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715-004-0160)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黄建新郑科研董兆麟张晓瑞赵景联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诱变
  • 1篇诱变效应
  • 1篇生物塑料
  • 1篇塑料
  • 1篇酸酯
  • 1篇前体
  • 1篇紫外
  • 1篇紫外线
  • 1篇萃取
  • 1篇羟基
  • 1篇羟基丁酸
  • 1篇微球
  • 1篇细胞
  • 1篇细胞量
  • 1篇聚Β-羟基丁...
  • 1篇聚羟基烷酸
  • 1篇菌株
  • 1篇缓释
  • 1篇缓释微球
  • 1篇肌苷

机构

  • 5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黄建新
  • 2篇董兆麟
  • 1篇陈庆云
  • 1篇彭菊芳
  • 1篇王静
  • 1篇唐雪玲
  • 1篇王云海
  • 1篇罗莎
  • 1篇赵景联
  • 1篇张晓瑞
  • 1篇郑科研

传媒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光子学报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5
  • 2篇200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明物体“太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分离提取"不明物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并结合仪器进行综合鉴定。方法样品Ⅰ水溶解物经正丁醇萃取,萃取液和母液分别通过柱层析、乙醇沉淀分离提纯得到若干化合物和一主要白色沉淀化合物。白色沉淀经去脂、去蛋白、脱盐等处理,经核磁、元素测定及红外等综合分析,确定其基本组成。结果经分析,样品Ⅰ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醇,按照相同的处理方法,样品Ⅱ同样得到白色沉淀物,处理后经红外分析对照,基本物质也为聚乙烯醇。结论 1992年陕西发现的首例样品Ⅰ和河北2005年发现的样品Ⅱ,都是一种以聚乙烯醇为主,且含少量多糖物质,并且混杂有黏细菌、霉菌及芽孢细菌的复杂"不明物体"。
郑科研董兆麟
关键词:萃取核磁
He-Ne激光和紫外线对PHB产生菌的复合诱变效应被引量:6
2005年
采用紫外线、He -Ne激光及紫外线与He-Ne激光复合作用的方法,对本实验室的一株产PHB的细菌G -Q7进行诱变,以提高其产量 结果表明,紫外线和He -Ne激光单独作用,诱变效果不佳,而二者的复合作用却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用He- Ne激光辐照20min再经紫外线照射150s,正变菌株的细胞量为11. 5g/L,PHB含量为65%,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对诱变前后菌株积累的PHB产物的外观、热性质和13C- NMR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诱变使代谢途径中的某种酶发生了改变。
张晓瑞黄建新罗莎
关键词:HE-NE激光紫外线诱变细胞量
PHB-PEG共混物为载体药物缓释微球的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采用聚 β 羟基丁酸酯 (PHB)与聚乙二醇 (PEG)共混物为载体材料 ,以肌苷为模型药物 ,利用W1 O W2 型复乳蒸发技术制备肌苷缓释微球 .探讨了溶剂、稳定剂、药物浓度、载体材料等因素对微球产率、包埋率及体外释放率的影响 ,并优化了微球制备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 ,以二氯甲烷为溶剂 ,当明胶质量分数为 0 .6%、肌苷质量分数为 5%、PHB与PEG的质量比为 7 3时 ,制得的微球收率为 70 % ,包埋率为 81.6% ,且微球外观圆滑 .研究微球体外释放行为时发现 ,用上述条件制得的肌苷微球在释放的第 18小时时 ,达到了最大释放量 ,并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
赵景联陈庆云王云海黄建新
关键词:聚Β-羟基丁酸酯缓释微球肌苷
G-Ⅲy菌株发酵生产聚β-羟基丁酸和聚β-羟基戊酸共聚物的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改善G-Ⅲy菌株生产聚羟基烷酸酯(PHAs)的性能。方法通过添加前体物,对G-Ⅲy菌株发酵生产聚β-羟基丁酸和聚β-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G-Ⅲy菌株能以丙酸、戊酸为前体,以蔗糖为碳源合成PHBV共聚物;在2L自控发酵罐上,以丙酸为前体,发酵40 h细胞干重可达15.46 g/L,共聚物量可达9.60 g/L,HV组分含量占38.4%,且通过核磁共振分析此共聚物为3HB与3HV所组成的不规则共聚物。结论添加前体物G-Ⅲy菌可发酵生产PHBV共聚物。
黄建新唐雪玲
关键词:共聚物前体发酵
可完全降解性生物塑料——聚羟基烷酸(PHA)的开发研究
聚羟基烷酸(PHA)是替代化学合成塑料,消除白色污染最理想的热塑材料;也是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医疗植入和组织工程用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因此,PHA已成为世界上竞相开发研究的热点课题。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董兆麟孙雪南王静彭菊芳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