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2DFA31110)
- 作品数:19 被引量:146H指数:7
- 相关作者:孙立忠刘永民郑军潘旭东朱俊明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分析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210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行孙氏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血管象鼻技术),14例(6.7%,14/210)术后发生脊髓损伤。收集并比较术后脊髓损伤和非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和主动脉CTA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仅主要肋间动脉(T8-L1)起自假腔与术后脊髓损伤发生密切相关(P=0.000)。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肋间动脉发自假腔(P=0.000)和年龄(P=0.016)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损伤相关。结论主要肋间动脉发自假腔,并且术后假腔很快血栓形成是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脊髓损伤的最直接的危险因素。
- 乔环宇潘旭东李晓南姚鹏刘宁宁白涛孙立忠刘永民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脊髓损伤肋间动脉脑脊液引流
- 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剥离夹层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 总结应用孙氏手术治疗TEVAR术后B型夹层逆剥的经验及早、中期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14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修复(EVAR)术后夹层逆行剥离患者,年龄31~65岁,平均(44.1±8.8)岁,均采用孙氏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CTA观察主动脉情况和患者术后并发症(心脑血管、截瘫和死亡等事件)发生率.结果 体外循环(188.6±25.7) min,选择性脑灌注(26.0±9.4) min.术后1例死于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截瘫及卒中.13例随访12~33个月,平均(18.3±6.1)个月.随访期内1例由于残存降主动脉假腔扩张再手术治疗,术后生存良好.结论 应用孙氏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EVAR术后夹层逆行剥离,术后早期效果较好,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 潘旭东李滨郑军薛金熔白涛刘永民朱俊明孙立忠
- 关键词:主动脉心脏外科手术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肺损伤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循环和肺泡灌洗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符合入组条件的ADD患者共53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前是否发生ALI分为两组:术前ALI组(A组,n=22)组和术前非ALI组(C组,n=31)。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时间、合并症、出入量、ICU呼吸机治疗时间等资料。选取术前12h(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3)和术后12h(T4)四个时间点测定氧合指数和PAI-1。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各因素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组间比较,各时间点A组氧合指数均低于C组,P<0.05。各时间点A组循环PAI-1值均高于C组,P<0.05。T2和T3时间点A组肺泡灌洗液PAI-1值均高于C组,P<0.05。手术失血量和ICU带管时间比较:A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中T3和T4相比T1,氧合指数减少而循环PAI-1值增加,P<0.05。两组T3与T2相比,肺泡灌洗液PAI-1值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循环PAI-1值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504,P<0.001),肺泡灌洗液PAI-1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606,P<0.001)。结论:AAD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且围术期ALI程度逐渐加重。术前发生ALI的患者,围术期ALI程度以及循环和肺泡灌洗液PAI-1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
- 高志峰卢家凯程卫平景赫裴馨何琛许路遥郞序莹张可心杨蓓王岳锋马月华孙立忠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损伤氧合指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体感诱发电位在主动脉外科的应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在国人主动脉外科的应用初步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3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行术中SSEP监测.男22例,女14例;年龄(44.1±l3.2)岁;身高(171.2±10.1)cm;体质量(71.7±11.5) kg.主动脉夹层例27例,主动脉瘤9例.孙氏手术16例,常温全胸腹主动脉替换9例,Bentall手术5例,升主动脉替换3例,术中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胸主动脉替换1例.SSEP异常的标准为潜伏延长超过10%或波幅下降50%,监测至手术结束时,观察波形是否恢复正常,随访患者术后是否有显性神经功能缺陷.结果 SSEP波形清晰可辨30例,术中波形发生改变25例,未发生改变5例,手术结束时波形均恢复正常;6例干扰较大,无法判读.术后均无显性神经功能缺陷.结论 国人主动脉手术中可行SSEP术中监测,术中监测结果与临床一致.
- 段玉印董秀华郑军潘旭东朱俊明刘永民齐瑞东刁力为卢苇赵宏磊孙立忠
- 关键词:主动脉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 急性逆行剥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孙氏手术疗效及近期随访结果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假腔逆行剥离累及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疗效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急性逆剥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9例,男60例,女9例;年龄22~ 67岁,平均(46±9)岁,均采用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术(孙氏手术)治疗.根部处理采用Bentall手术8例、主动脉瓣交界悬吊+升主动脉替换术32例、部分窦部成形+升主动脉替换术7例、升主动脉替换术22例.术前并发急性肾损伤11例、下肢缺血9例、心包积液和脑卒中各3例.通过CTA对术后残余假腔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住院死亡4例,持续机械通气>1周2例,肾功能不全6例(5例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二次开胸1例,1例因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窃血行腔内栓堵术.术后3个月假腔血栓化率,降主动脉起始水平63例(96.9%),膈肌水平45例(69.2%).65例生存患者随访(28±12)个月.再手术2例,1例支架型人工血管远端新发破口行腔内修复,1例降主动脉瘤样扩张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无截瘫、脑卒中、主动脉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孙氏手术治疗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急性A型逆行剥离夹层有效,近期随访效果良好.
