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889)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毕茜汤善宏杨桂涛李运明高柳村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军区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乙肝
  • 2篇细胞
  • 1篇对氯苯酚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 1篇树突状细胞
  • 1篇提成
  • 1篇小分子
  • 1篇小分子化合物
  • 1篇流式细胞
  • 1篇流式细胞术
  • 1篇氯苯
  • 1篇氯苯酚
  • 1篇酶联
  • 1篇酶联免疫
  • 1篇酶联免疫吸附
  • 1篇酶联免疫吸附...
  • 1篇免疫吸附
  • 1篇分子
  • 1篇苯酚

机构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成都军区总医...

作者

  • 2篇宋朝君
  • 2篇高柳村
  • 2篇李运明
  • 2篇杨桂涛
  • 2篇汤善宏
  • 2篇毕茜
  • 1篇靳江
  • 1篇张志勇

传媒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pCP能够增强树突状细胞对乙肝表面抗原肽提成能力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对氯苯酚(pCP)对乙肝疫苗反应性差志愿者外周血分离、诱导的DC细胞对乙肝表面抗原肽(HB-sAg)的负载及抗原提呈能力的影响。方法:用梯密度离心法分别分离10例对乙肝疫苗反应性差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黏附的单核细胞培养液中加入HBsAg、rhGM-CSF、rhIL-4、pCP培养7d诱导成熟的DC细胞(实验组),培养体系中不加人pCP为阴性对照组,不加人pCP及HBsAg为空白对照组,ELISA实验检测各自上清其IL-12水平;培养7d后DC细胞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3d后收集上清,ELISA实验检测其IFN-γ含量。结果:IL-12的水平在实验组(265.68±16.21)ng/L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168.76±10.01)ng/L(P<0.05)及空白对照组(87±5.79)ng/L(P<0.05);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3d后,上清中IFN-γ水平在实验组(773.04±32.73)mg/L也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573.59±26.11)mg/L(P<0.05)及空白对照组(362.81±24.27)mg/L(P<0.05)。结论:pCP能够有效增强乙肝疫苗反应性差志愿者外周血分离、诱导的DC细胞对HBsAg的负载及抗原提成能力,这种效应也能明显增强成熟的CD细胞对自身T淋巴细胞的刺激力,有望成为乙肝疫苗佐剂提高其临床效率。
汤善宏高柳村张志勇李运明毕茜宋朝君杨桂涛
关键词:对氯苯酚树突状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筛选能够增强B细胞与乙肝表面抗原肽结合能力的小分子化合物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筛选能够有效增强Epstein-Barr病毒转化的B细胞与HBsAg相关抗原肽结合能力的小分子化合物MLE(MHC loading enhancer)。方法:EB病毒转化的B细胞系与HBsAg17-31及全长在加或不加小分子化合物的情况下共孵育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FITC标记的HBsAg17-31肽段在不加小分子化合物与B细胞共孵育4 h候后(阴性对照)的45±7.87(P=0.008),对氯苯酚(pCP)为60.33±14.34(P<0.01);HBsAg全长与B细MFI为19.97±4.95,加甲醇的MFI为24.67±4.24(P=0.506),加正丁醇的则为胞共孵育4 h后,其阴性对照MFI值为26.67±1.53,加入甲醇的MFL值为31.33±2.08(P=0.078),加入正丁醇的为51.67±3.61(P<0.01),而加入pCP的MFI值为71.67±3.51(P<0.01)。结论:这些小分子化合物能够有效增强Epstein-Barr病毒转化的B细胞与FITC标记的HBsAg17-31肽段及其全长的结合能力,甲醇的催化能力较弱,正丁醇的催化能力明显强于甲醇,对氯苯酚的催化能力最强;为进一步将MLE应用于HBV免疫治疗、乙肝疫苗佐剂打下基础。
汤善宏高柳村李运明毕茜靳江宋朝君杨桂涛
关键词:MHCB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