以选自30个国家的402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自然条件和盐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各个国家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抽穗期明显推迟,秆长和穗长明显缩短,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降低。在盐胁迫下共筛选出了18份具有较强的耐盐性的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和聚类结果的分析表明,各个国家间粳稻选育品种耐盐性和聚类结果与各国家所处地理位置、纬度和气候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
付华张启星曹桂兰王兴盛韩龙植
关键词:耐盐性盐胁迫聚类分析
中国籼稻亚种内的群体结构及地理生态分化被引量:3
2012年
籼稻是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广为种植的主要栽培稻亚种,同时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恢复系的主要来源.研究籼稻亚种内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栽培稻亚种内的分类和演化以及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36个SSR标记对1582份籼稻地方品种的群体结构和地理生态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所做基于模型和基于遗传距离的群体结构表现一致,即早籼稻生态型可划分为4个地理生态群,中间型生态型可划分为3个地理生态群,晚籼稻生态型可划分为2个地理生态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空间隔离是形成地理分化的主要原因.地理生态群既体现了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又是对不同生态环境适应的反映,可用于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群划分的依据.根据SSR标记在各个生态型及地理生态群的基因型分布,筛选了可用于鉴别各生态型和地理生态群的SSR特征等位变异并建立了相应的SSR分子判别式.通过SSR分子判别式选择籼稻的中间类型开展籼粳杂种优势研究以及选择不同地理生态类型开展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研究,有助于突破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和加强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利用.
张冬玲张洪亮齐永文王美兴孙俊立丁立李自超
关键词:籼稻SSR标记
中国粳稻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的鉴定与筛选被引量:6
2008年
鉴定粳稻耐低磷种质资源对我国粳稻耐低磷育种和耐低磷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田间低磷和正常施磷条件下,以单株相对籽粒产量为指标,对来自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稻区的356份粳稻核心种质进行了耐低磷性鉴定。结果表明:东北稻区的平均相对籽粒产量最高,达0.81;华北稻区的相对籽粒产量最低。筛选出76个耐低磷材料、44个低磷敏感材料和236个中间类型材料;东北稻区耐低磷材料所占比例最高,西北稻区最低。
穆平黄超李自超
关键词:水稻核心种质耐低磷
利用SSR标记进行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水稻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宽窄及品种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是品种能否在当地有效推广种植的关键因素。为了扩大水稻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选用分布于水稻基因组的12条染色体上的30对SSR引物,对国内外的18个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选取的30对SSR引物有28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3%。这些多态性引物在18个材料中共扩增出144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平均5.14,/位点。Nei遗传距离及系统聚类和带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SSR标记可将18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同一生态型的稻种基本聚为一类.部分不同生态型的稻种聚在一起,说明这几个品种之间有了一定的基因交流,具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育种亲本的选择不能单单考虑生态型。
杨致荣李润植魏兴华
关键词:粳稻SSR标记
稻属AA染色体组8个种间SSR多样性与亲缘关系被引量:5
2006年
选用平均分布于水稻基因组的30对SSR引物,对AA染色体组8个野生稻种共42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本试验选取的30个SSR标记均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30个多态性位点共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24,每个位点可扩增出3~10个等位基因,平均7.47个;等位基因有效数(Ae)变幅为1.25~8.91,平均5.45。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J)为0.454~2.386,平均1.826;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199~0.888,平均0.774。系统聚类和带型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亲缘关系最近,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则与巴蒂野生稻(O.barthii)关系最为密切,杂草稻(ospontamea)与普通野生稻(Qrufipogon)、亚洲栽培稻(osativa)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展颖野生稻(oglumaepatula)、长雄蕊野生稻(Qlongis—taminata)与AA组其他稻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杨致荣李润植魏兴华
关键词:稻属多样性亲缘关系
粳稻发芽期耐碱性的QTL检测被引量:7
2009年
以粳粳交高产106/长白9号的200个F2:3株系为作图群体,在0.15%Na2CO3溶液碱胁迫下,进行了水稻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的鉴定评价,并以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结果表明,在F3株系群中水稻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均呈单峰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共检测到碱胁迫下与水稻发芽率相关的QTL 7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4.05%~12.61%,其中位于第6染色体RM225-RM204区间的qGC-6和位于第9染色体RM219-RM3700区间的qGC-9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2.61%和10.85%。共检测到与水稻发芽率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 6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82%~28.07%,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RM29-RM221区间的qRGC-2、位于第6染色体RM225-RM204区间的qRGC-6-1、位于第9染色体RM219-RM3700区间的qRGC-9和位于第12染色体RM260-RM3226区间的qRGC-12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28.07%、15.35%、15.61%和18.91%,为主效QTL,但其相应的区间距离均较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所检测的QTL增效等位基因主要表现为部分显性和超显性。
祁栋灵李丁鲁杨春刚李明哲曹桂兰张俊国周庆阳徐锡哲张三元韩龙植
关键词:耐碱性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碱胁迫下粳稻幼苗前期耐碱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被引量:13
2009年
以粳粳交"高产106/长白9号"F2:3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0.15%Na2CO3溶液的碱性胁迫下,进行了水稻耐碱性鉴定,并以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幼苗前期的根数、根长和苗高及其相对碱害率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的检测。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在F3家系群中均表现为具有1~2个峰的连续分布,认为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碱胁迫下幼苗前期根数、根长和苗高及其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26个,分布于第1、5、6、7、8、9和11染色体上。其中,碱胁迫下与根数相关的QTL4个,qRN6-1和qRN1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分别为29.91%和13.42%;与根数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5个,qRRN11-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为23.86%;与根长相关的QTL6个,qRRL11-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为21.06%;与根长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2个,但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均较低;与苗高相关的QTL5个,qSH1和qSH11-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分别为15.81%和16.53%;与苗高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4个,qRSH5和qRSH6-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9.89%和34.63%。而这些解释率较大的QTL所处的标记区间距离,除qRN6-1相对较小(19.0cM)外,其余QTL的标记区间距离均大于26.3cM,需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在所检测到的QTL中,13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耐碱亲本长白9号,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敏碱亲本高产106;基因的主要作用方式为超显性或部分显性。
祁栋灵郭桂珍李明哲杨春刚张俊国曹桂兰张三元徐锡哲周庆阳韩龙植
关键词:耐碱性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