- 姚鹏潘旭东李滨刘宁宁薛金熔白涛刘永民孙立忠
- 关键词:主动脉心脏外科手术
- 复杂重症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的合作研究
- 2016年
- 主动脉夹层是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极高。手术/介入治疗是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于段,但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苦战、夜战、血战”和“披星戴月、血流成河、人财两空”的痛苦局面。
- 关键词:外科治疗主动脉病死率发病
- 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致急性肺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6
- 2016年
- 目的:识别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SAAD)术前急性肺损伤(ALI)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评估ALI严重性及探索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进行前瞻性单中心临床试验,选取99例进行手术治疗的ASAAD患者。干预指标选取术前临床变量和血清学的检测。主要观察指标用于评估ASAAD患者术前致ALI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ALI以Murray肺损伤评分来定义。结果:有51.5%的患者术前发生了ALI。与术前未患ALI者相比,ALI组患者年龄较大(P=0.037),术后机械通气持续时间较长(P=0.023)。结果显示,PLC[(193±72)vs.(165±65)ng/L,P〈0.05],IL-10[(103.4±72.7)vs.(75.1±53.9)ng/L,P〈0.05]的浓度ALI组明显低于无ALI组。血浆IL-6的浓度[(57.9±21.7)vs.(69.9±26.3)ng/L,P〈0.001)]ALI组明显高于无AL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OR=1.022;95%CI:1.001-1.004,P=0.042)和年龄(OR=1.085;95%CI:1.021-1.152,P=0.008)与术前ALI有明显相关性。在这些指标中,IL-6与术前ALI呈正相关性,其临界值为64.76ng/L。结论:以Murray肺损伤评分为标准,51.5%的患者在术前患有ALI。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IL-6水平和年龄是ASAAD患者术前发生AL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患有ALI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大。IL-6≥64.76 ng/L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对于术前发生ALI的ASAAD患者有独立相关性。
- 杨彦伟金沐董秀华孙立忠王嵘林培容程怡侯思雨马月华王岳锋刘静卢家凯程卫平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损伤
- 孙氏手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结果及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评价孙氏手术对脊髓的影响,探讨孙氏手术截瘫发生的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57例孙氏手术中男37例,女20例;年龄(43.5±9.3)岁。术中监测诱发电位变化。根据术中诱发电位评价脊髓功能,结合临床结果以及术后短期随访结果评价孙氏手术对脊髓功能的影响。结果诱发电位在体外循环开始后,随温度降低而逐渐消失;复温过程中,波形逐渐恢复。所有病例的诱发电位均恢复正常。术后院内死亡1例,瘫痪2例(分别于术后12、21h发生),急性肾衰2例。术后平均随访9(3-11)个月,无迟发性脊髓损伤。结论孙氏手术术中对脊髓无影响,发生截瘫与术后假腔闭合致脊髓血供受损有关。
- 段玉印郑军潘旭东董秀华朱俊明刘永民葛翼鹏孙立忠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脊髓损伤诱发电位术中监测
- 诱发电位技术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在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对脊髓功能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完成31例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术中应用诱发电位连续监测脊髓功能。根据术中诱发电位结果和临床结局及术后随访结果,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脊髓功能保护的价值。本研究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诱发电位在主动脉近端阻断后消失,运动诱发电位消失(55.6±18.1)min,体感诱发电位消失(50.3±18.7)min;诱发电位在脊髓节段动脉重建后逐渐恢复。手术结束时所有病例的诱发电位均恢复正常。有2例体感诱发电位始终无变化(假阴性),术后死亡1例,无脊髓缺血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5~14)个月,无迟发性脊髓损伤发生。结论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诱发电位可连续监测脊髓功能,指导术中积极采取脊髓保护措施,预防脊髓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
- 段玉印郑军潘旭东朱俊明刘永民葛翼鹏程力剑孙立忠
- 关键词:诱发电位脊髓缺血
- 孙氏手术在复杂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被引量:32
- 2013年
- 目的总结孙氏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的初步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393例复杂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北京市大血管中心接受孙氏手术,其中A型夹层377例,B型夹层16例;急性期222例,慢性期171例。男314例,女79例;年龄19~75岁,平均(46.6±11.0)岁。主要合并症为高血压26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0例,主动脉根部瘤59例,马方综合征32例,冠心病25例。既往有心血管手术史39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人史12例。并对心血管手术后需再次外科干预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93例孙氏手术中头臂血管行岛状吻合51例,象鼻支架中有8例采用了单分支支架。急诊手术222例(56.5%,222/393)。同期合并手术主要包括Bentall手术137例,升主动脉替换127例,主动脉瓣成形6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8例。体外循环(194.4±52.7)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23.1±7.4)min。住院死亡13例(3.3%,13/393),30天死亡25例(6.4%,25/393),主要死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循环衰竭等。并发症57例,发生率(14.5%,57/393),主要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出血、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等。39例既往有心血管手术病史的患者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马方综合征是心血管手术后需要再次外科干预的危险因素。结论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有效,并可以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而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多需要再次外科干预。中、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 朱俊明孙立忠赵海鹏刘永民郑军陈雷刘巍里程楠董松波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