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EHA030432)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彭泽平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课程
  • 5篇教育
  • 5篇教育课
  • 5篇教育课程
  • 5篇基础教育
  • 5篇基础教育课程
  • 4篇课程改革
  • 2篇历史考察
  • 2篇教育课程改革
  • 2篇基础教育课程...
  • 1篇遗失
  • 1篇正规化
  • 1篇知识论
  • 1篇省察
  • 1篇文革
  • 1篇文革时期
  • 1篇迷误
  • 1篇教育哲学
  • 1篇建国
  • 1篇建国初期

机构

  • 4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作者

  • 6篇彭泽平

传媒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历史省察被引量:16
2005年
文革时期,在“教育革命”的名目之下,“知识”与“制度”在课程“革命”的浪潮中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厄运,导致了“教育”内涵的遗失与人发展的异化。从根源来看,它实际上与晚年毛泽东对理想社会构筑的偏误紧密相关。
彭泽平
关键词:文革时期基础教育
正规化的尝试与迷误——1953-1957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考察被引量:2
2007年
1953-1957年间,为了适应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条主义地对待国外教育经验,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出现了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和移植的偏误。1953-1957年间的课程改革,实则构成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二波。
彭泽平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8—1965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新考察与评价被引量:5
2005年
对1958—1965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考察表明,这一时期以往被评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改革具有浓厚的"左"倾色彩,它并不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造成了中国教育功能的紊乱,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文革"的教育动因之一。
彭泽平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缺失与真源——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性遗失及其知识论背景被引量:1
2006年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生命活力的弘扬,在价值取向上一定程度体现出“人”本体被遗忘的特征。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这种实践缺失与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主导知识论紧密相关。
彭泽平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论教育哲学
初建的“传统”——建国之初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考察被引量:4
2004年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在建国初期(1949-1952年)对中小学的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确立了新中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和全国"大一统"的课程传统,对后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构成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波。
彭泽平
关键词:建国初期课程改革
真实成就与客观困境——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被引量:4
2005年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过程来考察,一方面应当肯定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新中国课程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它又确实存在对“人”促动不力的现实困境。
彭泽平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共1页<1>
聚类工具0